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段时间,A股和港股在趋势上相似,但港股表现明显强于A股——上涨阶段,港股涨幅更高;调整阶段,港股跌幅更小。

4月22日前后,港股和A股相继开启了新一轮上涨行情,且均在5月20号达到阶段性高点,期间,上证指数累计涨幅5.04%,恒生指数累计涨幅21.46%;5月21日至6月24日,A股和港股均开始调整,上证指数大幅跌穿行情起点,恒生指数仅跌去前期涨幅的47%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毫无疑问,这段时间,港股表现远远优于A股。解析背后原因,对于我们了解当前市场具有启发意义。

第一个解释是港股降费改革传闻。港股相比A股一直存在明显折价,恰逢5月市场小作文宣称港股调降红利税,为港股基于高税费的估值折价提供了修复契机。

通常,市场会用AH溢价指数来衡量港股性价比。计算公式为,AH溢价指数=∑(A股价格*总股本*汇率)/∑(H股价格*总股本)*100,衡量两地上市公司在A股与港股的估值倍数。4月22日,恒生AH溢价指数收于151.51点,意味着同一只上市公司的A股股价平均比港股高51.5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股比港股贵50%,反过来就是港股比A股便宜33%左右。从分红的角度看,港股综合红利税高达28%左右,而A股可通过延长持有时间免税,所以,港股比A股便宜30%左右是合理的。除了红利税折价外,港股还存在流动性折价,港股近年来长期处于流动性匮乏状态,换手率低,很多龙头个股日成交低于1亿港币。

5月,市场开始流传一则小作文,“内地个人投资者港股通20%红利税或将减免”,一旦落地,对应近50%的估值修复空间,驱动港股大涨。事后看,这则小作文并未兑现,也没有被证伪。结合市场表现看,有投资者相信这个逻辑,这个逻辑也就对市场产生了真实影响。

第二个解释是港股高股息。受益于低估值和产业结构,港股有大量的高股息资产,在今年偏爱高股息的市场氛围里,港股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站在4月22日看,恒生指数整体股息率(统计近12个月分红,下同)为4.34%,而沪深300指数股息率仅为2.95%。行业结构上,能源(8.21%)、工业(6.96%)、金融业(6.85%)、地产建筑(6.81%)、电讯业(6.54%)等板块股息率均超过6.5%,对于南下资金和全球寻找估值洼地的资金非常具有吸引力。截至6月24日,恒生指数股息率为4.18%,相比沪深300指数3.17%的股息率,优势有所收窄,但对不受高红利税困扰的外资仍有很大吸引力。

此外,回购是另一种形式的分红。今年以来至6月24日,港股上市公司回购总额1177.3亿港元,同比增长166%,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港股市场对内资的吸引力。其中,腾讯控股(483亿)、汇丰控股(194亿)、友邦保险(124亿)、美团(124亿)等4家公司贡献了回购总金额的约79%。

第三个解释是港股特色资产。当前,恒生指数前五大行业分别为金融业、资讯科技业、非必需性消费、能源业和地产建筑业,权重分别为33.4%、29.9%、10.1%、6.4%和4.7%。其中,资讯科技业、非必需消费两个板块有大量的港股特色资产。

以资讯科技业为例,以流通市值衡量,前十大个股分别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美团、网易、小米集团、京东集团、百度集团、快手、联想集团和中芯国际。站在4月22日,这十家龙头中有7家市盈率TTM低于15倍,叠加国内互联网公司在2023年普遍迎来业绩拐点,如小米(606%)、美团(307%)、百度、快手、京东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均超过130%,年报业绩公布后,港股整个互联网板块出现了快速的估值修复。

非必需消费行业也有一批特色资产。以流通市值衡量,前十大个股分别为携程集团、比亚迪股份、安踏体育、创科实业、银河娱乐、港铁公司、普拉达、金沙中国、理想汽车和申洲国际。此外,板块内还有腾讯音乐、新东方、海底捞、华住、蔚来、名创优品、思摩尔国际、小鹏汽车、途虎养车等高知名度公司,对南下资金产生较大吸引力。

第四个解释是赚钱效应的反身性。股票市场具有反身性,对于不少投资者来说,更愿意参与上涨趋势、规避下跌趋势。4月22日-5月31日,港股在全球主要市场中涨幅靠前,强化了全球资金增配港股的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述四个因素,对港股近期跑赢均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上涨本身会削弱港股的相对吸引力,未来一段时间,A股相对港股跑赢是大概率事件。

据统计,截止2024年6月,外资、香港本地资金、内资在港股的持股比例大约各占三分之一。结构上看,内资持股占比快速提升,从2018年的约19%提升至当前的34%,吃掉的主要是外资的份额。

随着内资占比的逐步提高,港股审美将更多与A股趋同。就今年来看,市场更偏好“高股息+高成长”的哑铃型配置。相对来看,港股的优势在高股息,A股的优势在高成长,尤其是新质生产力领域的高端制造,主要标的都在A股。

就两大主题看,今年高股息明显跑赢。年初至6月24日,中证红利指数上涨10.82%,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科创50、科创100分别下跌13.25%和23.27%。映射到资本市场,就是港股明显跑赢A股,恒生AH溢价指数从年初的146.63点降至138.62点,港股折价明显收窄。

展望未来,随着内资持股比例的抬升,港股对A股的估值折价有望继续收窄;短期来看,更高的涨幅透支了港股相对吸引力,叠加新质生产力主题开始活跃,A股跑赢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附:港股代表性上市公司简介

1、腾讯控股:2023年,腾讯控股实现营业收入6089.4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9.4%;Non-IFRS归母净利润1577亿元,同比+36.4%。营收结构上看,增值服务(游戏、视频、音乐、小游戏平台服务费等)、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支付、理财、贷款、云服务、视频号带货服务费等)、网络广告分别占比49%、33.5%和16.7%。

近两年,腾讯重大的边际变化来自游戏端和视频号。一是小游戏的快速崛起。微信从2018年开始发力小游戏,2022年火爆出圈,2023年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小游戏市场收入200亿元,同比增长300%。数据显示,当前微信小游戏活跃用户达7.5亿,为国内最大的小游戏平台。同时,AI、云游戏、VR游戏等新技术/硬件也为游戏带来想象空间。二是视频号商业化的成功。得益于推荐算法优化带来的活跃用户及人均使用时长增长,2023年微信视频号总用户时长相比2022年翻番,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此外,2022年以来,腾讯加大回购力度,对股价表现带来支撑。2021-2023年回购金额分别为21.7亿元、293亿元和437.7亿元,2024年计划回购金额翻倍。

2、美团:本地生活龙头,以“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为企业使命。2023年,美团实现营业收入2767.45亿元,同比增长25.82%;实现经营利润139亿元,2022年为亏损67亿元。

按业务划分,美团业务分为 1)核心本地商业:包含餐饮外卖、美团闪购、到店服务、酒店及民宿、景点票务及交通票务。2023年,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收入为2069亿元,贡献总收入的约75%;实现经营利润387亿元,同比增长31.2%。2)新业务:围绕本地生活服务的面向商户(2B)及面向消费者(2C)业务,包含美团优选、小象超市、快驴进货(餐饮供应链)、网约车、共享单车、充电宝、餐饮管理系统等。2023年,新业务实现营收698亿元,同比增长17.98%;亏损202亿元,同比减亏82亿元。

近年来,来自抖音的竞争导致美团股价承压。2024年以来,抖音本地生活业务更加关注收入和利润,从补贴驱动型增长转向投资回报率驱动型增长,标志着行业竞争趋缓。与此同时,美团在年报中明确表态要大幅减少新业务的经营亏损,叠加1季度经营业绩超预期改善,近期美团迎来了估值回升。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