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已入梅一段时间,据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数据显示,受梅雨带影响,本市25日早晨至27日夜间有持续暴雨过程。"暴力梅"来袭,警惕"梅雨病"!

持续降雨、天气闷热,令不少人感到浑身"黏糊糊"的,还时常有透不过气的感觉,这种闷热潮湿的天气其实容易引起哮喘、心脑血管疾病等"一老一小"易发的"梅雨病"。此外,黄梅天还容易引发人们的烦躁情绪。对此,医生提醒,到了梅雨季,谨防身体心理都"发霉"。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综合科,哮喘发作的孩子近来多了不少。"一到黄梅天,儿童哮喘就会出现就诊小高峰。"儿科医院呼吸综合科副主任医师黄剑峰告诉记者,梅雨季节湿度大、气温高,常见过敏原如霉菌、尘螨等数量增多,人体接触过敏原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之年幼儿呼吸道免疫力偏弱,"中招"的机会自然多了。

谈起过去几天的诊疗经历,姜女士不免心有余悸。家中9月龄宝宝出现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起初她并未在意,没想到几天后,孩子突然呼吸困难,到医院一查,竟已发展成急性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所幸治疗及时,宝宝情况稳定下来。

除哮喘外,呼吸综合科近期就诊数据显示,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呼吸道病原菌的感染比例也出现一定上浮。

"过敏体质儿童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几率远高于普通儿童,而且感染之后出现的相关症状也较普通儿童更严重。"黄剑峰提醒,过敏体质儿童在梅雨季要重视环境和饮食中致敏原的规避,少去人群聚集场所,勤洗手,适时佩戴口罩。

在上海的一些综合医院,心脑血管患者就诊量近来同样呈现抬头趋势。

"不少老年人感到胸闷气短,尤其是运动后气促情况明显,前来就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护师顾萍解释,高温高湿环境导致人体大量出汗,使得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此外,黄梅天气压较低,人体常感到胸闷、气短,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这种症状会更加明显。

"对于有慢性病的老人来说,黄梅天更应密切关注血压、血糖等指标的变化。"医生建议,患者可每天定时测量血压、血糖等,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同时,根据专业建议及时调整用药剂量,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连绵阴雨难以见到阳光,不少人还会在这段时间出现难以入睡、爱发脾气、情绪低落等情况,心情跟着天气一起"发霉"。

"不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听音乐、看书、与朋友交流等。"顾萍说,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更应注意心态的调节,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对心脏造成不良影响。

医生同时提醒,梅雨季空气湿度大,容易导致室内潮湿,建议每天至少开窗通风两次,每次10分钟左右,以降低室内湿度,保持空气流通。同时,可以使用除湿机、空调等来调节室内湿度,提高居住舒适度。

天气虽闷热潮湿,但适度运动对身体健康仍有益处。老年人可以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相对不那么高的时间段运动,建议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项目。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缓解压力,改善心情。

"保证充足的营养也是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重要保障。"黄剑峰提醒,日常可多吃新鲜蔬果,保证营养均衡、睡眠充足、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能力,安然渡过梅雨季。

作者:李晨琰

文:李晨琰 图:文汇报资料照片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