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在36岁生了个孩子,曾在Momself上发表了一篇阅读量还挺高的文章。

说实在的,那时的我心里充满了恐惧。

我还能好好写作吗?我还能回到原本的社交圈里去吗?我是不是从此变成一个在家带娃的废物?我也会因为有个孩子而心怀怨念,比如,要喂奶而不能去更远的地方。

可能这是新手妈妈们的普遍焦虑。

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建,激素减退时的自我否定,特别是,因为生产而离开的这段时间充满了不确定性,职位是否会被保留,还能否跟得上节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怀孕七个月,参加一场孕妇瑜伽活动

(右边是我的妈妈抱着我)

记得我看过崔璀写她休完产假回到岗位上时,面对老板的那句“你几年内应该不再生孩子了吧”表示深有同感。

她觉得,在公司发展关键时候,核心高管生了孩子,一颗心分成两半,工作必然受影响,时间也不自由,不能尽情挥洒人生。所以赶紧点头:“嗯嗯,几年内都不生了。”

当妈累。身体刚缓过来,心理上还背负那么大负担。

后来我看到了朋友Emily的论文,心想,如果早点看到这个内容,或许我会早点拥有更多力量。

Emily是中国人,12岁开始离开家求学,从北方小小的岛村,到了南方的杭州,香港,后来又去了美国念博士,去澳洲大利亚布里斯班教书,我正是那个时候因为旁听她的课而结识。

在澳洲的她完成了婚姻和生育,成为一名年轻的母亲。因为先生工作的原因,六年后一家人来到美国马萨诸塞州,后来有了二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mily和老大、老二在一起

由Emily主导,并发表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旅游研究年鉴)的《On the bright side of motherhood—A mixed method enquiry》(为母则刚光辉的一面)的论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成为母亲后不被关注到的力量。

通过对多位在旅游行业的女性领导者和母亲的深度访谈,她们一致认为成为母亲可以激发,增强和帮助女性习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潜力。

比如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共情能力、决策力、信念感等等,这些知识和能力同样是职场需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7 年,Emily从澳大利亚回到美国(她曾在美国读了三年博士),作为一名教授旅游和酒店领域内人力资源的老师,美国的政策让她咋舌——

美国大多数组织依旧遵循1993年颁布的 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Act 《家庭和医疗假法》,只为新生儿母亲提供最多12周的无薪假期。

而且这个政策只适用于有50个以上雇员的企业。也就是说,50人以下的小公司,女性员工享用不到该政策。

具体到不同行业也有所不同。

大的酒店集团基本遵循12周的假期,全部或者部分带薪,适用于妈妈也适用于爸爸。而在Emily所在的酒店和旅游业研究领域里,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比如餐馆,就没有义务为休产假的女性保留职位。行业离职率高、人员流动性大也很普遍。

美国的产假制度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带薪产假长度18周。

在美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女性是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很遗憾75%的美国孕妇表示有兴趣在产后重返工作岗位,但超过40%的孕妇最终却离开了劳动力市场;

缩小到酒店业,只有8%的员工可以享受带薪产假,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

同时,领导职位上缺乏女性,许多女性酒店员工只能在初级职位工作,这又导致她们获得带薪产假的机会更少。

这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让Emily不解的是,虽然大家都了解现状,但几乎没有人考虑过带薪产假这一因素对离职率造成的影响。

关于女性酒店专业人员在关键人生阶段的经历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产假和产后重返工作岗位有什么关系也几乎没有被学者关注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mily在美国

之所以会关注这个点,和Emily自己的经历有关。

2012年,她在澳大利亚生了大宝,生完后有一年产假。实际上,作为一个新手妈妈,一年也未必够,她会面临心理、生理上各种挑战。而在社会、家庭关系方面,也非常容易出现矛盾,Emily也是,和孩子的磨合,与公婆的相处。

也因此,等她带着长大了的大宝来到美国,看到这样的政策,第一个反应是:天呐,只有12 周不带薪假期,怎么够呢?美国女性是如何应对人生中这么重大的转变的呢?

这就是变成了这个研究的契机。

因为研究群体很小众,Emily最开始用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用滚雪球的办法,最早的访谈对象还是她在念博士时教过的学生。

彼时,学生们也已到了结婚生子的年纪。让人感慨的是,妈妈依然只能进行多线条工作。大多采访,是妈妈等孩子们睡着,或是洗衣服、开车去上班的路上进行。

大概在采访了20来个在酒店工作的年轻妈妈后,Emily做了一篇研究报告《Hotel work-family support policies and employees’ needs, concerns and Challenges—The Case of Working Mothers’ maternity leave experience》 (酒店工作家庭支持政策和员工的需求、关注和挑战——以职场母亲的产假经历为例) ,发表于《Tourism Management》(旅游管理)。

这个研究发现新手妈妈的角色过度和期间经历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大致分三个阶段。

分别是休产假的12周左右 :大部分公司沿用这个时间段给员工带薪或部分带薪产假,这个阶段妈妈几乎可以完全关注孩子和自身; 12周到产后一年:新手妈妈面临回归职场,很大部分选择不回来,努力在孩子的需求,工作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中找到平衡或者不平衡; 产后一年以后:职场妈妈形成一套应对各种需求的机制,决定留在职场或退出)。

每个阶段都因为产假政策以及社会、家庭的支持系统不同,使得妈妈面临不同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拿到访谈结果前,Emily主观认为多数对成为妈妈对职业的影响可能是比较负面的。出乎意料的是,居然有很多的人认为成为妈妈会带来很多积极正向的改变。

比如,有了孩子的妈妈情绪更加稳定,抗压性变强,社交技能得到了增强,对工作更富有责任感,以及个人变的更加勇敢,敢于为不公的或者有需要的人去发声。

看到这些,Emily很激动,当即决定不局限于酒店和旅游业,而是面向更广阔的社会去研究。然后发现这个被称为motherhood的观点,在教育学等其他学科里曾有过研究。

Motherhood,用中文解释,或许较为接近我们常说的“为母则刚”。

固有思维里,“为母则刚”更多的指向“育儿”领域,是指母亲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坚韧和刚强,很少会把它迁移到职场里。

但在Emily的研究里,“刚”却体现在了更多方面,她认为,成为母亲是女性转型的关键阶段。要让更多职场人认识到,做了母亲后女性依然有价值,甚至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mily和老大、老二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文的价值是普世的。作为论文作者,Emily觉得,更好了解职场母亲在这一人生阶段的需求、担忧和挑战,可能有助于深入了解性别在最高领导职位上所体现的不同。

同时,应对成为母亲后的挑战的过程,有助于释放女性潜力,让其拥有积极的心态,并视为成长的机会。

女性高管,尤其是职场母亲,认识到做母亲能增强领导力,或许有积极价值。她希望通过研究,将这一信息传播给当前和未来的领导人,以便认识到母亲对领导的积极影响。

没想到的是,也给自己带来了好运,她也成了“为母则刚”的践行者。

生完孩子后,追求事业的Emily明显感到自己依然花了极大一部分精力在家庭上,仿佛在领导力、事业晋升方面,失去了信心和野心。而在做完“为母则刚”研究后,她发现,其实做母亲的这个过程并不是白费的,可以锻炼很多能力。

时间管理——如何既保全工作,又把孩子照顾好;

多线条工作——一边喂奶一边看书那是常事;

沟通技巧——和平时不接触的人,比如保姆等人的交流;

领导力——在家中运筹帷幄,这些技巧恰恰在职场上非常需要。

这个研究鼓励了Emily,她觉得在事业上,还有进一步往上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mily和小宝

Emily当时所在的马萨诸塞大学有一个全校性的组织status of women council,大家都是志愿者,平常聚在一起探讨和女性相关的工作生活方面的议题,尤其疫情期间,重点探讨过“工作生活平衡”。

但做过讨论后,很少有后续的具体措施,讨论也成了务虚。恰在此时,时任主席因为刚生完孩子而辞职,大家希望有人能站出来。

Emily和前主席合作过,她顺势推荐了Emily。要在过去,Emily觉得自己一定会推脱,尤其那时她也刚生了二宝。后来一想,联系到自己做的研究,她同意了。

离开美国前,Emily做了一年主席,每个月开一次会。但每次就讨论那几个话题,没什么进展。

有一次,她在会上说了一个自己的经历。

因为大宝是在澳洲成长,Emily记得小时候去逛商场,育儿设施特别齐备,有一个专门的第三卫生间,爸妈都能进去,里头有一个给大小孩玩的区域,也有小小孩的护栏,可以喂奶、换尿布,私密性很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mily和大宝在澳洲

然而美国的很多公共设施(包括大学)居然没有这些。二宝几个月的时候,Emily带他去大学人事部办医疗保险,要换尿布的时候发现没有母婴厕所。最后只好在残障人士厕所的地上给宝宝换尿布。

听完后,大家收启发,很带劲地探讨如何改进,又立刻做了计划。当时管食堂的是一个香港人,做事效率高。大伙儿去找他,很快,第一批设备齐全的“第三卫生间”就在食堂装了起来,随后,校园内陆续安装了多个婴儿换尿布站。

这个改变得到了妈妈们的好评,她们得到了实际的好处和帮助;而这些小事也给了Emily很大的信心。

二宝刚出生那会儿,Emily想要找一个兼职看护,很不好找,于是想到大宝同学的妈妈。在美国,有很多全职妈妈,早上送完大孩,就带着小孩在大孩的学校附近溜达、逛商场。Emily就问其中一位妈妈是否有空来她这里。

聊天过程中,她了解到,这位妈妈其实在美国很不错的大学毕业,有了孩子回归家庭。内心想继续回到职场,却又没底。

她说的一句话让Emily印象深刻,她说,“我怎么去跟别人说,我这几年都没工作这件事?”

Emily把研究心得和这位妈妈分享。告诉她:“虽然这几年没有工作,但在做妈妈的过程中,锻炼了之前不具备的能力。”

这位妈妈恍然,觉得这是一个很新颖的点,感觉被点醒般去准备面试,后来真的找到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

虽然Emily没找到兼职保姆,却成就了一位想要工作的女性。年轻母亲们在社区得到情感支持,经验分享,这让Emily觉得,大家都不孤单。

崔璀也提到过一个类似的观点:一头扎进一堆新问题里,却也生长出了全新的能力,成为妈妈,让她变得更有办法,忍不住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

比如生娃前,写稿是件颇具仪式感的事,恨不得沐浴焚香,帮助自己进入状态,生娃后,随时随地进入状态,火车站、星巴克、马路边,掏起电脑就能写,锻炼出的这种见缝插针的能力,很难不成为时间管理高手。

成为母亲也不自觉加强了沟通能力,因为想要去共情小孩子的想法,就会去了解心理学,找最能让孩子接受的沟通方法,然后发现,潜移默化中,和大人的沟通也变得更和谐了。

生完孩子后常用“颠沛流离”形容自己的晏木,在一次次给孩子讲故事中发现,故事还可以“演”。出于陪伴需要,她花了很大精力去了解这个专业。当孩子长大,她认真思索自己未来事业的时候,“教育戏剧”的选项跳进了她的脑海。如今她留学又回到上海,成了一名优秀的教育戏剧从业人员。

正是做全职妈妈的两年里,陪伴孩子学习的同时,自己也学了很多,momself 的读者丽子觉得家里濒临破产也没那么糟。她说,成为妈妈,生长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成为母亲,是一件多么值得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Emily的家庭完全算不上美满。Emily意识到,在一段不圆满的婚姻中,女性也可以获得成长。

不同价值观,原生家庭的冲突让Emily看到了自己小时候,好的方面和缺失的东西,她都一一接受和解。

这让她更好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也更坚定了要从这段不好的关系里走出来,重新给孩子塑造更健康一点的原生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mily和孩子一起在英国

现在的 Emily 在英国伦敦西南的一所学校教书,和两个孩子生活在一起。 她说,那个小小的房子(比之前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居所都小多了)能够满足她真正的需要,比如方便收拾,比如,离自己和小朋友的学校近。

有成员离开,有成员加入,生活的变故让Emily欣喜于所得,就像,在成为母亲的同时,谁能想到还有如此多的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mily和孩子一起在英国

她总是说,希望我的经历也给到很多女性朋友启示和希望,在过程中彼此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希望我们

都能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