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九派新闻》报道,博主@B太反映“在西湖景区龙井村某茶叶店购买疑似假龙井茶”,此事引发网友热议,另有大V对此关注。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西湖风景名胜区分局就此事发布情况通报称,经初步查明,涉事茶叶店(龙井189号)营业员6月11日、12日、13日连续三次将产自杭州市余杭区的龙井茶宣称为“西湖(狮峰)龙井”售卖给当事人,销售金额共计1800元,涉嫌虚假宣传。

市场监管部门迅速采取行动,对影响和有损西湖龙井茶品牌及声誉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这本身值得赞赏。不仅是茶叶,知名白酒品牌茅台近日也曝出“制假茅台被鉴定为真”风波,茅台回应称此事系鉴定员操作不细致、不严谨。

这两个看似独立的事件,实则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议题:在商品流通日益便捷、消费体验日益多元的今天,如何保障消费者能够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尤其是那些承载着深厚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的国粹?

一片茶树的叶子承载着千年的风雅,是中国人对生活品质追求的象征,然而当茶叶品牌频繁陷入真假难辨的尴尬境地时,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便油然而生。诚如@B太所言,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购买茶叶,或是依赖于口口相传的口碑,或是出于盲目跟风的“人傻胆大”,在这两条狭窄而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上徘徊。这种现象不仅仅反映出市场的混乱,更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巨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对于茶叶如何保真,近年来不少企业也在积极探索。这其中,郑州胖东来超市与小罐茶的举措显得尤为亮眼。胖东来凭借其品牌效应,通过限量供应品质茶叶的方式,营造出一种稀缺性的信任感,让消费者愿意排队等候,这是对品牌信誉的一次成功营销。

然而,信任虽好,却脆弱易碎,它需要时间的积累与考验,需要企业持之以恒的道德坚守和质量把控。更何况,胖东来目前还属于区域性超市,其他地方的消费者想买也难偿所愿。

另据报道,知名茶叶品牌小罐茶在12周年发布会上宣布全线公证保真,运用科技创新实现数字化非遗制茶技艺,为此研发投入2.8亿元,取得135项制茶专利,1.5亿元打造智能设备。小罐茶采取了三重保真手段:首先,实施严格的产品溯源体系,明确“年份保真,产地保真,安全保真”,并通过统一的品牌、重量、包装及价格标准,以及茶饼的唯一身份识别码,使消费者轻松验证产品真伪。其次,考虑进行司法公证,为产品品质提供法律层面的强力背书。再者,投资巨额打造黄山超级工厂,运用科技创新实现茶叶生产全过程的科学化与智能化。小罐茶拥有众多独家技术和行业专利,且承诺将这些先进制茶技术无偿开源,力求以此带动行业正向变革,共同肃清市场乱象。

可见,产品溯源、法律公证等路径是一种更为直接和刚性的保障手段。尤其是“司法公证”四个字背后,承载的是企业对产品真实性与品质最高级别的担保。第三方的司法公证如同一位公正无私的裁判,以法律之名,为每一罐小罐茶的诞生背书,确保从茶园到茶杯的每一步,皆遵循法定标准。这一举措,构建了一个坚固的信誉基石,使得消费者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能轻松辨识真伪,安心享受茶之纯粹,从而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茶行业的信任危机,为行业痛点的破解提供了一剂强效良方。

这一行动,无异于向业内发出了清晰的信号:品质不再是口头承诺,而是需要经得起法律检验的硬核实力。如此一来,不仅激励同行提升自我,更促使整个行业向更加规范化、透明化的方向迈进,共同推动茶文化的正向传承与发展。

显然,要真正破解茶叶、白酒等市场乱象,单一的解决路径显然不够。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涵盖法律保障、技术创新、品牌责任、消费者教育在内的多元化信任体系。一方面,借鉴小罐茶的做法,引入更多科技元素,如区块链技术追踪产品全链路,确保每一片茶叶、每一瓶酒都有迹可循,难以伪造。另一方面,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同时,加大对消费者的教育力度,提升公众的辨别能力和消费理性,形成良性的市场互动。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消费时代,重建市场诚信,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买到真货,既是对企业责任的呼唤,也是对法律制度完善的期待,更是对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提升的深切渴望。无论是企业自身的品牌体系建设,还是茶叶企业包含法律公证在内的“保真”举措,都是朝着这一目标迈进的重要尝试。

只有当法律的刚性约束与道德的柔性引导相结合,形成全社会共信的坚实基石,才能真正驱散消费领域的真伪迷雾,让每一杯茶、每一滴酒都成为传递真诚与美好的桥梁,让市场回归应有的清澈与纯粹。

文/远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