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这个世道,管事越来越窄,管人倒是越来越宽。

管事越来越窄,倒不是说事情不用管了,而是需要管的事情越来越多,

因为多,就得明确责任,因为明确责任,就需要把该背的背上,该扛住的抗住了,

那谁愿意背着事,扛着压力呢?自然是没人愿意这么干。

所以,就得“走窄路”,

窄路效应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只要足够窄,就可以变得足够慢,

慢了,事情就好办了,

那这些问题就跟这些窄路一样,越来越简化,越来越细。

至少,看起来确实是越来越细了。

有些人身上的负担少了,责任小了,那另一些人身上的负担就得加码了,

可没人愿意加码,没人愿意背着这么多不该背的负担,

那怎么办?

如果说管事的越来越窄,是想“减轻负担”,

那么管人的越来越宽,其目的就显而易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要有自信,自信的人,生活会更美好。

人不能自卑,自卑的人,生活会很痛苦。

上面两句话,称之为“基于善意的废话”在如今这个互联网发达,信息交互迅猛的时代而言,并不算是什么过分的评价。

每个人都知道自信意味着什么,也很清楚自卑会导致什么。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自卑,还会有人不断地在自信这件事上,

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即便理想再平庸,也会因为现实的惨败而显得“格格不入”,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自信是一种高增值的精神商品,每个人都想拥有,但每个人都知道拥有的代价如何。

反观自卑,其实也有着殊途同归的意思。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失望而放弃对自信这个问题的追求,接受自卑的过程,更像是找到了自己在如今这个世道之中的“非感性定位”,

这个世道教育了人们该如何生活,而人们也在按照这个世道所反馈给自己的刺激,选择接受,选择妥协,选择“唯一的答案”,

但是,有些人不高兴了。

这些不高兴的人,原本是高兴的,他们因为自信而高兴,他们因为不需要自卑而格外高兴,高兴到癫狂,高兴到蔑视他人的不高兴。

那这些原本高兴的人,之所以变得不高兴,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因为他们需要“追求自信”这个概念,被那些不高兴的人接受。

生活总要有动力,眼前的好处则是最明确的盼头,而这个盼头与动力的价值,看似真实,但却虚无缥缈。

如同绑在棍子上的胡萝卜,放在嘴前是不假,能不吃到嘴里,

放胡萝卜的人,最清楚了。

此刻,我们把这东西换成“自信”,

似乎一切变得更好理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自信要教,为何自卑要训?

说到底,还是因为高兴太久的人,开始不高兴了。

教会了自信,才会有动力去成就高兴,规训了自卑,才能避免更多高兴的机会,

落得个扫兴的下场。

铺天盖地的指点迎面而来,面露难色的面具忽隐忽现,原本不高兴的人不会因为这一切的到来而改变什么,

因为他们的脸上,渐渐没了表情,

冷漠不是他们的面具,

而是他们“被冻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