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pt课件统编版,属于理论经验系列。党课ppt页数:30页,党课ppt课件教案授课时长:20分钟,适合2024年农业局、税务局党支部党日活动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起源甚早,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进一步肯定和发展了以往的赋税制度。公元前216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令地主和有地农民自报占有土地数,按定制缴纳赋税。秦田律规定“顷入刍三石,二石”,即每顷土地应向国家缴纳饲草三石,禾秆二石。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汉代的赋税主要是人头税和田租。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汉初规定,15至56岁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每人每年纳赋120钱,叫算赋;7至14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纳赋20钱,叫口赋。汉高祖时规定田租按产量征收,十五税一,即税率为十五分之一;汉景帝时改为三十税一,汉代从此多遵从景帝的这个税率。
唐代前期实行“租庸调”法,后期实行“两税法”。租庸调法,税额较轻,尤其是采取“输庸代役”的办法,让农民有体养生息的机会,多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唐代初期的经济繁荣;两税法分为夏秋两季。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农业生产收获的季节性,由于农业的收获季节是夏秋两季,所以在夏秋两季向国家缴纳赋税。
到了宋朝,王安石变法采用募役法。使得原来必须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选择以交钱代替服徭役。由官府出钱雇人充役。解放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元朝沿袭唐制, 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明朝初期,实行两税法,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后期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终结了两税法,开清朝地丁合一税制的先河。
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年间: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到明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以上2点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此后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到了国民革命时期,我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中日关税协议》;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1937年,废除国内关税。
1951颁布了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海关进出口税则;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海关法,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