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4日,福耀科技大学项目开工。2024年高考前,该校招生之事再次备受社会关注,主要源于最近报出的该校暂未启动2024年招生计划的消息,此消息已向福州市福耀高等研究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工作人员核实,目前确定今年不会招生,校长王树国离任亦属谣言。

于是,民间各种猜测就出来了,有说因为不达标未获审批,有说曹德旺不懂教育,说其媲美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太天真,甚至怀疑他的办学动机,也有人支招其修改学校名称,或转型其他形式办学以绕开过多审批程序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耀科技大学(暂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高新区南屿镇流洲岛,是由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发起,河仁慈善基金会首期捐资100亿创办的民办公助、非盈利、公益性大学。大学定位为高水平理工科研究型国际化大学,办学层次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曹德旺在一次采访中说:“我这次办大学也有一个想法,就是给企业家们带个头,不要把钱看得太重,也不要认为自己很伟大,我们能够赚到钱是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机会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才赚到这些钱。你去放眼看看美国那么多私立大学,都是老板办的,当老板退休、离开他自己的事业的时候,他也应该承认,那时国家分配制度还不够完善,被你多赚到钱,最好想办法进行自我调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时代中成功的企业家和慈善家,如此重大项目肯定不是草草上马的,更不是一拍脑袋就干的事。近现代以来,福建省就有企业家兴办教育的良好传统,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厦门,爱国华侨领袖)先后创办了惕斋学塾、集美学校、厦门大学、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水产航海学校、南侨师范和南侨女中等学校,涉及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多领域,并积极联络华侨投身于教育事业,累计创立和资助了海内外118所学校。为后人树立了可贵的榜样。

曹德旺受这样的文化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也多次表示,对于这个立项,“我们充分调研了欧美、英德、日韩的办学方式和教育方式,也会有很多教学方式和教材的创新。我们邀请了很多企业加盟,联合承办综合实验室,目标是培养出刚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就能达到工程师等级的水平。解决一些中国大学生现在存在的问题,比如不善于沟通、团队精神不足、动手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高等。”

总之,一个新事物的产生总会带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疑问,不足为怪,但我们相信这一路终究要延续下去,也祝愿福耀科技大学会随着各项工作的完善而如期招生,也祝贺它为中国教育增添一点新鲜空气,为中国教育发展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是一年一次6-8月的考试季、升学季、暑假,社会集中关注教育的时间。想想那些教育培训机构、志愿填报机构的生意那么红火,想想那些扎根教育行业多年的流动的老师们生意那么火爆,五味杂陈,是喜是忧?

忍不住要问,为什么我们的基础教育让家长如此焦虑?一方面,因为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因为校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并没有让父母感到放心,主要是就业压力方面的问题。孩子在中小学阶段长达12年学习时期,正是家长事业比较繁忙的时候,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再加上孩子青春期教育的敏感和困难,还有中考职高普高分流和高考升学带来的压力,家长怎能不焦虑?!

不必说教育的价值,不必说教育的辉煌,也不必说全民热议的高考、中考、国考,只须说,我们为巨大的教育工程还能做多少事?!为了孩子,为了家长,为了家族,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些小事未必是教育界能做或愿意做的,但家长不能不做,全社会不能不做。事实上,家长和社会是一体的,哪一个家庭没有孩子,哪一个孩子没有父母,教育是家庭的,更是社会的。孩子是国家的希望,也家庭的希望,教育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牵动着每一位父母的心,父母怎能不焦虑?!一个外行来看,至少在以下小事上为教育做得更好而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教材。教材是稳定基础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不要说“毒教材”,哪怕是稍有不慎而出来的次品教材,对纯净的孩子都是巨大的伤害。那么,扪心自问:教学内容是不是还有更多优化空间?是不是尊重了教育规律,尊重了每一个作品质量本身,而不是面子权威、隐藏争议的东西作怪。泱泱文明大国应具备这个能力和智慧,如此庞大的教育系统,至少能出一套高质量的相对稳定的具有前瞻性的精品教材。即使有难处,也可以向全社会征集方案而得以解决。

第二,教室。中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达12小时左右,课桌场地设施等是不是也有改善的必要?且不说孩子们该享受到世界第一的设施,至少不要因为课桌椅问题影响学习效果和身体发育等等。

第三,学习资料。现在的教辅和学习资料很多,包括考卷,那么在资料的选择和清晰度、环保护眼等等方面,还有没有改进的空间,还存在哪些问题?比如,有的学校有的纸质资料就存在印刷模糊、纸张质量差等问题。

第四,教师。学校的魅力不仅仅是大楼高耸,更在于优秀教师的存在,中小学校是孩子受教育的黄金时期,教师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方方面面,决定了孩子受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那么,在校教师对本校教学以及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否能得到相对较好的合理的改善和解决。这关乎教师的自我提升,也关乎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教学工作的忠诚、热爱与否,毕竟教师同时也可能正是孩子的老师和家长。

第五,城乡教育均衡与资源共享。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方便,是否可以探索出更好的以优秀教案服务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同学们,教师们也可以相互交流。解决教师和同学流动较难,但科技手段给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大街小巷、各大媒体都在谈论人工智能(AI),最大的受益者应是教育行业。然而能否充分利用者难得的机遇,或许又没有外行想象的那么简单。

第六,受教育年数。有说延长在校时间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这个未必可信,也未必有科学根据,如果说从青少年身心发育角度决定了我们的孩子要按部就班地接受12年基础教育,那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这确实是个问题,按照这个时间计算,高中毕业即在18岁左右,再加上本科以及研究生大约3年,人生最活跃、创造力较强的黄金时间已经过了一大半。是不是可以考虑缩短基础教育年限,或者延长义务教育阶段以普惠民生?前提还是教育内在的变革,年限相对来说是比较局限的一个问题,主要原因是涉及到人类身心发育规律。什么样的年龄阶段该接受什么样内容和形式的教育,这应有较多的研究,过快过慢、过多过少都值得关注。

第七,社会对教育的捐赠。有人说以上问题的解决,更多的要落在经费上,落到钱上,这也是现实问题。同时,今天的中国想必举全社会之力,解决教育经费并不是难题。除了一年比一年大的教育财政支出,还有民间爱心人士参与的希望工程、教育捐赠也不少啊。在解放前后那么艰苦的年代,中国教育并不输于其他国家民族,一批批优秀大师和学子涌现就是明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一分钱投入要发挥一分钱的用处。

第八,新时代的教育思想。自古以来,我们祖先就在尊师重教方面做出了典范,超越了大多数民族。至少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教育的民族,封建时代以八股取士为主,由于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寿终正寝,如今国际形势的发展对教育更是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今天不变,那么怎么能应对明天更加复杂的国际社会,怎么能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进程?有识之士做了这样的追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影响世界的发明家、科学家、思想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是国家兴旺的基底,是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奠定的关键。国无精神不强,人无精神不立。

教育很大,但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应落到每个学校和每位孩子身上的大事,更体现在日常琐碎、实实在在的细节改进中。不仅是家庭,更应是校园。中国人有这样的智慧,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好传统。孩子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教育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