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六号探测器搭载了四个国际载荷,其中包括法国氡气探测仪。这是中法首次开展探月合作,也是法国首个着陆月球航天项目。

数日前,搭载着中法天文卫星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颗凝聚了中法科学家近20年心血的卫星,是迄今为止全球对伽马暴开展多波段综合观测能力最强的卫星,将帮助人类开启探秘伽马暴的重要任务。

中法携手探索太空是中国与各国加强航天合作的缩影,也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探索机遇的生动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法天文卫星成功发射。(图片来自中新社)

中法天文卫星的“出差”任务是什么?

中法天文卫星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来自宇宙深处的伽马射线暴,即伽马暴。伽马暴是迄今已知的除宇宙大爆炸外最剧烈的爆发现象,涉及从恒星、星系到宇宙学等天体物理学中的多个领域。它在几秒钟内释放的能量,超过太阳一生释放的能量总和,被称为宇宙中最强大的事件。深入观测和研究伽马暴有助于帮助人类解决基础科学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要捕捉伽马暴这一天文“奇观”并非易事。伽马暴的变化非常快、持续时间短,对空间设备与地面望远镜的广度和精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法天文卫星中方首席科学家魏建彦表示,中法天文卫星由卫星平台和4台有效载荷组成,其中,中方提供伽马射线监视器和光学望远镜2个有效载荷,法方提供硬X射线相机与软X射线望远镜2个有效载荷。

魏建彦称,4台有效载荷仪器通过协调观测,覆盖了从高能到近红外等多个波段,结合具备实时下传能力的星地网络,能实现前所未有的天地一体化多波段联合观测能力。“举例而言,当中法天文卫星发现了伽马暴的信号,可在1分钟左右将其传送到地面。地面站接收信号后,通过地面科学中心传送至各个地面观测站,实现快速的天地互联协同观测。”此外,中法天文卫星还具有自主响应、高姿态稳定性和长寿命等优势,是目前综合能力最强的伽马暴多波段探测卫星。

中法合作带来航天技术突破

作为中法两国的高层级合作,中法天文卫星项目自2005年启动论证,历经方案设计、初样和正样研制,至2024年卫星发射,经历了近20年的漫长岁月。二十年磨一剑,中法双方深度耦合,共克难关,推动卫星研制工作有序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法天文卫星发射前夕,两国科学家与工程师摆出卫星英文名称SVOM的造型。(国家航天局供新华社)

“与搭载科学仪器的合作形式不同,两国合作在卫星的概念设计之初就开始了,这颗卫星是中法共同协商研究出来的结果。”魏建彦说,一开始两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各有想法,但通过双方真诚交流,最终形成统一目标。这项国际合作研制周期长,需要沟通的时间也长,还受到过国际局势和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魏建彦表示,“虽然经历了近20年风风雨雨,我们初心未改”。

中法双方各有100多名科研人员长期参与卫星研发。双方相互学习借鉴,各有擅长。在项目推动下,参研人员对两国文化、国情都增进了理解,成为中法友谊合作的坚定支持者。

最初两国科学家使用电子邮件交流,后来有了视频会议,如今基本都使用微信。“伽马暴出现后会很快消失,我们必须迅速反应,所以使用微信交流是最便捷有效的沟通方式。”法方首席科学家贝特朗·科迪尔说。

中国太空“朋友圈”持续扩容

中法航天合作由来已久。早在1977年,中国航天技术代表团访问法国空天科技研究机构,拉开两国在航天领域长期合作的序幕。2018年10月,中法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成功发射。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期间,中国向法国赠送了1.5克科学用月球样品,帮助两国科学家进一步探寻宇宙奥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3日,在中法天文卫星(SVOM)成功发射之际,由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西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法航天文化交流活动在四川西昌举办。(图片来自中新社)

中法携手探索太空是中国与各国加强航天合作的缩影。去年,中国宣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将面向国际开放申请,欢迎各国科学家共同研究、共享成果。嫦娥六号更是“国际范儿”十足,除了法国月球氡气探测仪,还搭载了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等国际载荷,一同进行科学探测。

中国的太空“朋友圈”,不是封闭的“俱乐部”,也不是排外的“小圈子”。在巴西,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守护着热带雨林;在老挝,“老挝一号”通信卫星为边远山村送去了远程教育信号;在塔吉克斯坦,萨雷兹湖大坝管理人员利用北斗系统进行大坝变形监测……随着中外航天合作喜讯频传,中国的太空“朋友圈”不断扩容。截至2023年11月,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50多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

探秘宇宙,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向前。中国致力于凝聚各方智慧,让世界各国都能参与太空探索、共享航天成果,造福各国民众。太空探索周期长、耗资大、难度高,唯有各国齐心协力,携手打造开放合作的太空“朋友圈”,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才能迈得更远。

综合中新社、新华社、央视网等

编辑:江子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