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用78条负面清单预防形式主义!

碧翰烽/文

关于基层减负工作,基层干部一方面表示非常欢迎;另一方面希望真正落实到位,千万不要搞成以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

这就对职能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认真改进工作作风,改善工作思维方式,切实对本部门的工作事项、工作方式进行认真研判,特别是涉及到基层时,坚决防止出现形式主义。

不过,有的时候也会让职能部门犯难。比如有些工作做法或方式,看起来可能有形式主义,实际上也不一定就有形式主义,或者是处于模糊的边界,可能就让部门有些无所适从。如果把握不好,又可能导致部门的躺平不作为,或者是搞变通,还有可能滋长部门本身的形式主义。

据媒体报道,广东省制定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负面清单》,包括政绩观、文件、会议、督查检查考核、调查研究、政务APP、乡村振兴、创建示范活动、借调基层干部、节庆论坛展会、基层事务、担当作为追责问责等12个方面78条要求,通过详细描述形式主义的具体表现,便于各地区各部门提前预判、主动预防,坚决克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比如,政绩观方面,将违反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客观规律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顾客观实际搞“新形象工程”,违规开工搞“半拉子工程”,统计造假搞“虚假政绩”等作为禁止事项。

文件方面,将文件数量不减反增、文件“改头换面”下发、文件和报告篇幅超过规定字数要求、配套文件制发过多过滥、文件中夹带“一票否决”等要求作为禁止事项。

督查检查考核方面,将未经批准报备擅自开展,打包报计划、执行搞拆分,搞“千分制”、“双千分制”,只搞督查、不抓整改等作为禁止事项。

政务APP方面,将强制要求下载安装、定期登录、统计在线时长和关注点赞、拉票刷票、转发评论,多头填报、重复索要数据,搞“数字鸿沟”、“信息孤岛”等作为禁止事项。

应该说,管住了职能部门的行为,基本上就遏制住了形式主义的源头。

因此,从负面清单入手,是一个好办法,具有很强的指引性、规范性、强制性。不仅是对职能部门的指引约束,也是对于基层工作的规范引导。既防止增加基层负担,也防止出现减负担变成了减责任、减工作。

有了这个负面清单,可以防止部门难以判断,也防止误伤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可以清晰了解哪些属于形式主义。

有了这个负面清单,让基层有了明确的标准和判断,知晓哪些是形式主义?哪些是应当的工作?从而也可以让基层、社会进行监督。

有了这个负面清单,也给有关部门提供了严格的查处问责依据,提高了问责的精准性,减少了随意性。

当然,要想充分发挥好负面清单的作用,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清单描述应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描述的语言要像法律语言一样,没有歧义,也不模糊,少一些主观性判断,切实具有可操作性。比如过多过频,究竟什么才是“多”或“频”。比如什么才是“新形象工程”,需要具体进行列举。再比如“强制”与“自愿”如何进行区分?

二是清单制定应考虑程序性。也就是说,清单的制定要充分征求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要有充分的讨论和研究,使得清单更为科学务实。比如不能简单将某某现象随意划为增加负担。否则,就可能导致新的形式主义,一刀切,简单粗暴,甚至出现新的躺平现象。

三是清单制定应具有时效性。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予以更新,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时时出现,有的热衷于搞变通,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花样。

四是要针对负面清单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这些负面清单现象背后的实质性原因、根本性因素,真正从源头上、制度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机制措施,最大限度解决滋生形式主义的问题和土壤。

当然,负面清单除了“禁止性”思维方式之外,也需要用“激励性”政策予以引导,不能只是简单要求“不准”的压力传导,还可以提出更多激励的办法。否则,减负真的会很难,因为大家想的可能不是工作,而是如何千方百计地避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