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是人类灵魂深处的语言,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在《库艺术》年度主题中,我们隆重推出“特别关注”栏目,旨在聚焦当下艺术界的璀璨星辰,展现他们的独特思考与创作成果。

本栏目中呈现了一批在当代艺术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及其作品,通过高清图片和深度解读,将带领读者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感受他们的创作灵感与独特思考。这些艺术家们以不同的媒介、形式和风格,展现了当代艺术的多元与包容,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创新与活力的艺术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昀

Wang Yun

中国艺术家。作品涵盖建筑、雕塑、壁画、油画、空间装置等。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等国内外多项建筑和艺术展参展。出版有《无视觉绘画》《划痕》《观念中的几何形》《聚落平面图中的绘画》等学术著作。作为盲目绘画的“划痕系列”,在二维平面上进行高维度表达的“立起主义系列”“方‘像’”系列;“‘0’的肖像”系列;“知觉中的方体空间”系列; “‘黑洞’系列” ;“‘气’ 眼’ 孔’窍’穴’系列” ;“‘绿色的凝状’系列” ;“‘雕塑的起源’系列”等是他的一系列代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37 cm X 28 cm X 62cm

2024 新铸

编者按

“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我想问的是,那枚硬币是什么?” 从“盲目划痕”“意识空间”“立起主义”到“方‘像’”以及“‘0’的肖像”等从平面到空间的作品系列,王昀致力于跳出既有的逻辑思考和历史线索,追寻艺术的本质和根源。同样,在最新的著作《雕塑的起源》以及一系列相关“雕塑”的实验中,他将视点锁定在“起源”这个结点,从起源出发,追溯形态发生的法则和原理,思考雕塑之所以发生的现实性内涵。

“特别关注”个案研究

王昀

《雕塑的起源》

“前言”摘录

“首先应该声明的是:这里所谈及的“雕塑的起源”,并不是从史学的角度来论述雕塑的发展过程,而是将视点锁定在“起源”这个结点,从起源出发,追溯形态发生的法则和原理,思考雕塑之所以发生的现实性内涵是本书的主旨。

对“起源”的思考,实际上是一种立足于当代的远古的想象,其立场并不囿于一种线性的历史发展路径,而是依靠人自身所拥有的远古记忆,努力去推想“起源”那个瞬间的状态,尽可能地将自己投放到遥远的远古,感应雕塑产生的那个瞬间,测想远古时期发生的场景,测想和感悟彼时那个“起源”的动机和瞬间。

之所以再度思考“起源”这个问题,是因为今日所涌现出来的3D打印技术,事实上已使雕塑本身面临新的临界点,过去那种通过雕塑家的手将对象物再现出来这样的手段和方式,正逐渐被3D打印所替代。伴随3D扫描仪器的出现,将对象物进行3D扫描并栩栩如生地打印出来的过程,已经变得非常容易和直接,直白地说,3D打印机已经成为21世纪的雕塑家和雕塑匠人替代了如同古典时期的雕塑家那样的存在,尽管目前3D扫描和打印技术或许还有某些精度上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恰如同19世纪摄影的出现使人们对古典绘画产生了质疑一样,3D打印技术的出现,同样对雕塑产生质疑。

迈入21世纪之后的雕塑的可能性何在?在我看来从“起源”出发是一种理解未来的方法,通过想象今天和远古之间的关联,重新思考雕塑的可能性与出发点是写《雕塑的起源》这本小册子的动机。”

而在这里展示的一系列所谓的“雕塑作品”是鉴于《雕塑的起源》这本书中所论述的“远古想象”以及在这个“想象”基础上所产生的个人所理解的“起源瞬间”的方法所进行的一系列的“雕塑”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31 cm X 30 cm X 78 cm

2024 新铸

王昀专访:

雕塑的起源远古”的想象

库艺术=库:此前您的艺术思考与实验集中在如何打开绘画新的维度,这次为什么会开始思考关于雕塑的问题?这次一系列关于“雕塑的起源”的实验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王昀=王:在我看来艺术并没有很多的门类上的区分,所有的艺术形式其实都和作为主体的人是有关系的。无论是雕塑、绘画、建筑以及电影,所有的形式都与人这个本体之间有一种表达的连带关系。此外我平时有把很多东西积累起来的习惯,就像过去常把乐谱转换成空间和各种形式,这次尝试“雕塑”的思路也一样,就是让很多发现变得成立或者有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37 cm X 28 cm X 62 cm

2024 新铸

我的专业是建筑设计,建筑有一个特点,就是大脑里三维的东西必须先投射到二维的平面上来表达,但建筑作为一种形态跟雕塑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这一直是个问题。从我的角度来讲,尽管很多雕塑家试图将雕塑变成四维的表达,但雕塑还是一种三维的表达,而建筑与雕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四维的表达。我认为人特别重要的就是有意识,有观念,空间在人的大脑当中能够叠加形成一个个场景,这就形成了四维的表达。建筑更像电影,是一个个场景的展示,不同的场景叠加的在人的大脑里形成了一个个的“像”,因此建筑空间就有了时间的维度,形成四维的表达。无论是二维的还是三维的,如果最后都能通过观念和意识指向一个更高的维度,我认为那就是艺术产生的原理。其实这个“雕塑”系列的用意也是这样,通过一个观念或意识的指向你有可能超越技巧和形态本身,还原到另外一个场景,我愿意称之为“远古的想象”,这件作品里想表达的就是这种“远古的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46 cm X 50 cm X 80 cm

2024 新铸

库:将视点锁定在“起源”这个结点,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王:这要从我探索“盲目绘画”说起。绘画其实都是表现主义的,但什么样的表现是最表现?是哪一块在表现?表现了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件需要讨论的事。所以我在《无视觉绘画》这本小册子里希望能够追溯到根源性的问题上。关于“雕塑的起源”的思考也是同样,这个“起源”不是从线性的艺术史出发,而是假设人在哪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这个东西就是雕塑,从而赋予了这个对象物以“雕塑”的概念。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会有这种赋予,观念就是一种赋予,因为人在某个瞬间的赋予,雕塑的概念就产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46 cm X 50 cm X 80 cm

2024 新铸

想象一下,远古人类用各种动物的骨头和牙齿制成某种饰品和雕像,世界各大博物馆都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它们可能与某种古老宗教相关,宗教是人超越情感的发自内心的更加崇高的追求,即人类在大脑当中产生的超越现实的更高维度的东西,其中赋予了很多人的情怀和新的价值。但是远古的想象和现代人之间隔着非常遥远的时空,它有可能是生命诞生时留在人基因里的一个记忆点,而我们的很多朴实的发现就是基因里留下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46 cm X 50 cm X 80 cm

2024 新铸

库:其实人类很多成就和创造更多是基于一种先验,感觉您的思考里就有很多这种先验的东西。

王:说得特别到位。人之所以为人就是由很多的定义决定的,我在上一本《观念中的几何形》中探讨的就是关于先验的问题。我们知道如同几何学里的基本定义那样,先验就被是一种定义,是无需讨论其正确与否的。同样,在我的理解里艺术要探讨的就是定义,如果不在定义这个层面上让它有意义,那就会像文学小说一样只是种表达,只有定义这件事是成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41 cm X 45 cm X 38 cm

2024 新铸

我认为先验是存在的,我们身体里承载的是源自单细胞生物时的记忆,之后经过40多亿年的进化慢慢变成现在的人,而人身体里所有的这些记忆都是联动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共同的记忆人和人之间才能够交流。所以,在我看来雕塑也好,绘画也好,这些事都是先验性的,实际上《观念性的几何形》中讨论的就是人认识这个世界就是“方”和“圆”,人在建造房屋空间的时候就是以“方”和“圆”来建造的,这是有事实考察依据的。只有“方”和“圆”这两种几何形才是观念几何形,其他几何形都是表现性的,几何形和观念几何形有质的区别,我想说的就是这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26 cm X 28 cm X 82 cm

2024 新铸

库:您提到这本《雕塑的起源》是从餐桌上产生的,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使这两者产生了联系?那些“雕塑”的原型为什么会是骨头?

王:这个世界的物分两种,一种是天然物,一种是人造物。现代人的餐桌是丰富的,有餐具和食物,餐具都是人造物,而食物则是天然物。我们试着做一种远古的想象时会发现,那时原始人周边可能没有什么人造物,只有骨头或者石头这样的天然物,这些天然物会被用来做成某种装饰或器物,在我看来这都是一种远古记忆初始设定出来的表达,只不过这种表达是无意识的,但如果从艺术角度去看,就必须揭示这种表达的基本的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14 cm X 48 cm X 74 cm

2024 新铸

我一直关注法国的肖维岩洞壁画,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洞内岩画可以追溯至32000年前。那些画在起伏岩壁上的牛头其实就很有雕塑的意识,看到这些画我想的是当我们觉得某个西有意思的时候,它一定是不同于周边东西的,它和它们之间一定要有距离才能产生凝视感,也就是说这个东西变得对象化了,成为了客体,而当它成为客体后才能够被“审美”,人才能产生崇敬感或其他各种情绪。我从很早以前就对餐桌上的各种骨头感兴趣,多年来也收集了很多特别的骨头,它们在某一瞬间跟我的观念发生了碰撞和对接,对我来说就是能够产生凝视感的区别与日常人造物的东西,能引发我对远古的想象,这也许就是我们原始基因里存在的一种关联,所以骨头成为这一系列“雕塑”的原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31 cm X 32 cm X 76 cm

2024 新铸

库:这个系列的作品采用了不同的材质,塑造了不同的内外空间结构,以及不同的表面,这些尝试和实验背后的思考是什么?

王:其实在做的过程中我也不清楚会得到审美,只是在找我想要的状态。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尝试不同的材质、不同工艺以及不同空间的塑造,但我比较担心或警惕的是不能做得太“溜”了,就是不能太漂亮,一旦漂亮了就会偏离原本想要探讨的问题。所以,这所有的尝试和实验其实只是抵达我所要探索的问题本质的一个过程,这也是艺术本身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36 cm X 32 cm X 83.5 cm

2024 新铸

库:您在这一系列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中,有什么重要的发现或感受?

王:刚才其实也谈到了在这一系列尝试过程中的一些发现和感受,但这些发现和感受都是很具体的,包括如何选择和使用材料、工具、色彩,以及如何体现质感等等。其实美术史上那些伟大的作品并不是有了观念以后就立刻变成了一个伟大的作品,中间还需要一个打磨的过程,这个打磨的过程中会出现问题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28 cm X 26 cm X 82 cm

2024 新铸

库:关于您提到的雕塑发生的现实性内涵应该如何理解?

王:作为现代的创作者来讲,我目前所有的想象本身虽然叫“远古的想象”,但实际上都是基于一个现代人的远古想象。在创作时我想把人类历史发展而来的文明全部清零,尽量地去还原和进入那个想象的远古,但想象发生的那一瞬间其实就已经不是远古了。这就是我所指的雕塑发生的现实性内涵。此外我要补充的是,雕塑发生的现实性内涵与“起源”这个概念有关,它在发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40cm X 53 cm X 62 cm

2024 新铸

库:此前您的艺术实践专注于在二维平面上进行高维度的表达(立起主义、无视觉绘画、观念中的几何形),而现在的探索则聚焦于从雕塑的“起源”追溯形态发生的本质法则,这两种不同的创作路径在您的思考方式、创作方法论上是否存在某种深层的共通性或相互影响?

王:其实两者都是围绕维度的思考和表达,维度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在维度的变化层面上。才能够进行判断,你在一个高维度时才能判断低维度的东西的好坏。举个例子,我的本专业是建筑设计,二维的图纸在我眼中绝对不是一张画一样的图像,看到图纸时我已经在大脑里想象和构建出一个世界。我认为绘画也一样,绘画虽然是二维的但最后一定要有一个空间表达。而空间表达还有不同的层面,一种是由画面想象出一个空间,我认为这种表达还是处于表现的状态,我更希望的是绘画能够“唤起”,唤起另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是更加崇高和高尚的一件事。这种唤起是瞬间就完成的,而不是让人在作品里徘徊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35 cm X 41 cm X 56 cm

2024 新铸

库:此前您在《无视觉绘画》一书中您谈到AI时代的绘画的方向和价值,在这个系列中您谈到了3D打印技术对于雕塑的冲击,在今天这个人工智能时代,您认为技术、艺术和人之间关系是怎样的?

王:我认为人和机器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还有一身肉,机器或技术作为工具有可能在很多方面超越人类,但却是没法代替这身肉的。而关于艺术我更多的理解是艺术如果离开了人也就不存在了,艺术最终要表达还是和人有关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21 cm X 20 cm X 45 cm

2024 新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41 cm X 29 cm X 63 cm

2024 新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27 cm X 49.5 cm X 51 cm

2024 新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41cm X 29 cm X 63 cm

2024 新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29.5 cm X 25.5 cm X 70 cm

2024 新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塑的起源”系列

铸铜

40 cm X 53 cm X 62 cm

2024 新铸

库艺术“自由绘画”工作坊(第六期)

中外导师联合打造

全面聚焦“绘画方法论拓展”

“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

第六期导师阵容揭晓

谭平、保科丰巳(日本)顾黎明、黄拱烘(德国)

线下交流时间:2024年7月22日-8月4日

为期14天的集中式交流与创作

举办地点:北京

招收人数:28人

策划方:库艺术教育

主办方:艺时代(北京)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客服微信:kuyishu001

联系电话:010-8478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