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中,长春的粮食情况曾一度严重恶化至什么地步?以致这座东北重镇的十万精锐守军,最终不得不集体放下武器?长春会粮尽援绝、陷入绝境,又是由于哪些原因导致的?让我们一探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长春城内军民粮食消耗之巨大

1948年,正处于辽沈战役的关键时期,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东北地区失守已经只是时间问题。对于重镇长春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时刻。长春城内当时共聚集了近70万人,其中不仅包括50余万居民,还有10余万守军官兵及其眷属、公教人员和警察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

面对如此之大的人群,确保充足的粮食储备供给便成为压在守军肩头最重的一桩心腹大患。以当时的标准而言,每人每日的口粮约在8两左右,就整个长春而言,每日的消耗量便高达数十万斤之多。放眼东北地区,尽管粮食产量历来丰富,但要想满足长春城内如此巨大的需求,那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就连在常年驻防长春的新7军当中,也曾经为了筹措军马的伙食费而绞尽脑汁。作为东北地区主力,新7军无疑是装备精良的王牌部队,单是马匹的口粮就是一笔沉重的开支。虽然新7军士兵能多少从当地粮商手中购入一些大豆、豆饼充作军马的饲料,但长期下去也难以为继。

更不用说后来从永吉转移至长春的第60军了。作为远道而来的滇军老兵,他们原本就已精疲力尽,随军物资更是所剩无几。一开始,第60军的3万官兵只能靠从新7军那里分去的豆饼掺少许高粱米勉强度日。可是很快,连这点儿存粮也所剩无几了。

眼看着日渐加剧的粮食危机,长春守军内的各方势力都开始拆东补西,争分夺秒地从任何可能的渠道获取粮食。酒坊里的陈年酒糟,空投场抢夺的补给品,甚至是普通老百姓烟囱冒出的炊烟,都成了他们觊觎的目标。只要一窥到哪家有粮食,就立即展开抢掠,把那些无辜市民吓得不敢在家生火做饭。

从永吉撤退至长春的曾泽生所率领的第60军,更是以肆意掳掠城内百姓闻名。为了遏制军纪涣散的现象,长春市长尚传道不得不在报纸上公开曝光这一行为,号召"饿死不抢粮,冻死不拆房"。可是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这种呼吁自然是无补于事的。第60军官兵们愤愤不平的情绪可想而知。

总的来说,长春城内军民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这座孤城所需要消耗的粮食量是如此之大,进而为后来的陷入绝境埋下了祸根。随着战事一步步逼近,日益加剧的粮食匮乏已经让长春守军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二、长春被彻底封锁,内外交通中断

1948年8月,四平城池失陷,这意味着长春已成为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最后一座重镇。从这一时刻起,长春便陷入了彻底的封锁之中,内外交通完全中断,与外界阻绝往还。

从地理位置来看,长春坐落于吉林平原中部,周围绵延起伏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在四平被解放军夺取之前,这片富庶的土地一直是长春城内军民主要的粮食来源。尽管距离有些遥远,但借助周边乡村与长春城内的交通联系,运输粮食尚且可以勉强维系。

然而,四平一旦失手,周边的乡村自然也就从长春守军的控制范围内剥离出去。再加之整个永吉地区亦在此前已为解放军所拿下,长春可谓是一座彻头彻尾的孤城,与外界被阻绝了一切联系。从此,长春城内外,哪怕是最近的乡村,也已与其渐行渐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座人口达70万之众的大城市,怎么可能靠着有限的粮食储备自给自足?长春守军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的。为此,他们唯一能指望的补给渠道,只剩下来自国民党空军的空投了。

可是,空投本身就存在诸多缺陷和不确定因素。首先是飞机的数量有限,根本无法承载如此巨大的运输压力。其次,即便能安全抵达长春上空,如何精准把粮食投放到指定地点,而非误投敌阵,那也是一大难题。更何况,长春守军与国民党空军之间的关系本就十分紧张,双方缺乏必要的默契与配合。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困境反而为日后长春城池的和平渡化创造了条件。早在四平陷落后,长春就已成为一座与外界隔绝的孤岛。接下来,如何确保守军和城内居民的温饱,将是一场艰苦的考验。

三、国民党空军投送粮食遭受重大困难

对被围困在长春城内的国民党军队而言,他们唯一能指望的粮食来源,就只有来自国民党空军的空中投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岌岌可危,令长春守军陷入了雪上加霜的绝境。

首先是飞机数量的限制。国民党空军在东北地区的战机并不太多,根本无法满足对长春大量运输的需求。仅凭这几架飞机反复往复飞行,终归是杯水车薪,难以为城内70余万人口源源不断补给粮草。更何况,战争已至最后阶段,飞机更多的被调遣作战用途,分身乏术。

其次,空投的实施质量堪忧。当时的国军飞行员通常在较高空域投放物资,或者不按规定的投放方法来做,结果往往令大量粮食投落在城外解放军阵地,而城内收获甚微。更有甚者,即便投到城内,那些散落一地的粮食也常常造成浪费。

再次,国军空军与长春守军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缺乏必要的协调配合,使得空投行动的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当年国军空军曾与新7军在长春发生过一些不愉快,双方关系一直十分紧张。在空投粮食的过程中,空军人员往往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敷衍了事,并没有尽心尽力。

这种状况很快就暴露了出来。1948年9月,国民党在锦州的势力已经被解放军彻底扫荡,东北战场上最后一条补给线路也被切断。与此同时,驻沈阳的国军东北空军主力已全面转入南撤的准备工作,长春的补给就彻底被放弃了。

对长春守军来说,这无疑是如芒在背,雪上加霜。长期以来,他们一直靠国军空投维持着最基本的温饱,虽然数量有限、质量堪忧,但总算还有一线生机。如今,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被生生掐断,长春守军的困境可想而知。

粮食危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作为守军最高指挥官的郑洞国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亲眼所见,当时吾军已身陷重围,内外交通中断,补给缺源,陷于山穷水尽的边缘。"这番话再真实不过地描述了眼下的窘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长春国民党军饥渴交迫,陷入万分绝境

随着战事的持续,长春城内的粮食储备终于渐渐告罄。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无论是守军将士还是普通百姓,所有人的生存状况都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早在1948年9月,国军第60军就已出现了大量的饥民,四处觅食。这支远道而来的滇军老兵本就疲惫不堪,一开始只能靠从新7军那里分去的豆饼和少许高粱米勉强充饥。及至这点儿存粮也所剩无几,他们只能转而食用树皮、野菜和各种代用品。

第60军官兵之所以会沦落到如此地步,除了长期处于战乱蹂躏之外,更主要还是因为彼时粮食的绝对匮乏。整个长春城内,哪怕再普通不过的草木根茎,亦成为万众瞩目的香饽饽。有人甚至不惜去抢掠附近乡村农户、搜刮沟渠里已经发芽的谷物,或是到处觅觅食物残渣充饥。

而对于那些仅存的国军马匹来说,情况就更加糟糕了。除了那些被活活饿死的,其余的也只剩下骨架子般的模样,疲弱不堪。更有些部队居然将这些骙马宰杀,食用其肉来充饥。这种丑陋的景象屡见不鲜,无不昭示着当时的绝境。

面对军马的饥饿,随军牧师已无可奈何。早些时候,他们还可以在周边的农田里掠取一些野草、树皮给马匹充作饲料。然而这一切在四平失陷后均已成为奢望,长春城内早已是家家户户赤贫如洗,哪里还有什么余粮可供挪用?

就连长春市内的那些普通百姓,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受困于持续的封锁,不少人活活被饿死在家中。更有甚者,竟不得不为了谋生,而将家中老小儿童拉去当了人质,换取些许口粮。这种肮脏交易在当年属于家常便饭,令人不堪回首。

惨绝人寰的时局下,所有人看上去均是那般面黄肌瘦,饥脸盘踞。每到深夜,空腹哀嚎遍及全城,沉沉黑夜中氤氲着一股腐尸般的死寂气息。有外地记者如是评论:"所有人都患了饥荒病,简直如行尸走肉一般。"

五、长春最终投降,彻底解除了城内的人道危机

时局危急,粮尽人亡。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长春守军早已力不从心。1948年10月,郑洞国率领国军新7军等部队,终于不得不做出了投降的决定。这意味着长春七十余万军民从此解脱了水深火热的环境。

事实上,在最后的关头,即便是郑洞国这位新7军军长,其本人亦已被饥饿折磨得遍体鳞伤。有人回忆说,当时他的身子瘦骨嶙峋,面容枯黄,简直就是一副活人行尸走肉的模样。要知道,他手底下可是拥有近10万军队的大将,竟也遭此凌辱,可见当时的艰苦程度有多么深重。

不过,最先做出投降举动的,还是那支远道而来的第60军。早在1948年9月,曾泽生便先行从锦州街上向解放军转达了这一意向。他十分诚恳地说:"还是把长春交出去吧,如此一来可以免去无谓的流血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如此凄惨的景象,解放军最高统帅之一的林彪同志亦深有同感。林彪在给毛主席一封信中如是写道:"长春孤军已处绝境,如不迅速解决,无异是在犯世纪罪行。"言下之意,是呼吁争取和平收复,避免发生更多不必要的伤亡。

在前后重重压力之下,郑洞国最终也认清了现实。1948年10月19日,代表长春全体守军的他向解放军转递了正式投降书,标志着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终于宣告结束。从此,长春方可重见和平的景象。

10月27日,解放军终于乘风破浪,整体进驻长春城内。当得知庞大的国民党守军彻底放下了武器,归顺大业之时,身为解放军总指挥的林彪大喜过望,命令全军"克服残酷,以礼相待"。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解放军不遗余力地打捞和调配粮食,紧急救助了整个长春城内的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长春这座重镇的生产生活很快恢复了正常,消除了长达数月的军民危机。

就这样,长春之围被彻底解除。一座曾深陷绝境,步步走向覆亡的城池,在解放军的拯救下终于重获新生。这无疑是一段伟大历史进程中最精彩、最动人的篇章。尽管艰难,尽管困顿,但只要我们坚持正义、勇敢前行,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赢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