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铁弗匈奴作为南匈奴去卑一支与南迁至匈奴故地的鲜卑混血后形成的一个新族群,是十六国时期非常活跃的一个民族。至其首领勃勃时建立“夏”国,成为十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统治的二十五年时间里,由于铁弗匈奴所具有的与其他内迁民族不同的个性,夏国无论政权建设还是民族意识方面,都显示出了与其他民族政权不同的特色,为我国古代历史增添了别样的光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摘 要

夏国是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南迁匈奴的一支——铁弗匈奴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强盛时期所领有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内蒙古中部一带。自407年建立政权至431年赫连定被吐谷浑所擒,存在了大约25年时间。本书拟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历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对夏国的历史做一全面系统的探讨。

全书共分六章。

第一章,铁弗匈奴的形成及早期活动。在此基础上对学术界关于铁弗匈奴族称、族源等问题进行回应。东汉末年,南匈奴右贤王去卑一支内迁并已经深入到中原内地,在中原王朝有关民族政策的影响下,去卑子刘猛迁居雁门,此后又率部叛逃出塞,与兴起于我国东北,因匈奴南迁而迁居匈奴故地的鲜卑错居杂处、混血融合,形成一个“胡父鲜卑母”的新族体。此族体至刘虎时始称“铁弗”。铁弗匈奴形成之后,逐渐成为北方比较强大的一支少数民族势力,其早期活动主要是与拓跋鲜卑争夺代北,后因多次失利而逃居朔方地区,与北方其他政权联系密切,接受封号,并继续与拓跋鲜卑隔河相争,最终以其政治中心代来城被攻破而暂告结束。

第二章,夏国的建立及其发展。从当时北方的形势分析了勃勃东山再起的原因以及建立夏政权的经过。夏政权建立之后,勃勃审时度势,对当时的形势及后秦内部的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为新兴的夏政权制定了明确可行的政治目标,即以“云骑风驰”“游食自若”的方式,逐渐蚕食后秦北方的领土,最终夺取长安。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引下,夏政权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实现了既定目标,攻占了后秦都城长安,并称帝灞上。攻占长安之后,勃勃却拒绝了群臣的请求,放弃定都长安,重返统万。对于此举,本章从夏国当时所面临的政治形势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夏国的衰亡及其影响。勃勃攻占长安意味着夏国走向极盛,但同时也为其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预期目标的实现,使得夏国必须面对两个比较强大的敌人——北魏和刘宋。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夏国无法向南、向东发展,只能转而向西,因此勃勃多次攻扰西秦,与北凉联盟。425年,勃勃卒于统万城之永安殿,此前其诸子因太子的废立发生了权力之争,几方都动用了大量的兵力,导致夏国走向衰落,最终随着统万城的失守、赫连昌及赫连定的被擒,夏国灭亡。对于夏国衰落的原因,本章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对铁弗匈奴在夏政权灭亡之后的去向,即归入北魏、融入吐谷浑等情况也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及其对朔方地区的开发。

第四章,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夏国的中央职官制度主要是沿袭了魏晋的职官制度,但是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即随意性和实用性。在地方行政体系上并不完全像学者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只设州不设郡县。从文献及有关考古资料看,夏国也曾设有郡县,至于所设郡县的职能是什么、是否健全,因资料缺乏无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但从中可以看出,夏国在攻占关中地区之后,试图在地方行政上有所作为,只是历史并没有给它提供这一机会而已。

第五章,夏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铁弗匈奴无论是建立政权之前,还是建立政权之后,主要是以游牧经济为主;虽然有农业,但大多是零星进行的,而且并不一定是铁弗匈奴本民族进行的。即使是在建立政权之后,甚至是攻占长安之后,夏政权都没有及时进行经济转型。

第六章,附论——大夏国都统万城研究。主要介绍和论述了统万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概况;夏国建国初期统万城一带的生态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契吴山的地理位置;统万城的沿革,如与奢延城、大城的关系,统万城的基本布局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书速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封面跳转至微店购买)

赫连夏国史

吴洪琳 著

2024年6月出版/定价78.80元

ISBN 978-7-5228-1438-4

作者简介

吴洪琳,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2002年考取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门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史。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

本书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铁弗匈奴的形成及早期活动
第一节 铁弗匈奴的形成
一 东汉以后南匈奴的内迁
二 铁弗匈奴的形成
第二节 铁弗匈奴的早期活动
一 西迁朔方
二 助秦灭代
三 代来失守

第二章 夏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第一节 铁弗匈奴的再度兴起
一 再度兴起的背景
二 勃勃崛起于朔方
第二节 夏国的建立和发展
一 夏国的建立及立国方针的制定
二 蚕食后秦岭北
三 与北魏的零星冲突
四 攻占关中及称帝长安
五 放弃定都长安
六 关于勃勃改姓“赫连”氏的问题

第三章 夏国的衰亡及其影响
第一节 夏国的衰弱与覆亡
一 由盛转衰的夏国
二 统万城的陷落
三 大夏政权的覆灭
四 夏国灭亡原因探析
第二节 铁弗匈奴的去向
一 归入北魏
二 融入吐谷浑
三 其他
第三节 夏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一 铁弗匈奴对朔方地区的经营开发
二 对北魏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几个夏国降臣

第四章 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
第一节 职官制度
一 文官系统
二 武官系统
三 地方行政制度
四 封爵制度
第二节 军事制度
一 部落兵制及其特征
二 配兵制及其特点
三 复杂的军队成分
四 兵种构成及作战特点

第五章 夏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一节 以游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
一 游(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二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第二节 夏国的文化
一 语言、文字
二 文学、史学
三 其他
第三节 胡汉杂糅的社会生活习俗

第六章 附论——大夏国都统万城研究
第一节 统万城遗址的发现及研究概况
一 统万城遗址的发现及考古发掘
二 统万城遗址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统万城的地理环境与交通
一 夏国建立初期统万城的生态环境
二 统万城的地理位置及交通
三 朔方地区对于铁弗匈奴的意义——兼论夏国定都统万城的原因
第三节 统万城的基本布局及沿革
一 统万城的基本布局
二 统万城的沿革
第四节 统万城的价值与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铁弗匈奴与夏国大事记
附录二 铁弗匈奴世系表
索引

( 上下滑动浏览 )

“十六国史新编”丛书

后秦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尹波涛 著

2022年6月出版

ISBN:978-7-5201-9834-9

后秦是淝水之战后羌人姚苌以关中地区为中心建立的割据政权。自公元384年四月姚苌在渭北马牧起兵,至417年八月东晋军队攻占长安、姚泓出降,后秦共历三主,存续34年。在极盛时期,后秦与北魏、东晋呈鼎足而立之势,在十六国后期具有重要地位。本书全面叙述后秦政权的历史,包括“建国前史”“建立与兴盛”“衰落与灭亡”及“政权结构”四个部分。

南凉与西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伟洲 著

2021年9月出版

ISBN:978-7-5201-8676-6

本书主要是叙述十六国时在西北建立的南凉、西秦两个政权的历史。由于南凉、西秦两政权是由我国古代鲜卑族所建,故本书首先从民族史的角度,分别探讨了秃发、乞伏鲜卑的来源、迁徙及融合情况;其次,叙述了他们建立政权的背景和经过,两国与邻近各政权的关系,以及他们盛衰的历史。最后,对两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也作了一些探索。除了南凉、西秦及其建立者鲜卑族的动向之外,本书关于两个政权对整个西北地区发展所起作用的论述也极其深刻。

五凉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向群 著
贾小军 修

2019年8月出版

ISBN:978-7-5201-5216-7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五个割据政权,分别是汉族张氏的前凉和李氏的西凉,氐族吕氏的后凉,鲜卑秃发氏的南凉,匈奴沮渠氏的北凉。五凉政权管辖的范围东至今甘肃甘谷、天水,西及天山南北,将河西走廊等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包括在内。五凉历史是古代民族史、西北边疆史和古代丝绸之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分为十个专题,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为基础,全面还原五凉政权的兴衰更替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成汉国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然 范双双 著

2020年7月出版

ISBN:978-7-5201-6275-3

本书将巴蜀成汉政权放入两晋十六国时代背景下,对流民与政府关系,社会、民族、文化的发展,外来群体与巴蜀地方豪强的斗争,巴蜀地区新旧“移民”的矛盾,巫觋文化,天师道信仰等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突破史学研究的单一视角,借助考古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成汉政权的历史进行多视角的解读。

前秦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福亚 著

2020年8月出版

ISBN:978-7-5201-6282-1

氐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相继建立前仇池国、前秦、后凉、后仇池国等政权,后来逐渐与汉族融合。前秦的建立及统一北方,无疑是氐族历史上最光辉的时期。本书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既深入探索了少数民族建国史的一般规律,又准确把握了前秦兴衰的特征。全面论述了前秦政权兴衰的全过程,弥补了十六国史研究的多处空白。

汉赵国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伟洲 著

2019年6月出版

ISBN:978-7-5201-4520-6

汉赵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内迁少数民族匈奴在内地建立的政权,也是十六国较早建立的政权之一。在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汉赵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措施,使其京都平阳、长安地区的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本书根据现存史籍和文物考古资料,论述了东汉末年以来内迁匈奴的活动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叙述了汉赵国兴衰的历史,并对其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做了大胆探讨。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