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当天,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云南省第34个全国土地日新闻发布会,围绕云南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与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举措和成效,介绍相关工作情况。

扛牢耕地保护责任

夯实粮食安全“耕”基

2023年以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聚焦“两统一”职责,进一步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为以严守耕地红线夯实粮食安全“耕”基、以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党政同责压紧压实。全省上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一盘棋,调度、通报、执法、奖惩“四轮同转”,确保耕地保护“一揽子”政策措施精准落地,全省耕地总量实现净增加。

规划管控更加严格。调整优化全省耕地布局,全省纳入考核现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分别高于国家下达保护目标任务194万亩、74万亩。统筹协调各类空间矛盾冲突,创新划定耕地和林地后备资源补充空间1071万亩、634万亩。

“以补定占”落实落细。推动实施新一轮补充耕地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2012个新增建设项目占用耕地10.71万亩落实到位,持续推进省域内补充耕地资源与资金更优化配置。

深化节约集约

增强土地要素保障质效

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提供更加坚强的土地资源要素保障。

节约集约用地统筹推进。年度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率分别排名全国第3和第11。通过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审查和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核减建设项目不合理用地7341.8亩。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降至716亩/亿元。

土地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服务系统共交易备案178宗土地,“七彩云南·智选地”完成交易40个地块。15个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市、区)入市交易9宗121.32亩土地。

土地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多轮次宣传培训产业用地“政策工具箱”,多举措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落实土地全生命周期监管。

执法“长牙带电”

护航管理秩序持续向好

推动执法监管“长牙带电”,建立健全执法工作机制,凝聚部门联动强大合力,全链条查处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护航全省自然资源管理秩序持续向好。

制度基础不断夯实。严格执行“增违挂钩”,持续落实“五项机制”,完善规、批、用、管、查全链条管理。畅通行刑衔接、行纪衔接,加大联合执法查处力度,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土地违法犯罪。

重大典型一抓到底。坚决杜绝一切建设项目“未批先建”行为,公开通报和挂牌督办土地违法典型案件34件。统筹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积极主动遏制新增、依法有序处置存量。

智慧执法质效齐升。推动“人防+技防”紧密结合,及时掌握违法占耕情况并强力推进整改,2023年违法占耕比例降至7.6%。

发布会还聚焦相关领域民生热点,回应了社会关切,紧扣当前云南省主汛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求,展播了《防治地质灾害 共建平安家园》科普宣传视频。

节约集约是生活理念,是发展路径;严守耕地是政治责任,是安全底线;执法监管是处置手段,是刚性约束。下一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树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突出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守住饭碗田,算好土地账,让每一亩耕地都实至名归,让每一寸土地都各得其所,为全力助推云南走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 摄影报道

一审 杨茜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