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大通湖,素有“洞庭之心”之称,湖泊面积12.4万亩,流域面积1025平方公里,是湖南省水域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具有生态涵养、调蓄防洪、农业灌溉等功能,占据重要生态地位。然而,由于对湖内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大通湖水质急转直下,2015年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点名批评。近年来,大通湖区学习梁子湖治理经验,围绕水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种养水生植物,推动大通湖流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曾经的“水下荒漠”变成了“水下森林”,水质逐渐好转。在治湖的同时,大通湖也通过“水草+”的方式找到了新的致富之路,成为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明样本。

大通湖变美了,眼前的景色是最好见证。

初夏的早上,在素有“洞庭之心”之称的大通湖,映入眼帘的美景让人惊艳。浅水湖畔,湖面清澈如镜,圆圆硕大的绿色荷叶铺满湖面,郁郁葱葱的水草在湖底摇曳;宽阔的湖面上,成群洁白的候鸟引翅拍水行进,像朵朵白絮随风漂流,水天相接处,是一片醉人的海水蓝……每到盛夏季节,湖泊沿岸湘莲成片,绵延数十公里;湖中,穗花狐尾藻、轮叶黑藻、苦草等几十种水草共生共长,从中央深水区向岸线依次构建起“沉水—浮叶—挺水植被带”;沿湖周边有片片水塘,水草丰茂、清澈平静,野鸭在水面划出涟漪。

大通湖之所以被候鸟青睐,主要是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有丰茂的水草和丰富螺蚌鱼虾等候鸟喜欢的食物。不仅白鹤在此落户,还有青头潜鸭、小天鹅、白琵鹭、水雉等珍稀鸟类前来安家。据不完全统计,2018以来,来大通湖栖息的夏冬候鸟逐年增多,种类有60余种,总数超过了10万只,辽阔的大通湖已成为了鸟类的天堂。生态环境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至今年,大通湖已经连续4年水体水质总体评价为Ⅳ类,摘掉了从2015年以来戴上的劣Ⅴ类“帽子”,水质持续稳定向好。

实际上,大通湖的治理经验已经得到了肯定。比如,2021年,全国第一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流动现场会在大通湖区召开;2023年4月大通湖生态修复工程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获评全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之一;同年8月,大通湖治理经验登上央视焦点访谈宣传推介;2024年5月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调研督导大通湖时,对大通湖治理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所取得的积极成效给予了肯定。

如今,漫步在大通湖环湖健身步道,鸥鹭翔集,景色宜人,清风阵阵,荷叶留香,湖光山色让人沉醉;环湖路上游人如织,有人散步、有人拍照,俨然成了旅游休闲的网红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诗人范仲淹笔下的洞庭美景,在洞庭一隅的大通湖得以重现。

8年前,大通湖却是另一番景象。

时间回溯到2015年9月,大通湖在国家地表水质监测中发现水质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因子,比Ⅲ类水质标准值高出3-6倍,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点名批评。当时的大湖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原有的沉水植物几近消失,湖体自净能力基本丧失。

水域大,湖水浅,流动性差,自净能力不强,这正是大通湖作为内陆湖泊的典型特点。部、省、市会诊分析认为,大通湖水污染问题凸显,原因是多方面的:高密度养殖导致湖体生态损害、高强度投肥投饵造成氮磷积留污染、围栏精养造成湖体自净能力丧失、过度捕捞底栖动物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农业面源污染大量入湖加剧污染、水体交换艰难削弱了湖体自净能力。

2008年,一家名为天泓渔业的企业通过租赁获得大通湖经营权,为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投入大量化肥、鸡粪、鸭粪等增肥养鱼,致湖水严重“营养过剩”。高密度养殖让大通湖水生植被全部消失,投入的鱼肥鱼饵导致湖水氮磷指标超标,118公里的围栏导致湖体自净能力基本丧失,螺蛳等“水体生物净化器”的过度捕捞造成水体含氮磷量激增……就这样,大通湖被“伤”得体无完肤。同时,因为大通湖海拔低于周边水域,属于周边流域1025平方公里的“锅底区”,流域范围内70余万亩农田产生的水污染物总氮和总磷,随雨水冲洗入沟渠河道,部分通过大通湖周边的38个入湖口及电排进入大通湖,加剧着湖体的水质污染,形势愈加严峻。

对症施策,多措并举,开展大通湖水环境综合治理。

治理,关键在“对症下药”。大通湖区在对大通湖的情况进行详实摸底后,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打出系统的“组合拳”。

高位推动,唤起美丽回归。

生态环境部与湖南省委省政府、益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通湖水环境治理工作,2017年以来,多次深入大通湖流域一线调研水环境治理工作,并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分别提出“一点两线三减一增”治理思路、“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十字方针和“七大攻坚战”任务,为大通湖治理提出了治理路径。同时,益阳市委市政府组建市大通湖水环境治理工作组和领导小组,对大通湖流域治理进行规划指导、综合协调和督察考核,统筹大通湖治理工作。临湖区县协同治理,定期召开水环境治理联席会议,实现流域联动。

院地合作,实现科学治理。

大通湖区委区管委会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织社会各方参与大湖治理,探索湖区水环境生态修复的创新治理。2017年聘请武汉大学于丹教授领衔的技术团队为技术支撑单位,科学制定实施“一湖一策”,将治理梁子湖20多年积累的理念与方法用于大通湖,组织专门团队全程指导推进大通湖流域生态修复工作,为大湖治理提供科学指导。同时,大通湖区注重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打造,高标建设了大通湖湿地生态科研监测中心,联合武汉大学、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分别成立了大通湖工作站和分站,为大通湖源头治理和农业生态转型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内外兼治,深化流域治理方略。

大通湖区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部“一点两线三减一增”和省委、省政府“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要求,从全面退养、截污减排、流域疏浚、引水活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综合施策,做到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湖内湖外标本同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退养,从源头减污。去除“心病”,退养是第一味“药”,修复湖泊生态功能,首先要斩断摧毁大湖的“黑手”。2018年,依法解除了大湖养殖使用权转让49年的合同,拆除大湖网围118公里,湖泊恢复自由身。禁养区内畜禽养殖企业全部退出,限养区和适养区规模养殖企业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大通湖区临湖1000米内7251亩精养鱼塘和1.2万亩珍珠养殖全面退出,实现大湖全面退养。

截污,扼源头增量。治理大通湖,截污首当其冲。扎实做好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源治理: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开展农村厕所革命,不断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优化种植结构,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控害和畜禽粪污处理等,加强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和循环利用;关停非法涉水企业,整改不规范企业,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实现工业涉水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疏浚,削内源污染。2017年以来,陆续对流域内84条主要河道和中小沟渠进行清淤,切实削减内源污染,改善河道水质。同时常态化开展河渠清漂清废工作,入湖河流沟渠设置修缮清废入湖永久拦截网,全面提升河流环境质量。

活水,让湖水畅流。在市、区县两级努力下,先后建成五七节制闸、金盆河节制闸等重要枢纽,增强水系连通性。同时,统筹协调生态、生产与防汛的关系,科学精准调度大湖引水活水和水位保障,实现湖水流通,变死水为活水,提升湖区水体自净能力。

修复,促大湖自净。一方面,开展了大湖水生植被恢复。2017年以来聘请武汉大学于丹教授团队现场驻点指导,连续实施五期大通湖水生植被种植与水质改善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建设,从岸线向湖内依次构建了“挺水(荷花、荻)—浮叶(菱、荇菜)—沉水植被带(苦草、轮叶黑藻)”,水生植被已恢复5万多亩,优化了大湖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了湖泊自我修复能力。另一方面,陆续建设了湖滨沿岸带和入湖河口人工湿地,并对所有入湖河渠的上溯3公里范围开展沟渠治理,改善了河口鸟类栖息地质量,逐步恢复河湖生态功能,对入湖水进行了过滤、净化。

生态转型,推动绿色发展。

在治理的同时,大通湖区并没有忘记,水产养殖全部退出后的百姓生计如何保障。随着大湖治理的成效逐步显现,各地生态修复、水生景观等对水草的需求加大,大通湖区看准“水黄金”既能治湖又可生财的优势,于2019年成立区属企业,开始探索发展水草产业。采取“公司+农户”模式,从分类退养扶持种植和全面包销等方面着手,带动农户们将临湖退养的精养鱼塘改种水草,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打造“水草+大闸蟹”“水草+小龙虾”等生态种养模式,发展“水草+”生态产业,在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让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渠道。同时,大力发展沿湖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体育运动及健康养老休闲产业,聚焦“水草”产业,以“三产融合”模式为指引,打造出水草生态瓶、水草造景等文创旅游产品,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教育”的水草研学文旅新模式。

经过多年探索,大通湖区的水草实现了从满足大通湖治理使用,到逐步向外销售,再到向景观发展的转变。大通湖区积极打造全国水草供应基地,已培育100多个水草品种,产品迅速畅销全国,为全国各大湖泊治理提供了优质水草种苗和技术方案输出,水草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亩均年收入可达8000元,远高于养鱼时的亩均年收入3000元。“大通湖大闸蟹”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国门,是目前湖南唯一出口的大闸蟹。

展望未来,大通湖将用绿色发展带动生态产业发展。

经过持续综合整治和创新发展,大通湖绿色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斐然成效。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大通湖区将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原则,积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途径。

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持定力,久久为功。继续把大通湖水环境治理作为首要和长期战略任务来抓,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一点两线三减一增”治理路径和省委省政府“十字方针”工作要求持续深入治理,奋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水质达标目标;尊重规律,系统治理。在做好大湖周边截污减排的基础上,持续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环湖生态绿环等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建设,巩固大湖水生植被恢复成效;齐抓共管,协力推进。与科研技术团队合作,在提升治理成效和创新治理路径方面持续深入开展专题研讨,综合掌握大湖总磷浓度与自然条件、生物多样性及湖体营养化等变化趋势关系,尤其是针对6—10月总磷浓度异常偏高的重点时段,不断提升治理大湖的能力和本领。

推进产业绿色转型。一方面,做好水草产业绿色发展、生态强区这篇文章。创新水生植物推广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产品+技术+服务”的特色产业,加强“洞庭之心 水草之都”品牌建设。同时,大力推动绿色循环种养模式,加快发展‘水草+’、稻虾、蟹等“生态+”产业,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新路。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大通湖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守护“洞庭粮仓”。探索“数字大米”种植模式,改善耕地质量,同时着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从优质稻溯源体系建设、全程机械化科学耕收、产销一体化、品牌打造等方面着力,助力大通湖区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持续探索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依托区域生态优势,继续深入发展生态旅游,释放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结合利用大湖东岸11.5公里绿色长廊,10里水乡花海,珍稀候鸟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沿湖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体育运动及健康养老休闲产业。挖掘水草和虾蟹文化资源,加强创造性转化,打造临大通湖、临漉湖两大民宿片区,推陈出新富有本地特色的休闲渔业产品,进一步丰富湖区特色旅游的产品供给。(李子卓 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