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印象中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如今已经披上了一身绿色。

西部网讯(记者 沈晓芳 陈嘉欣)抬头满眼绿意,低闻潺潺水声,如果不是果园田坎间露出的零星黄土,大概很难让人相信这里就是“大风从坡上刮过”的黄土高原。

从苹果之乡洛川,到汾川河畔南泥湾,再到千沟万壑间安塞,光明日报记者闫瑾用“震惊”来形容这一路的风光。“这跟我想象中的黄土高原完全不一样,和当地人聊了以后才慢慢理解,黄土高坡还是那个黄土高原,只是经过了几代人努力,披上了厚厚一层绿装。”

除了看得到的变化,还有口袋里的实惠。随着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有了不一样的新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槐柏镇洼里村果农王兰珍家的4亩矮化密植苹果树。

破缺水“瓶颈”黄土高原种出致富果

正值六月,洛川县53万亩苹果迎来了生长关键期,当地果农开始了新一轮的果树灌溉。在洛川县飞天苹果基地灌溉示范点,一滴滴清水从田间滴水通道直接滴入果树根部,同步携带着果树需要的肥料,这样的滴灌方式大大提高了水肥利用率。

“以前几个人干的活现在我一个人就能干完,比过去轻松多了。希望果子好好长,能有个好品质。”槐柏镇洼里村果农王兰珍家的4亩矮化密植苹果树今年第二年挂果,套袋套了5万多个,脸上的笑容简直止不住。

回忆起之前苹果膨大期的浇灌工作,王兰珍直夸滴灌技术好。“之前浇果树就是漫灌,用水泵把水引到地里,要花三四天时间才能把果园浇一遍,费时费水费力。现在只要打开水阀门,滴完关掉就行,还可以省下一半的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型滴灌覆盖了洛川全县一半的苹果园。

苹果是洛川的重要支柱产业,是洛川果农的致富果。为了解决发展过程中老果园品种老化、品质退化问题,2018年起洛川县开始推广矮化密植果园,计划利用五到六年时间发展矮化密植苹果20万亩。矮化苹果树易于管理,产量高,但矮化品种喜欢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在黄土高原上要保障果园用水是很大的挑战。

“拓家河水库灌区为每户果园设置放水栓,果农根据需要安装滴灌等节水装置,进行果园灌溉改造。”洛川县水务局局长王延彬告诉记者,利用中省水利项目,洛川县累计新建改造节水灌溉面积20.39万亩,建成了6个中型灌区,新型滴灌覆盖了全县一半的苹果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泥湾的千亩水稻田。

小流域治理焕新陕北好江南

风吹林动,水声潺潺,千亩水稻田在微风吹拂下,如水波荡漾。从洛川拓家河一路往北一个多小时,到达延安南宁湾桃宝峪村。

“以前我们去南方打工看到山清水秀的风光特别羡慕,现在我们家乡也一样,也是一片山清水秀。”42岁的冯延东是桃宝峪村的村民,3年前他用自家的7口窑洞改造成了农家乐,接待来自全国络绎不绝的游客,在家门口致了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中省媒体记者了解宝塔区水系连通项目。

冯延东创业的契机源于汾川河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2020年,宝塔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选取汾川河上游流域南泥湾段28.03公里,桃宝峪村就在其中。

项目通过建设水系连通工程让水系之间能够枯丰调剂,实现水常有、水长流,又通过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增加绿化植被,保障水清景美。水系治理为南泥湾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盛夏时节,南泥湾景区游客络绎不绝,或三五成群拍照留影,或闲庭信步于绿水青山间,一派怡然自得的场景。与此相对应的是冯延东的农家乐生意,除了自家人,冯延东还雇用了4个服务员,能够满足游客需求。“每年4月到10月游客都多,一年净利润有30多万,之前在外打工一年也就赚个两三万,还是家门口的事业好!”

延安市桃宝峪村第一书记王林说,去年南泥湾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村民收入从2019年的人均1.52万到现在的1.86万。“村民收入现在比较多元化,可以到合作社就业,可以经营儿童游乐场,也可以做做小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南沟驻村干部张光红介绍南沟村产业情况。

鱼麟坑、淤地坝守护南沟美丽乡村

进入安塞区南沟村,映入眼帘的是满山坡的鱼麟坑,坑内种满了密密的灌木,像一排排士兵,坚守着黄土高坡上的水土。在沟沟壑壑中,一座座淤地坝拦沙淤地,一道道梯田高低错落,盘绕在山峁间。

在鱼麟坑和淤地坝的守护下,南沟村3060亩山地苹果、50亩樱桃解决了灌溉问题,每年都能给村民带来好收益。

“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打下地粮食也不好卖。”这是老一辈人曾经生活的南沟村的样貌。10年前的南沟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进村只有一条两、三米宽的土路,通信信号差,打电话要爬到半山腰才会有微弱的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坡面林草措施保护水土。

2015年起,南沟村抢抓科学治水、生态治水和乡村振兴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和劳动实践教育,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把群众嵌入到产业链条上,让村民变身产业工人。

南沟村村民张忠之前是一名出租车司机,2017年回到村上,在村合作社当上了车队队长。“在家门口就业,顺带把家里的30亩苹果照料起来,上班赚工资下班打点果园,一年收入下来有二十几万,比外面打工强。”

“以旅带农,以农促旅。群众在园区有的当保安,有的当保洁员,有产业工人,还有园艺师,他们每天工资110元到300元不等,中午还管一顿饭。”原南沟驻村干部张光红介绍,依托“农业+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南沟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600多增长到了2023年的21500元。集体经济从收入为“零”,到实现了63万元的收益。黄土沟壑里的南沟村,也嬗变为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沟村樱桃采摘园。

“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今黄土高原主色调已由‘黄变绿’,黄河水‘由浊变清’,生态环境呈现出‘总体改善,局部好转’的向好态势,整体上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总工程师喻权刚说。

历经20多年的持续奋斗,延安市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6万平方千米,林草覆盖度达到81.3%。黄山变绿洲,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故事还在继续。

往期荐读

责 编 | 吉 洁 编 辑 | 马雷雷 来 源:根据西部网综合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