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姜萍成绩的诸多质疑,已经走向魔幻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质疑本身没有问题,这是大家上网冲浪的合理权利,但有些人,似乎分不清“合理质疑”“造谣诽谤”的区别。

你如果说:“17岁中专生力压世界名校博士,超出我的经验范围,我仅代表我个人对其成绩真实性表示怀疑”——这叫合理怀疑;

可你要是说“17岁中专生能做出数学研究生的考题?肯定是假的!一定有人帮她作弊!八成就是那个老师!”这就叫造谣诽谤。

换句话说,你的证据撑不起你的结论,仅凭借跳跃的逻辑武断的推论,就给人扣上“作弊”的帽子,就是典型的造谣诽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数学的技术性问题,我一个搞法律的确不懂,但仅就我看到的分析,目前舆论场上的证据基本是五五开:

这边有人说她自学两年达到研究生水平不可能,那边马上就有牛津大学的博士生出来说,自己小学毕业后也曾退学自学两年,然后就考进牛津数学系了——证明数学靠自学取得惊人成绩并非孤例。

这边有人说她黑板上的板书漏洞百出,水平不足以独立完成考试;那边马上就有纽约州立大学数学系的教授出来说,还原板书后证明过程没有技术错误,书写有误只能证明姜萍没有接受过规范化训练,不能证明造假。

这边有人说中专生碾压清北交复的硕博生,只是迎合了人们的爽文幻想;那边马上有人大量举例,数学界有许多知名猜想和重要奖项,都是被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摘走的,这种爽文并不罕见,连第13名的中科大博士也对姜萍表示佩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当然,我说这些不代表姜萍一定真,只是想说现有质疑并不能证明她假,不能把“作弊”的大帽子给人扣上——毕竟真的有人看了只言片语,就把作弊当事实去传播了

更何况,有些质疑者,眼见不能把罪名坐实,不惜把观点之争转化成人格之争,给这个年仅17岁的贫困女孩儿造黄谣泼脏水。

有人说那个数学老师对她有好感,经常给她买吃的;

还有人拿了张图片,就说是老师给姜萍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有甚者截了一张老师社交平台的截图,点赞问题“男老师喜欢自己的女学生会有什么表现”,殊不知问题下完整的回答为“一个真正有职业道德的老师是不会喜欢女学生的”。

有记忆的网友,对这套操作应该不陌生——这不就是给杭州取快递女子造黄谣的套路吗?这不就把粉头发研究生逼到抑郁自杀的手段吗?这么多教训摆在眼前,怎么有些人就是学不会收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刘学州被网暴致死案的代理律师,在此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诸如此类的侮辱诽谤言论,已经严重违法,甚至在犯罪边缘,还请这些人及时收手,好自为之。

回到姜萍的成绩上,即便有被打脸的风险,此刻我也愿意相信这个小姑娘没有造假。

原因很简单,姜萍以及她所能接触到的圈子,根本就没有造假的实力,即便是她的引路之师,三年内最好的成绩也不过是125名。

有人说,这个老师背后的师门很厉害,可能是团伙造假,这也很扯,一群功成名就的数学人才,为什么要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造假?为了3万块钱的奖金,还是为了成全姜萍一个人的盛名?毫无道理。

话说回来,我也不赞成过分吹捧姜萍成绩的人。法律上讲“孤证不能定案”,学术上,也不能仅凭一场考试判定一个人的实力。

有些人巴不得哪个高校把姜萍“破格”录取,给这个故事再添一笔传奇色彩,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破格”其实就是“搞特殊”,一旦开了这个口子,日后只会给有权力、有人脉的人创造暗箱操作的空间。

如果姜萍同学真的有志于数学研究,那么她有的是机会向有关高校证明自己,不必急在和一时半刻。

某种程度上,现在的姜萍已经符号化了,太多的人争先恐后地以她为论据,试图证明一个与她无关的论点。无论是给她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还是把她抬到不应该的高度,对姜萍本人来说,都是十分危险的。

别忘了,她只是一个17岁的孩子,未来还有艰辛而漫长的路要走。

过度的毁誉,她根本承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