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林则徐《十无益》里的一句话。

所谓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就是说如果亲兄弟之间都是不团结,那在外面交朋友是没有什么好处,或者说也是交不到朋友的。

对于这点,很多人未必同意,他们会有各种理由,他们觉得自己很有道理。

但林则徐这个话也不是无的放矢,如果不是深知其中的内涵,他也不会专门把这句话放在家训里。

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个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对于80后、70后和60后等老一辈的人来说,他们从小可能就是接受了这种“朋友多了路好走”的思想观念。

我有个亲戚就是如此,他父母喜欢交朋友,从小就教导他要多交朋友,这本身没有错,但问题在于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依靠、依附”的思维。

换句话说就是想占便宜,要给自己找个大哥,让别人帮自己忙,至于自己为别人贡献点什么,这就成了次要的了。

所以没当这个亲戚从朋友那里得到什么好处,他父母都是兴高采烈,以为自己儿子很有出息,在外面交了一帮有用的朋友。

就我的观察,凡是这种思维逻辑的人,终究是交不到真朋友。毕竟,没有人喜欢自己一直吃亏,被人占便宜。不能说你占了别人便宜,以为自己只要把别人当朋友对方就该知足了,这说到底还是自私和骄傲,是以自我为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兄弟阋墙,为什么?

通常都是因为利益的矛盾,比如兄弟几个因为家产的问题,因为房子的问题,都会产生龃龉和矛盾。

不要觉得亲兄弟就必然会亲密无间,其实要是从经济层面来分析,一个家庭的资源是有限的,兄弟之间其实有竞争关系,这跟大自然野兽的逻辑相通。

何况还有父母的偏爱,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从父母那里获得一样份额的关爱,父母爱孩子,但难免会更爱某个孩子一点。

对于那些聪明、敏感一点的孩子来说,他们很小就知道讨好父母的重要性,而当他们成年后,组建各种的家庭,对于原来家庭的事务而言就更加复杂化了。

简单说原来是兄弟几个的矛盾,后来就有兄嫂、妯娌等带来的矛盾,家庭本来就有不和的因素,很多时候一点纷争都可能爆发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现实中有很多把朋友当兄弟的人,他们喜欢跟朋友掏心掏肺,对于自己的亲兄弟反而很疏远,甚至是当成仇人一样。

举个例子,我一个长辈兄弟多人,但家庭关系一直不怎么好,他就是那种“出门靠朋友”的观念,几十年来都是在外面交朋友,认识很多人,光是结拜的兄弟就有几十个。

但等他老了,一场大病后,原来的朋友、仁兄弟基本都断了关系,有时候他打电话过去,发现对方早已拉黑了他。

这时候再想原来的热闹和情义,真是跟梦一样。有次我们讨论这个事,我问他这么多年究竟靠朋友做成过什么事,他沉吟不语,最后说“基本都是瞎混,其实没必要”。

不是说没有真朋友,或不该交朋友,而是社会关系的本质仍然是“等价交换”,如果双方都是基于功利性的彼此利用,然后以“情义”来掩饰和点缀,那不好的开始又岂能奢望有好的结果?

想一想,既然你们亲兄弟关系都处不好,在外面跟朋友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好了?这里的关键还不在于兄弟和朋友的区别,而是兄弟不和的事实表明了这个人的本性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兄友弟恭,才有兄弟和睦!

关系永远是相互的,兄弟关系也是如此。俗话说孝不比兄,穷不怨父,做兄弟的不能在孝敬父母、为家庭做奉献上跟兄长比较,贫穷也不能埋怨父母没本事,要知道狗都还不嫌家贫呢。

尽管年龄有大小,但各自的禀赋、条件等有客观差异,每个人都有为父母尽孝的责任和义务。有没有孝心是最根本的,如果有孝敬父母的能力却不去孝敬,以其他兄弟为理由,那就是既坏又蠢。

一家人几个孩子,各自成长的时间和节拍不一样,不是按照长幼顺序来区别的。也可能是小弟最先发财,这时候难道要等几个哥哥发财后再去照顾父母吗?

哥哥对弟弟友爱,弟弟对哥哥恭敬,家人之间当以情论,切忌以利来计较,否则整个家庭都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只要一家人和和睦睦,互相真心对待,那自然就有好的家庭氛围,其他事也会顺利,这就叫家和万事兴。

人生在世,血浓于水。家人是最深厚也是最根本的关系,如果在这个关系上处理差了,人生终究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