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651-青海的“海”

文字:赵百灵

校稿:辜汉膺 / 编辑:果栗乘

青海并非是一个存在感很强的省份。即使在大西部,甘肃、新疆、西藏在公众中的知名度也远远高于青海。如果说青海还有什么能让人留下印象的话,盐湖肯定是位列榜首。

横屏-位于大西北的青海省

有且不只有青海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倒是和青海自己想到一块去了。青海不缺盐湖,盐湖化工更是当地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为青海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和地区产值。

而这一切都是柴达木盆地赐予青海的礼物。

盐湖哪里来

想了解青海的盐湖,首先要知道盐湖是如何形成的。

一座湖泊也有自己的生老病死。在湖泊的形成之初,活水能够进出,不断补充湖水,带走湖中的矿物质,维持湖水的水量和盐度。而湖水进出的河道因为地质变化或降水量减小而无法流通,湖水就会开始蒸发,走掉的全是水分,留下的是水中溶解的矿物质和盐分。

比如干涸的罗布泊

只剩下了聆听风声的“地球之耳”

(底图:壹图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久而久之,一座淡水湖就会变成咸水湖,进而变成盐湖。一般对盐湖的定义,是湖水矿化度大于35g/L,也就是一升湖水就能晒出35克以上的各类矿物质。当一座湖成为盐湖之时,便是它风烛残年的时候,水分迟早会随着阳光蒸干,在地面上留下曾经有过水体的遗迹,并随着风化等作用逐渐消亡于周边的环境之中。

中亚的咸海,原为世界第4大湖

到2010年基本干涸......

(图:NAS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迟暮之年的湖水并非没有利用价值

在盐湖地区,常见一种盐湖圈的现象,也就是水体周边有一圈银白色的盐项圈,项圈上还有不太明显的分界线,一层一层向内。每一层盐带的颜色可能稍有区别,这是因为每一圈盐的成分不同,在不同的过饱和状态析出,构成了不同的圈层。

留下的白色盐项圈

成了盐湖曾在此存在过的证明

(图:Google ma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化学定义中,盐不只是食盐氯化钠,所有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及原子团构成的物质都称之为盐,所以这种析出的盐带中常见的还有钾盐、镁盐、锂盐、硼盐等等。

复习一下高中化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钠盐现在主要通过海水提取,在现代盐湖经济中的价值不大,但在古代的确是重要的食盐补给来源。而现在让盐湖成为宝藏水体的是其他微量元素。的产量和使用量最大,因为钾本就是植物所需的肥料源;盐是重要的医药原料,常被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而的工业级制备是锂电池的主要原料,在电子产品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都有重大价值。

罗布泊就是个著名的钾盐产地

(钾盐蒸发池 图:NAS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有盐湖的地方,往往会形成盐湖型的资源产业。从早期山西河东运城地区的盐湖晒盐业,到美国中部盐湖城大盐湖每年为全世界贡献200万吨各式盐类,还有以色列死海提供的特色旅游业,人类对盐湖的开发不分时间、地点、种族,真可谓资源宝库

美国大盐湖,是西半球最大的咸水湖

(图:copernicu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海就是一座背靠盐湖的完美资源库

青海最重要的盐湖区都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内,这是一片被阿尔金山、昆仑山、祁连山全面围合的盆地。周边的高山阻挡了进入盆地的水气,盆地内年降水量非常有限,仅210毫米。而这点降水量形成的水流(主要是融雪),又无法凝聚足够的力量冲出山坳,最终形成了中国最著名的内流区之一——柴达木内流区。

这个区域可以说是边疆之间的边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正是形成盐湖区的绝佳自然条件。

青海喂饱中国?

古代食盐的来源大致有三种:海水、岩盐和盐湖。居住在海岸线的居民擅长晒海盐,并用于与内陆交换粮食,齐国之富强,就来自煮海为盐的发明提高了贩盐的效率,从此都城临淄摩肩接踵;而在离海洋过远又交通不便的地方,如四川,岩盐就成了唯一的来源,自贡盐帮之盛来源于此;而对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生存的羌族人来说,盐湖才是获取盐分的良方。

古代北方最有名的盐产地

当然还是山西的运城盐湖

(图: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被旅拍界带动的网红景点茶卡盐湖,对于羌人来说,并不是“天空之镜”,而是“天赐盐库”。

古代湖盐的主要功能是为河湟谷地的人类定居点提供食盐,美丽的茶卡盐湖在这些青藏高原的原住民眼里就是这样一座盐湖。这里离青海长期以来的中心西宁较近,湖盐开采也很容易,人只用凿开盐盖,就可以在湖水和固体的两相接触点得到食盐

相比柴达木盆地西部的那些盐湖

茶卡盐湖离河湟谷地是非常近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叫“大青盐”的石盐含有不少矿物质,在汉地甚至成为了矿物药材

其实一直到2000年左右,茶卡盐湖尚未走红前,茶卡盐湖仍然是机械开采矿物盐的重要产区。只是在城市中产们发现了这个“净化心灵”之地后,继续在湖上开拖拉机有碍观瞻,茶卡盐湖的工业功能才终于让步给美学功能,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样化的收入渠道。

茶卡盐湖的美,是千姿百态的美

(图:Google ma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对于青海来说,盐湖产业少了一个小小的茶卡盐湖并不算什么。柴达木盆地里上规模的盐湖还有很多,开发得比较好的就有盆地南部格尔木境内的察尔汗盐湖

新中国建立之前,囿于财力和工业化程度有限,一直到民国,青海的盐类开发还是局限在茶卡盐湖,柴达木盆地里还有很多盐湖既未被充分认识,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一直到了1951年,才由兰州大学教授戈福祥上书政务院,请求国家重视柴达木盐湖资源

横屏-不止一座茶卡,也不止一个察尔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兰州大学就承担了青海盐湖的勘探和应用研究工作,为新中国的工业化服务,还专门抽调力量为青海盐湖资源组建了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至今仍是中国唯一专门从事盐湖研究的科研机构。

察尔汗盐湖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中国工业序列的。其实察尔汗是一个地区的泛称,并不是一座单个的盐湖,而是由东达布逊、南霍布逊、北霍鲁逊、涩聂四座盐湖组成的湖区,格尔木河、素林郭勒河等地区重要河流都汇入其中,总面积达到了5856平方千米,相当于五个香港。

横屏-察尔汗盐湖的范围确实十分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巨大的湖水中蕴藏着数十亿吨钾镁盐矿,其中最重要的是氯化钾,占全国探明储量的70%。氯化钾是常用的肥料,而1958年前我国竟然还没有发现一处钾矿,农村还在使用土法草木灰(碳酸钾),而过量使用草木灰将影响氮肥的吸收,并使土地盐碱化。

比草木灰好用得多

(图:Google ma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人均耕地不足,必须提高亩产以维系粮食安全的中国来说,天然中性钾盐矿是可遇不可求的战略物资。在察尔汗盐湖建设钾肥厂成了一场国家级会战,并经过几次扩建,成为了国内最大的钾肥生产厂,是格尔木人的黄金年代。

而对于耕地更加稀缺的青海

加工出口钾盐矿则成了格尔木人最重要的生计

(图:Google ma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以钾肥厂为基础,青海盐湖工业集团(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改革开放之后又对盐湖开发进行了新的探索,生产以湖盐为原料的其他化工产品,挖掘湖盐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更多潜力,为中国工业原料生产源源不断地输送材料。

保护盐湖 发展盐湖 振兴盐湖

(图:qhyhgf)▼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海”之省的宝藏

除了茶卡盐湖和察尔汗盐湖之外,青海值得一提的资源性盐湖还有不少。

比如大柴达木湖,是一座富硼湖,这种元素对植物的根系、生殖、光合作用都有帮助,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肥料,在国内也是从五十年代以后才有所进展,和察尔汗盐湖一样是保护粮食安全的关键项目。

大柴达木湖蒙古语意为“大盐湖”

湖水随着矿物质浓度及湖的深度变化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图: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柴达木湖北部硼矿埋深很浅,便于露天开采

是大柴旦化工厂的主要矿源

(大柴达木湖边露天盐田 图:Google ma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能想到,因盐度过高而寸草不生的青海盐湖区,竟然为全国的农业生产默默贡献着力量,间接填饱了全国人民的肚子。

比如位于察尔汗盐湖以西的东西台吉乃尔湖。它们不仅能因奇特的析出盐结构和湖水颜色而成为外拍胜地,更是青海重要的湖盐资源生产基地。与察尔汗盐湖以钾、镁资源为主不同,东西台的湖盐富含锂,能够为电池行业提供高纯度原料。

位于东西台吉乃尔湖之间的盐工厂

(图:Google ma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还要说一下青海最大的水体青海湖在湖水资源中扮演的角色。

青海湖也是一座没有外泄通道的湖泊,但它的闭塞时间不如那些盐湖久。现在的倒淌河,在13万年前是黄河的一条支流,但由于日月山脉(相传文成公主思乡回顾的那座山)快速隆起,这条河流与黄河干流断开了联系,封闭了青海湖

青海湖原本是淡水湖

与黄河断了联系后才逐渐变成咸水湖

(图:Google ma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海湖区光照强烈,湖水蒸发快,远远超过了降水量,因此自从闭塞之后,青海湖的面积是在不断缩小的,湖水中的盐分含量也与日俱增。

这一过程不可逆,时至今日仍然如此。但由于闭塞时间晚,青海湖还没有到日暮西山的地步,矿化度在枯水期也只有12g/L左右,远远低于盐湖定义中的35g/L,尚没有开发盐矿的价值

就这样做个自然保护区也挺好的

(图: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青海湖也有很高的价值。青海湖裸鲤,俗名湟鱼,就是一个例子。

这种鱼生活在青海湖寒冷的咸水中,生长十分缓慢,是维系青海湖生态平衡的唯一中间物种,在别处又无法找到,是非常重要的生物。

青海湖是贫营养性的水体,生物种类少,生物量低

因此湟鱼十一二年才能长一斤

(图: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60年代,野生湟鱼仍然充沛,是那场三年浩劫中,拯救了无数青海人的食材。但由于过度捕捞,湟鱼在90年代已经濒临灭绝,迫使国家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坚持零捕捞,这才让其数量回升。

湟鱼是洄游性鱼类,洄游产卵的路途充满危险

其自然繁育成功率仅为1-2‰

全靠庞大的种群数量去弥补这极低的繁育率

(图: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为了恢复湟鱼生态,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尝试淡水养殖湟鱼,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也许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吃到养殖湟鱼,一尝数十年前让青海人赞不绝口的美味了。

现在的人工育种主要还是为了通过快速补充裸鲤群体数量

从而恢复裸鲤资源和稳定流域内生态环境

(图: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野生湟鱼是万万吃不得的,前几年就有一男子以身试法,还发布了小视频,最终被警方抓获。

吃保护动物,肯定要亲人两行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说一个两千年前的故事吧。

新朝建立之前,王莽在威逼利诱之下,从羌人手中取得青海湖地区。以实现所谓“四海一统”的名义,请求监朝太后将该地设为西海郡。

两千年后的我们已经知道了青海湖只是闭塞湖,不是海,但青海这个千湖之省里的盐湖资源,价值却与辽阔的海水相差无几,是中国不可或缺的天赐宝藏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