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龚祖同

凡是去过毛主席纪念堂、参观过主席遗容的人,都会记得躺在水晶棺里的主席红润丰满,仿佛刚刚去世一样。有些人可能并不知道,这其实是光学整容方案带来的视觉效果。

当初在研制主席的水晶棺时,在视觉效果方面、遇到一个“反倒影”的问题。具体说来就是,瞻仰者从某些角度可能会看到好几个主席的映像。为了消除多余的“影像”,专家组决定采取在棺板上镀多层干涉薄膜的方案。

当时参加这项工作的,有长春光机所老专家王大衍、西安光机所老专家龚祖同,以及中科院物理所、北京玻璃总厂及其研究所的同志。那时没有镀膜设备,龚祖同就以218厂、318厂为基地进行化学镀膜试验,取得很好效果。

龚祖同,是中国光学玻璃、纤维光学与高速摄影的创始人,中国应用光学的开拓者之一,1904年11月10日生于上海市川沙县。龚祖同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2年进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我国实验核物理先驱赵忠尧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龚祖同(中)在工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龚祖同

1934年,留美公费考试中恰好有一名应用光学名额,赵忠尧动员龚祖同报考,并对龚祖同说,“应用光学在国防上很重要,我国还是空白”;他还告诉龚祖同,德国光学在世界上领先,不必去美国。

于是,龚祖同就到了德国留学。1938年初,龚祖同回到祖国,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光学工厂“昆明兵工署22厂”(也称昆明光学仪器厂)的组建,仅用半年多时间就造出了中国第一批军用双目望远镜。

不过,真正令龚祖同魂牵梦萦的目标,是为祖国生产光学玻璃。他的这个心愿,一直等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1952年除夕,龚祖同第一次获得了300升(一大坩埚)的K8光学玻璃,这是我国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

光学玻璃是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并能改变紫外、可见或红外光的相对光谱分布的玻璃,可用于制造光学仪器中的透镜、棱镜、反射镜及窗口等。中国生产出自己的光学玻璃,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龚祖同在其晚年写回忆录时,谈及熔炼光学玻璃成功时的心情:“一生的重担从此获得初步解脱,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日子,此生此世永志不忘。”

接下来:

  • 1958年,龚祖同指导研究生王乃弘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只红外变像管并制成了中国第一架红外夜视仪;

  • 1958~1960年,龚祖同先生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透射式电子显微镜;

龚祖同以其光学方面的造诣,为“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劲夫在《请历史记住他们》一文中写道:“1962年,三强后来又找我说,科研任务还需要很多仪器,特别是光学仪器,例如高速摄影……后来决定让副所长龚祖同带一批科技人员到西安建立西安光机分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介绍见下行文字

1983年5月,龚老邀请成立中国光学学会纤维光学与集成光学专业委员会。前排:左3陈益新,左4刘树杞,左5龚祖同,左6于荣金,左7蒲承和,左8胡文奎;后排:右1刘德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介绍见下行文字

1982年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发展方向评审会合影,第一排左起干福熹、汤定元、张存浩、李整武、黄宏嘉、王大珩、王淦昌、李薰、钱临照、丁公量、龚祖同、邹元曦、于敏、张子加、沈饴

那是1962年3月,龚祖同在寒风凛冽中来到大西北,成立了为“两弹”研制服务的中科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安分所,开始为中国高速摄影建功立业的征程。由此,他也成为中国高速摄影的创始人。

1962年,他在西安光机所成立中国第一个纤维光学研究室,并于1964年成功地拉出了中国第一根导光纤维,制成了第一根传光束和第一根传像束。

1986年6月26日,中国应用光学的开拓者龚祖同逝世于西安。数十年过去,如去愿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