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陶渊明是个穷光蛋

[新西兰] 李若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怎样的一种田园生活啊!我不清楚当代的纽约青年、伦敦白领,或者东京打工族是不是听说过陶渊明这位中国古代大隐士,但这句诗绝对是无数华人文艺青年的座右铭。

当然,如果可以像陶渊明那样生活,想想就美:不用每天起早贪黑挤地铁,不用看老板的脸色,不用担心被同事排挤,不用为了房贷、车贷、消费贷而彻夜不眠……每天睡到自然醒,泡泡茶,喝喝酒,虽然也要扛着锄头种种地,但也是健身活动啊,而且可以采菊东篱,把酒南山。晋代中国咋就那么好呢?躲在农村就可以自给自足,享受田园风光。

网上说有个中国北方的教心理学的青年女教师,可能是教书教的太辛苦,内心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给学校留了一封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便毅然辞职,奔向自己的理想生活:在风景秀丽的山区古镇做一个小客栈的老板娘。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一时间成为华人圈网络名句,那个女教师俨然就是当代陶渊明。

当然了,相比之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掉彭泽令的官职,归耕故里,他放弃的可是县令的官职啊,比这位当代女教师失去教师职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损失应该大很多。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归隐田园的自由自在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相对于那么美好的理想生活来说,那点儿工资和薪水算啥呢?

陶渊明,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的大文豪,也是中国最有地位的田园诗人,被誉为“田园诗派的鼻祖”。他早年一直做官,但是不堪官场的庸俗市侩,毅然辞掉县令的职位,归隐田园做个农夫。作为华人孩子,我从小就被父母要求背诵他的名作《饮酒》和《桃花源记》。学校的中文老师总是说:陶渊明不要功名利禄,虽然生活贫困潦倒,但精神世界丰富,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大隐士!

贫困潦倒还能怡然自得?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太牛了!可是,研究一下陶渊明同学的经济状况以后,果然如此吗?

人家陶渊明可是出生于名门望族。他的爷爷据说是陶侃,那可是中国历史上的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东晋最高军事指挥官,比现在国防部长的职位还要高吧!虽然陶渊明的父亲似乎出息不大,历史记载不多,而且在陶渊明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说,也算是官宦之后,名门之家。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的童年生活“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天啊,想想吧,人家的童年教育是啥样的?这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可以得到的教育资源吗?放在今天,估计那些伊顿公学或者哈罗公学的孩子也望尘莫及。

陶渊明二十岁就开始了做官的职业生涯,但也只当过一些中下级官员,比如参军之类,也就是军队的参谋。后来人到中年,在彭泽县混了个县令的职位。我们不知道东晋官员是不是很有钱,(中国历史上官员最腐败的朝代似乎是清朝,因为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但是作为我们对中国历史理解的常识,在这种专制体制下的官员,经济状况起码不差。虽然最后也就官至县令,也可也是一个县的行政首脑,就算陶渊明廉洁奉公,贫穷也是不可能的,多少能有些养老的存款。而且,他辞去县长的时候,已经40岁了。这在古代中古绝对不年轻了,说是开始“养老”都不为过。辞职前给自己存一些“养老金”,也是人之常情吧?

陶渊明可以考证的不动产就有上京闲居、园田居和南村等处物业,田庄还有西畴、南亩等地。虽然他在诗里说自己的资产只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显然是诗人浪漫主义的说法,不信也罢。其实就算十余亩地,八九间房子,也算小康之家了吧。

如果陶渊明是个穷光蛋,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陶老师怎么可能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生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虽然是现代社会学的观点,可是放在陶渊明的身上也是有效的。在中国古代那个贫富悬殊,阶级分层严重的残酷时代,没有任何社会福利可以依赖。如果个人没有经济基础,别说做一个浪漫的隐士整天琴棋书画、诗酒文章,可能“有尊严的活着”都难以做到。

事实上,我们发现,东晋时期那些著名的鄙视权贵财富的名人雅士,无论是竹林七贤的放荡不羁、自由灵魂,还是王羲之们的放飞自我、纵情山水,其经济前提就是:他们都本人都是大大小小的地主富家翁。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许只有在一个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的福利国家的公民,才有机会过自己想要的田园牧歌的生活,其前提是国家可以提供强大的社会福利保障,而且这种田园牧歌的生活也是相对的。其实,就是国家用强大经济基础来给个人提供巨大的福利。福利国家?但这在古代中国,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不清楚那个辞职的中国网红女教师后来的生活是不是真的自由快乐,我也没跟踪后续的消息。不知道她的小客栈老板娘的生活是不是比做一个心理学教师更有更轻松快乐。

无论如何,还是祝福她能找到自己心中菊园,那个悠美的南山。

作者简介:李若天(英文名JOEY RUOTIAN LI),奥克兰KRISTIN SCHOOL 13年级学生。李若天出生于中国上海,5岁随父母移民新西兰奥克兰。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很有兴趣,7岁起,每年假期均在中国台北系统性接受三个月的中国传统国学教育。他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立志于做一个中西方文化沟通的“小使者”,用中英文双语创作了很多以中西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文章和视频。常年坚持在网络上用中文写作,累计已经超过五十万字。他翻译的新西兰著名系列儿童绘本《神奇小子》系列,即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