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风华》中孙若微是御史景清的女儿,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将景清一家满门处斩。孙若微被景家故交孙愚收养,后同其他的靖难遗孤们一起长大成人,并且发誓要杀死朱棣。其实景清还有一个女儿,便是胡善祥,在景清一家被株连九族的时候,太子朱高炽将胡善祥挡在自己身后,救了下来,并且将其交给胡尚仪抚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皇太孙朱瞻基喜欢上了孙若微,并想要将其纳为自己的太孙妃,但是胡善祥得到了汉王朱高煦的推荐,朱棣便想要太孙娶胡善祥为太孙妃,就这样孙若微便只能屈居太孙嫔。不过胡善祥胡作非为,甚至还在嫁给朱瞻基之前,已经被汉王强行霸占。

朱瞻基并不喜欢胡善祥,喜欢的只有孙若微。

亲自为孙若微所生的儿子取名为朱祁镇,而胡善祥所生的儿子便用早就已经取好的名字—朱祁钰

胡善祥虽然在朱瞻基登基后,被封为皇后,但最终还是将自己的后位给折腾没了,带着自己的儿子幽居冷宫。孙若微被封为继后,但是孙若微所生的儿子一直不会走路也不会开口说话,朱瞻基在病重的时候便十分担忧,想要看看另一个身处冷宫的儿子是否适合当皇帝,但结论是“不堪大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还是孙若微的儿子朱祁镇做了皇帝,在朝堂上站了起来,并且喊出了声音。

然而朱祁镇还是负了大明王朝,御驾亲征瓦剌被俘,孙若微作为皇太后不得不替儿子收拾烂摊子。让胡善祥所生的朱祁钰登上皇位,让于谦等人保卫北京城,最终度过了此次劫难。儿子朱祁镇回到京城的时候弟弟朱祁钰已经稳坐皇位,朱祁镇便被囚禁了起来,孙若微尽可能去保全儿子、儿媳还有孙子。

南宫之变后朱祁镇重新坐到了皇位上,却非常处死于谦,不管生母孙若微如何恳求朱祁镇都不肯放过于谦。孙若微对儿子失望透顶,便跟自己的青梅竹马离开了京城,开始浪迹天涯的日子。

剧中的孙若微,历史原型便是明英宗的生母、明宣宗的继后孝恭章皇后孙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仅仅是剧中的孝恭章皇后孙氏,毕竟剧中很多的情节都与历史不符:比如朱祁钰并非胡善祥所生,而是宣宗的吴贤妃所生;再比如孙氏与胡善祥并非御史景清的女儿,二人也并非亲姐妹;再比如历史上的孝恭章皇后孙氏其实存在感并没有这么高,真正厉害的是她的婆婆诚孝昭皇后张氏(剧中的张妍,朱瞻基的生母)。

这些人物的设定,不过是剧情需要而已。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认识一下历史上真正的孙若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为何会被称之为“顶级绿茶”?又为何有人质疑她并非英宗生母?儿子被俘后她做了什么力挽狂澜?

被封太孙嫔

孝恭章皇后孙氏,是山东邹平人,其实她的出身并不高,父亲孙忠只是一个县城的主薄而已。孙氏虽不是名门贵女,但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孙忠非常重视对女儿的培养,所以孙氏从小便端庄贤德。再加上长相出众,在当地还是小有名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不管孙氏如何相貌出众、贤德出众,毕竟远离京城,父亲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主薄,是不太可能有机会嫁给皇太孙朱瞻基的,不管是做太孙妃还是太孙嫔。

巧合的是朱瞻基的外祖母,也就是诚孝昭皇后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也是邹平人,跟孙氏是同乡。彭城伯夫人听说了孙氏,而且孙氏还跟自己的外孙年龄相当,所以便想要将孙氏推荐入宫。

永乐八年(1410年),朱瞻基已经13岁,朱棣对儿媳张氏说:孙儿已经成年,到了改选太孙妃的时候了。彭城伯夫人因为女儿是太子妃的缘故可以时常入宫,得知皇上想要为太孙选妃,便跟自己的女儿提起了孙氏。张氏见母亲对孙氏如此满意,便向朱棣推荐了孙氏。

朱棣自然不会不给儿媳面子,便下旨孙氏入宫,由太子妃亲自教养,

这一年,孙氏年仅10岁而已。

不过后来朱棣还是亲自为太孙挑选太孙妃的人选,选中的是光禄卿胡荣的第三女胡善祥。胡善祥举止端庄、颇有贤名,相对孙氏,朱棣对胡氏更加满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孙氏虽然入宫早,但因为朱棣的缘故只能屈居太孙嫔之位。

为此彭城伯夫人心里很是不满,便在入宫的时候跟自己的女儿张氏唠叨。张氏贤德,并不会因此而有怨言。

不过孙氏虽然在宫里的地位低于胡善祥,但她却有皇太孙朱瞻基绝对的宠爱。

自孙氏入宫便一直住在太子妃的宫里,而朱瞻基作为皇太孙,自然时常出入母亲张氏的寝宫,便可以经常见到相貌出众、举止脱俗的孙氏。二人本就仅相差3岁,算是一个年龄段的,自然会有很多共同话题可以聊。久而久之,二人便产生了情愫,而且感情极好。

但是碍于在皇位上的是自己的皇祖朱棣,朱瞻基即便是再不喜欢胡善祥,也只能承认胡善祥太子妃的位置,而且还要与发妻保持夫妻恩爱的样子。正因为如此,胡善祥嫁给朱瞻基后,先后两次怀孕,不过并未生下儿子,生了两个女儿。

而孙氏,则是怀孕一次,生下一个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为继后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病逝,皇太子朱高炽登基,册封发妻张氏为皇后,嫡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如此一来,胡善祥便被册封太子妃,孙氏被册封太子嫔。

然而仅仅十个月后,仁宗朱高炽病逝,朱瞻基作为皇太子登基称帝,史称明宣宗。

宣宗登基后,宫中诸人的身份也都变了:

宣宗生母张氏被尊为独一无二的皇太后

胡善祥被册封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而孙氏因为得盛宠,而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

因此时还未有皇贵妃这一说法(明代宗朱祁钰的唐皇贵妃,是历史上第一位正式册封的皇贵妃,后被降为郕王姬妾,殉葬郕王),所以贵妃便是众妃之首。

但即便是众妃之首,与皇后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册封皇后时需要授予皇后金册与金宝,彰显其身份地位;而册封妃嫔,哪怕是贵妃,也只有金册而没有金宝。这便是嫡庶尊卑有别,皇后是妻,而贵妃是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宣宗宠爱孙氏,便请示了生母张太后后,在册封孙氏为贵妃时,不仅赏赐了金册,还赏赐了金宝。宣宗如此违背祖制,便可见对孙氏有多特殊。可以说孙氏,便是皇贵妃这一称呼的开始。只是孙氏只是享受了作为皇贵妃的待遇,而没有正式册封为皇贵妃。

因为她在贵妃的位置上不久,便被直接册封为中宫皇后。

若是胡善祥在后位上时间再长一些,孙氏便会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册封的皇贵妃。

在此之后册封的皇贵妃,都是不仅被授予金册,还有金宝。

此时的皇后之位上虽然端坐的还是胡善祥,但实际上因为孙氏得宠,胡善祥的后位已经没有那么牢固了。更何况胡善祥一直没有生下嫡子,没有嫡子傍身的皇后,若是能有皇帝宠爱的话还尚可,然而胡善祥不过是成祖朱棣硬塞给宣宗的发妻,宣宗对胡善祥没有丝毫的宠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胡善祥作为皇后,对皇上有劝谏之责;若是看到宣宗有哪里做得不合适,胡善祥便会直接劝说宣宗。胡善祥是一个心地善良而且没有心计的女子,并不会委婉的劝谏,而是心里怎么想的便会怎么劝。宣宗本就不喜欢胡善祥,胡善祥有如此在耳边喋喋不休,自然会引起宣宗的反感。

而孙氏不同,孙氏不仅长相妩媚动人,而且善于察言观色,哄宣宗开心。

她并不会直接忤逆宣宗,而是宣宗喜欢什么她便支持。

身边有这样一位“理解”自己的娇妻,宣宗又怎么会不喜欢呢?

宣德二年,孙氏生下宣宗长子朱祁镇,这一年宣宗已经29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其高兴程度可想而知。毕竟有了皇子,才能将皇位传下去。在此之前,宣宗自然也着急自己一直未有皇子出生

关于朱祁镇的生母是不是孙氏,有这样一种说法:孙贵妃并没有生下儿子,而是将宫人所生的儿子当成是自己的儿子,而这个儿子便是英宗。也就是说:明英宗朱祁镇并非是孙氏亲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史·列传第一·后妃》记载: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

其实这种说法还是很值得怀疑的:孙氏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从太孙嫔成为太子嫔,后来被封为贵妃、继后,再到后来儿子登基成为皇太后。因为深得宣宗宠爱,一直都是风口浪尖的人物。朱祁镇出生时,宣宗已经28岁,皇帝年近30岁还没有一个儿子出生,满朝文武自然都盯着究竟哪一位妃嫔会生下宣宗第一子。

孙氏又如何能做到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宫人所生的儿子据为己有呢?

更何况此时张太后还在,身体康健,是一个极其眼明心亮之人,又怎么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呢?想要在十月怀胎时骗过宣宗,还要在生产之时骗过婆婆张太后,以及后宫众多妃嫔们,几乎是做不到的事情。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让我想起一句话:人红是非多。

毕竟孙氏不仅得宠,而且宣宗还因为孙氏直接废了无错的胡善祥后位。

有了皇子傍身的孙氏,地位更加稳固,在宣宗心目当中的地位自然更高。

甚至为了孙氏,宣宗有了废后的想法。

然而废后需要名正言顺的理由:胡善祥虽然不是宣宗所爱,但她谨言慎行、贤德端庄,是一位合格的皇后,对张太后亦是十分孝顺,实在是找不出她的错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宣宗找了一个不是那么充分的理由废后:皇后多病无子。当然宣宗想要废后需要找内阁大臣们商议,得到他们的支持。于是宣宗便将夏原吉、杨士奇、胡濙等人召来,对他们说:我已经年过30了还没有儿子,如今孙贵妃生下皇子,母凭子贵,这也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事情。但如今皇后又当如何处置呢?

贵妃之上便是皇后,宣宗的意思很明显:让胡皇后让位。

宣宗紧接着说了胡皇后很多的过失,希望能得到众大臣的支持。

孙氏则在一旁假装推辞,说道:皇后身体痊愈以后一定能生下皇子,我的儿子怎么能在皇后的儿子之前呢?

孙氏如此推脱,为皇后说话,无非是想要告诉众人:废后不是我怂恿的,是皇帝自己的意思。

但不管废后有没有孙氏的怂恿,最终胡皇后都被强行废掉了后位,赐号“静慈仙师”。

废掉胡善祥后位后,紧接着宣宗便将孙氏册封为后,而孙氏所生的儿子朱祁镇便有了嫡出的名分,更加是毋庸置疑的皇太子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胡善祥被废掉后位,但是世人皆知她是“无错”被废,所以很多人都非常同情胡善祥。而张太后便是其中之一,张太后同情胡善祥,便经常将胡善祥召到自己的清宁宫,不仅陪自己一起说话,而且还让胡善祥直接住在清宁宫。

甚至在宫里有朝宴的时候,张太后会直接让胡善祥的位置在孙氏之前。

张太后如此,宣宗自然不敢说什么,毕竟宣宗孝顺。

但是孙氏因为此事而怏怏不乐,但碍于张太后是颇有威望的太后,还是自己的婆婆,即便是心里再不高兴,也只能忍耐。因为孙氏很清楚,自己的后位是怎么来的;若是自己妒忌小气,因为些许小事故意为难胡善祥的话,必定会被世人耻笑,自己的后位也不一定那般稳当了。

成为太后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虽年仅38岁,但却英年早逝。年仅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登基,史称明英宗。因皇太子年幼,宣宗留下五位托孤大臣:“三杨”、胡濙与张辅。另外宣宗留下遗诏:朝政大事需得到张太后同意后方可执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宗登基后,将祖母张氏尊为张太皇太后,生母孙氏尊为皇太后。

众臣请求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是被张太皇太后拒绝了:不可破坏祖宗成法。

就这样张太皇太后在后操控大局,“三杨”负责具体处理朝政。

所以说,英宗登基初期,都是张太皇太后与“三杨”在起作用,至于孙氏作为皇太后,在后宫颐养天年。即便是张太皇太后去世后,孙氏也没有替代婆婆,做掌控大局之人,因为此时的英宗已经大婚开始亲政,自然更加不需要生母孙氏来过问朝政事务。

随着后宫妃嫔们接连生下皇子公主,孙氏可以过含饴弄孙的悠闲日子。

力挽狂澜

然而这样的日子没有几年,正统十四年,英宗御驾亲征瓦剌被瓦剌人俘虏。

作为英宗的生母,掌握实权的皇太后,孙氏必须要为自己的儿子收拾烂摊子,而且要支撑着不能让大明王朝毁在她与她的儿子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孙氏接下来做的三件事情,确实还是有母仪天下风范的:

着郕王朱祁钰监国,在瓦剌得寸进尺时,即便是再不愿,也让郕王朱祁钰登基,成为大明王朝的新帝,如此才能安定人心,阻止瓦剌人利用英宗步步蚕食大明王朝的野心。

将于谦擢升为兵部尚书,负责抵御外敌;

在朝中出现“南迁派”与“主战派”两派时,孙氏一语定乾坤:坚决反对南迁,保卫北京城。

这年九月朱祁钰正式登基,史称明代宗,年号景泰,孙氏加尊号为“上圣皇太后”。在解掉朝廷危机的同时,孙氏还十分担忧身处苦寒之地的儿子,所以多次派人给身处瓦剌的儿子送去御寒的衣物

景泰元年,儿子终于回到了京城。但是刚回到京城,便被景泰帝囚禁在南宫不得自由。

而且景泰帝为了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将孙氏亲自册封的皇太子朱见深废掉,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新太子。

此时景泰帝的皇位已经坐得十分稳固,孙氏即便是再不情愿,也只能看着这一切发生。但是孙氏还是尽自己所能,保护自己被废掉太子之位的长孙朱见深,保护身处南宫的儿子、儿媳与孙子孙女们,尽可能地让他们在南宫的生活好过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终于“守得云开见明月”,景泰八年,景泰帝病重,而且他亲自册封的皇太子朱见济也早已夭折,之后再没有儿子出生。朝中大臣们便一再请求景泰帝能够恢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景泰帝就是不肯答应。

为此大将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迎英宗出南宫,重新登基,此事得到了孙太后的同意。就这样英宗复位,重新坐到了皇位上,年号天顺。孙太后胆战心惊八年,终于等到了儿子再次继位。英宗复位后,为生母上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

这是明朝皇太后有徽号的开始,而孙氏也终于能过几年舒心的日子。

天顺六年九月,孙氏病逝,英宗将生母追谥为孝恭章皇后,系宣宗帝谥。

作为宣宗继后,按理说她的谥号不能系帝谥,神牌也不能供奉在太庙。但是因为宣宗发妻胡善祥被废,孙氏便理所应当享受了作为嫡后的一切待遇,与宣宗合葬景陵,升附太庙。

结语

关于孝恭章皇后孙氏确实褒贬不一,而且被很多人称之为“顶级绿茶”,我想原因无外乎三点:

首先便是宣宗废后时,她假装为胡废后说话,但实际上胡善祥被废恰恰是她所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便是胡皇后为了朝廷为了百姓劝谏宣宗,而得罪了宣宗;而孙氏不仅没有同胡皇后一起劝说宣宗,反而为了自己的恩宠,为了哄宣宗高兴,而支持宣宗的喜好,并没有顾及天下苍生、大明王朝的基业。

另外便是胡皇后被废后,仍旧在朝宴上端坐自己之上,即便是心里再不高兴,也要假装端庄。因为孙氏很清楚,自己需要母仪天下,不能惹宣宗不高兴,不能惹婆婆不高兴,能不能让满朝文武看出什么。

不过孙氏有让人诟病的一面,但也确实又让人敬佩的一面:便是为儿子收拾烂摊子。

作为掌握实权的皇太后,面对瓦剌人的步步紧逼,她并没有南迁,而是坚决支持坚守北京,而且慧眼识珠重用于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假设孙氏因为贪生怕死而带着满朝文武去了南京,可想而知大明王朝会成为什么样子。这一点孙氏确实值得我们尊敬。而且孙氏非常惜才,在得知英宗处死于谦的时候,十分伤心,为于谦的死而伤心了很久。但她作为皇太后,“后宫不得干政”,并不能改变儿子的做法,只能是为一位忠臣的死而默默流泪。

参考资料:
孙皇后:身经三朝 力挽两变
《胜朝彤史拾遗记》
《明史·列传第一·后妃》
《弇山堂别集》
《罪惟录·列传卷二·皇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