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海鲜的小伙伴注意!

最近,有人点外卖时

发现了一种有剧毒的食材

上海市民于先生在一家

做海鲜的店铺点了一单外卖

其中一道名为“香辣海瓜子”的餐品

配图却像是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织纹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于先生将情况

向上海虹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北外滩市场监管所举报投诉

目前,监管部门已对此举报投诉件

进行立案调查

涉事门店已将这道菜品下架

曾有人吃完心脏骤停

多地发布警示

每年夏季

都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去年6月初,浙江宁波的张女士就因吃了两大捧海螺,出现恶心呕吐中毒症状,甚至一度心脏骤停!转入ICU时张女士双侧瞳孔已散大固定,失去意识、十分危急。

治疗期间,根据患者家属提供的照片,医生明确了张女士食用的是割香螺。割香螺也叫织纹螺、海丝螺或白螺,“这种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麻痹性贝类毒素,类似于河豚鱼毒素,加热、盐腌、暴晒等加工方式均无法将毒性破坏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多地也曾多次发布警示

提醒市民勿食织纹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食品安全消费提醒,其中提到“不食用野蘑菇、鲜黄花菜、河豚鱼、织纹螺以及一些可能具有毒性或有寄生虫风险的产品”。

佛山、韶关等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发布了食品安全消费提醒,其中提到“不食用野蘑菇、鲜黄花菜、河豚鱼、织纹螺以及一些可能具有毒性或有寄生虫风险的产品”。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曾发布提醒,学校食堂要禁用织纹螺等食品。

福建省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也发布提醒,每年4到9月是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候,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5分钟,最长可达4小时。提醒大家外出用餐切勿食用织纹螺,以免发生意外。

什么是织纹螺?如何识别?

毒性有多大?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或白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它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

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表面图案看起来就像织布,螺口处呈白色,肉体为淡黄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东南沿海

常见的织纹螺种类不超过20种

按是否带毒可分为3类

↓↓↓

1. 有毒织纹螺

主要有光织纹螺、正织纹螺和节织纹螺。光织纹螺和正织纹螺常年有毒且毒素含量高;节织纹螺虽然有毒但大多数情况毒素含量较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无毒织纹螺

较常见的有纵肋织纹螺、习见织纹螺和胆形织纹螺等。它们一般生活在潮间带至数米深的泥沙质海底,目前为止尚未检测出毒性,也无有毒或中毒的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季节性有毒织纹螺

主要有方格织纹螺、西格织纹螺、半褶织纹螺、红带织纹螺、疣织纹螺、花织纹螺、素面织纹螺和橡子织纹螺等。此类织纹螺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均有分布,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无毒,但因季节和栖息地不同有时会有毒,国内也有因食用这些织纹螺中毒的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织纹螺是有毒生物,毒性比砒霜还要高百倍。毒性较强的织纹螺,每克螺肉的毒力可以达到上百个鼠单位,也就是说,成年人约食用10g这样的螺肉就会出现一般的中毒症状,约食用50g至100g就能引起死亡。

织纹螺体内含有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而且河豚毒素属于非蛋白性质毒素,性质非常稳定,煎炒炖煮焖等一般加热方式并不会破坏它的结构。

相反地,一般情况下河豚毒素在生物体内部与蛋白质结合,经过高温烹调煮熟后,蛋白质被破坏,毒素反而会游离出来。

所以,靠家庭加热烹调不但不会起到“去毒”的作用,反而还会增加中毒风险。

中毒症状

误食织纹螺中毒的患者,早期表现为口唇、舌、指尖发麻,眼睑下垂。

不久即可出现消化道症状,主要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便血,进而出现肢端麻木、四肢无力或肌肉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

重症者出现瘫痪、言语不清、声嘶、紫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吃了螺类之后,一旦发生中毒现象,请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各位一定要注意啦

用餐时千万别食用织纹螺

哪怕眼看再鲜美也要管住嘴

此外这些食物有毒

严重也可能危及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赶紧把这份科普

转给爱吃海鲜的家人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