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新春 杨晓伦 许斌

在新蔡县关津乡关津村南、106国道西侧,有一座子路问津处碑。碑宽50厘米、高2多米,是乾隆五年(1740年)新蔡知县王大吕仿照明万历44年(1616年)知县王廷俊所立碑字迹重刻的,上有"子路问津处"5个楷书大字。万历《新蔡县志》认为这里是"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孔子自楚返蔡问津之处。"也是孔子在蔡国地的重要遗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问津的故事《论语》和《史记》都有记载,说孔子师徒在周游列国时遇到一条河,便派子路打听渡口在哪里,正遇见两位隐士长沮、桀溺在种地。子路先问长沮,得知让他问路的是孔子,长沮说孔子知道渡口在哪里,就不再搭理子路。子路莫名其妙,又去问桀溺。桀溺对他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这天下像泛滥的洪水,尽皆如此,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随一个想躲避堕落之人,试图改变现状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便不再搭理子路。子路很郁闷,就把遇到的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怃然良久,怅然若失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飞禽和走兽是不可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与世上这些人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用与你们一道周游列国,到处寻求机会,试图改变现状了。

钱穆在《论语新解》中对此曾做过一个分析,认为长沮所以不以渡口相告是话中有话,暗示孔子既知在鲁国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迷津",也必知去楚会面临同样的"迷津",不要明知其不可为而为。而《论语》这样记载,也是想表达孔子心怀天下,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遇长沮、桀溺问津是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不可能在许多地方发生,子路问津处之所以除新蔡以外,不少地方都有,主要是源于人们因着对孔子的崇拜,想借圣迹表达对圣人、儒学的尊重。如武汉新洲邾城,旧属黄冈县,当地有子路问津处,并建有问津书院。道光《黄冈县志》记载:"问津书院在县北九十里,古有孔夫子庙。后人掘地得石碣,有‘孔子问津处’五字。"当地还有孔子河、孔子山,"山上有台……旧以长沮、桀溺名之。东隔层峦,三里有港(《湖广通志》叫颜子港),北十里许曰回车埠,言返乎蔡也。"说这是孔子由楚返蔡的地方。同时也认为《史记》明说孔子遇长沮、桀溺是在去叶返蔡途中,"遗迹不应在此。庙碣未知所自,存疑可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记》说孔子遇长沮、桀溺是在去叶返蔡时,所以《水经注》卷三十一《潕水》称"南阳叶邑方城西有黄城山,是长沮桀溺耦耕之所,有东流水则子路问津处。尸子曰楚狂接舆耕于方城,盖于此也。"黄城山又叫苦菜山,《太平御览》说黄城山"自叶至比阳(今泌阳县),南北相毗,连亘百里,亦曰长城山,即长沮桀溺耦耕处。下有东流水即子路问津之所。"

叶是平舆沈国族人、楚国重臣沈诸梁的封国,所以沈诸梁也称叶公诸梁、叶诸梁等,有时直接称叶公。子路问津是在孔子由蔡之楚或由叶返蔡途中,有学者认为孔子当时游历的蔡国既非上蔡之蔡,也非新蔡之蔡、州来之蔡,而是负函之蔡。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中就有《孔子至蔡乃负函之蔡非州来之蔡考》。负函在今天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乡城阳城一带,《左传》哀公四年,叶公诸梁把没有迁去州来的蔡国人迁到了这里。孔子到蔡国,见到的是在负函的叶公诸梁,所以,信阳罗山也有子路问津处。乾隆《罗山县志》称当地有问津处"在子路山北。"有桀溺坂"在问津处北,桀溺旧居于此。"有子路河在县"西南五十里,相传为问津处。"有子路河店和子路夜宿石门的子路洞。万历《罗山县志》"子路洞:嘉靖辛酉年知县陈思武申允建立,以子路问津、宿石门也。"子路河清为当时罗山八景之一,游宦薛耳、孙之起,知县李赓明、鲁麟,邑人刘悫、刘梦兴、李之杜等都写有《子路河清》诗。

《太平寰宇记》记载长垣县东北一百里有妇姑城,隋朝置匡城县,又名蒲邑。引《孔子家语》云"仲由为蒲宰,人于此立祠焉。子路随夫子于此问津,即蒲邑之津也。"蒲城即"子路为孔子问津之所。"并称陕州阌乡县县西二里有蒲津关"亦子路问津之所。"

四库《山东通志》记载,山东鱼台县北三十里有桀溺里,"相传为子路问津处。其地乃济水经流之地,有问津亭。碑载夫子适陈蔡事,有渡、有桥、有庵,俱以问津名。"光绪《鱼台县志》引旧志之说,云桀溺里"在相里集南。金时为两京通衢,名问津渡口,有沮溺庵,二像皆田家状。问津亭碑经黄水冲决,深没泥淖,庵亦废。"

在河南除新蔡、叶县、罗山子路问津处外,《河南通志》记载,河南柘城县东北四十里有刘家河,"即子路问津处。"乾隆《柘城县志》载"刘家河在县东北四十里,接宁陵,东入会河。相传即子路问津处,今湮。"光绪《柘城县志》分析了《史记注》孔子去叶返蔡的相关记载后,认为子路问津当"以《史记》为是,与柘无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蔡子路问津处在上蔡县城西南西南的蔡家埠口,即今蔡埠口。康熙《上蔡县志》称"问津处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相传在蔡家埠口,城西南十五里。"认为"问津处在叶县,今蔡埠亦载,未见确据。然圣贤遗迹,不妨并存。"旧立有子路问津碑。民国重修《上蔡县志》时该碑还在,字"为擘窠大书。相传为顔鲁公书,今其字剥蚀殆尽。"与古代典籍记载不同,民国《上蔡县志》称"长沮、桀溺俱蔡人,隐于耕锄。鲁哀公四年,孔子自叶返蔡,使子路问津焉。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两人没有"耰而不辍",而是给予了子路很好的招待,显示了蔡人的质朴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