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部来自南斯拉夫的涉“核”电影在洛迦诺电影节首映,引起不少影迷的关注,该片同时入围了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天坛奖”。虽然最终未能在竞赛奖项中有所斩获,但它却凭借4.2的场刊评分领跑主竞赛单元,赢得了上佳口碑,它就是由著名的塞尔维亚演员、导演德拉甘·比耶洛格里奇执导的《绝密配方》

涉“核”电影在近些年屡有佳作,去年,《奥本海默》以破9亿的成绩刷新了传记电影的票房纪录,其关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故事让人们将目光再次聚焦于——原子弹、核试验、“冷战”等关键词,而上一次引发现象级讨论的涉“核”影视作品还要回到2019年HBO与天空影业联合出品的剧集《切尔诺贝利》。该剧在HBO播出后引发收视狂潮,让很多人更真切地了解了那段历史。

作为同样涉及核辐射后果的电影作品,《绝密配方》提供了一个少见的“南斯拉夫视角”,在这个意义上,它开启了另一种“奥本海默”叙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改编自1958年南斯拉夫温洽研究所核反应堆发生的一起真实事件:其中一个研究反应堆发生临界事故后,6名工人受到了大剂量辐射,其中一人不久后死亡,其他5人在接受治疗后逐渐康复。

影片呈现了该事件的全过程,并将叙事重点放在了巴黎居里研究所的法国科学家对受辐射的南斯拉夫物理学家的治疗上。在治疗中,还涉及了欧洲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无血缘关系的人类个体间成功进行的骨髓移植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8年正值冷战紧张时期,东西方阵营对核战争的恐惧与日俱增。南斯拉夫的温洽核研究所中,由德拉戈斯拉夫·波波维奇教授领导的一群年轻的共产主义科学家,正在副主席列科·兰科维奇的支持下进行着秘密的核试验。

不幸的是,试验中他们意外受到超剂量铀辐射。当他们闻到了强烈的臭氧气味时,足可致死的辐射危害已经造成。温洽研究所的创始人帕夫莱·萨维奇教授凭借与居里研究所的私人关系,将他们送往巴黎治疗。

然而,应邀主导治疗的法国免疫学家马特教授在核武器上持反对态度,这使得他面对波波维奇教授一行人时心存犹豫。尤其是考虑到不同阵营、不同立场的关键问题,“救不救?”“怎么救?”这一系列艰难抉择摆在了马特面前。

《绝密配方》的另一英文片名为“Chain Reaction”,可指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亦可泛指因果逻辑上各种各样的连锁反应,而“制造连接”也是电影中人们对抗核危害的核心意念。

让原子弹问世的奥本海默,他的人生在宏观意义上正是被核物质的链式效应推着走,对抗死神的威胁成为这位传奇科学家后半生的主题;而《绝密配方》却试图告诉观众,面对无可逆转的灾难,重建人与人之间的“链式反应”,摒弃偏见,才有助于寻回我们作为人类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借居里研究所中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之间不需理由的帮助,导演德拉甘·比耶洛格里奇提醒我们:比起发明出多么庞大的毁灭性力量,人类更加伟大的品质永远是无私、良善。

在《绝密配方》的最后,电影遵循“契诃夫之枪”原则,将片中的伏笔一一揭开:是机修工给年轻的小伙子们留下了两枚硬币、医生为剃光长发的女孩带来了那顶假发、怀孕的母亲早就暗下决心伸出援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改写历史的人物是马特和波波维奇,但如果没有汽车修理工、年轻的母亲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没有那些为病患无偿捐献出血液的无数普通人,这个“链式反应”或许永远不会发生。

“电影里没有俄罗斯人,也没有德国人。只有一个怪物——战争;还有一个奇迹,就是生活。”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中如是写道。

面对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的提问,导演比耶洛格里奇平静地回答:为了不失去对人的信心,我想我会始终寻找赞美人的主题,尤其希望让其他观看作品的人恢复或加强对人的信心,这也许就是我潜意识中对人的期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共同守护的所谓“绝密配方”: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最珍贵品质的呼唤,超越立场、性别、种族、一切形式的“铁幕”的区隔,涤荡战争与灾难的残害,把我们连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