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香港,一位花甲老人手中拿着报纸,口中却不时发出叹息。一双曾经犀利的双眼中,如今却透露出复杂而深邃的眼神。

其实,手拿报纸阅读新闻,时而露出这副神情,对于这位老人已然不是初次,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时,他就曾对于共产党所取得的披荆斩棘的胜利,表示出不可思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一次,报纸上所报道的,则是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所举行的大授衔仪式。看着报纸上开国元帅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这名老人发出一声深深地哀叹:“如果当初没有选错,我现在也许是开国元帅了!”

这个老人究竟是谁呢?他又为何会发出如此叹息呢?当人们听到他的这番话,又为何不认为他自大,反倒觉得言之有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这位身处香港的老人,是香港崇正总会名誉会长,也是香港旅居的客家人总会发起人。而他更重要的身份,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师长,是抗日时期国民党集团军总司令。

他就是有“中国铁将军”之称的抗日名将——张发奎。

提到他的名字,也许大多数人会感到些许陌生,但倘若您听了他的故事,也许就会理解,他为何发出那样的感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发奎

1896年,张发奎出生在广东韶关的一个客家家庭,自幼家中便将他送入学堂读书写字,然而就在1911年的一个夏天,他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当时正在和同学外出游泳玩耍时,他的同学李君不幸溺水,对于年仅15岁的张发奎来说,他感到恐惧和担忧,由于害怕被误以为是凶手,年幼心智简单的张发奎便离家出走,只身一人逃离家乡。

一个无依无靠的孩子,本该上学的年龄却只身闯荡,为了混口饭吃,张发奎走进一家染坊,成为一名染织学徒,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下,张发奎从军当兵。

1912年,凭借自己聪颖天资,加上儿时学习经历,张发奎顺利从军队考入了广东陆军小学。

与现在的小学有所不同,那时的小学生均为15、6岁的少年,而他的同学之一,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独立团叶挺。这所学校也被称为近代粤军的摇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年,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彻底推翻,民主共和的思想,也深深激励了年轻的张发奎,希望追随孙中山的脚步,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力量,他积极加入同盟会。

仅仅一年,张发奎便从3000名同学中脱颖而出,凭借一文《吴起将兵与士卒同甘苦论》,获得老师赞誉,考上武昌第三陆军中学,他的领导才能与聪慧头脑初露锋芒,年纪轻轻便成为学霸。

在二次革命期间,他曾担任了孙中山的保卫工作,深受众人赏识。而1916年,已经毕业的张发奎,算得上是当时的高材生,更是军队管理层的储备人才,前途无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中山

1920年,时任粤军上尉副官的张发奎,参与了与桂系军阀陆荣廷的交战,在作战中,张发奎凭借过人的勇猛脱颖而出,由于敌人在惠州城门部署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为了打破僵局,他竟带领十几名将士组成敢死队,在城墙上展开白刃战。

两年后,勇武过人的张发奎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他晋升为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第三营营长,成为孙中山的贴身侍卫。

对于孙中山的知遇之恩,张发奎甚是感动,又因为敬佩孙先生的革命精神,对他格外忠诚,而孙中山对这个小伙子也是十分信任,多次破格提拔。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率军杀入孙中山的住所,张发奎率兵拼死守护孙中山。

见张发奎严重阻碍叛变,陈炯明命令前陆军小学校长翁式亮劝降,而张发奎仅回了一句“师恩难忘,恕难从命”,便率军进入始兴仙人洞,以地形优势与陈炯明斡旋半年之久。自此,不惜一切代价对孙中山忠诚的张发奎被人称为“大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发奎

一年后,返回广州的孙中山对张发奎亦是刮目相看,升任其为团长。

1925年,已经是旅长的张发奎在热汤圩,与陈军、林虎万余人的部队相遇,面对二十倍之多的敌人,张发奎手持一挺机枪,冲入地阵,丝毫不肯示弱。

听到旅长大喊着“丢雷老母”便冲了上去,张发奎手下独立旅的战士们也是大受鼓舞,仿佛不要命一般与敌人开始了血战。经过一日的鏖战,最终独立旅等来友军支援,打退敌军。在同年,他又率部大挫邓本殷的部队。

经此一年征战,张发奎升任第十二师代师长。除了职场上的荣誉,他还斩获了“张发癫”这么一个外号。也许对外人而言这是贬义,但对张发奎这个天生属于战场的男人而言,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对于张发奎而言,他最为可贵的不仅是异于常人的军事才能,还有他谦逊、低调的性格,以及早期面对共产党员谦逊、敬佩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发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