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抗战年代延安是众多有志青年最向往的地方,甚至还有一位年近六旬的老秀才带着全家近30口人奔赴延安,他们一家人在延安工作和学习,新中国建立后,老秀才的儿子官至上海市长,孙子成为了中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老秀才就是风云一时的汪雨相,他是安徽明光市人,生于清朝末年。1899年,21岁的汪雨相靠自幼苦读考中秀才,不过他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深感晚清的腐朽,中了秀才之后他没有继续科考之路。

1905年,27岁的汪雨相考取了前往日本留学的安徽师范速成班,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因书法好被爱国人士陈天华看中,把他推荐给了孙先生当秘书,后来他就入了同盟会,这个起点是非常高的。

不过当时汪雨相一直心系教育事业,他没有选择继续留在孙先生身边,而是回到了家乡从事教育工作,然而在清末新学难以得到推行,加上地方官绅的刁难,汪雨相的新式教育难以推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谋生,1910年春,汪雨相到了宿城的一所师范学校当了教员,清朝灭亡之后,他昔日在同盟会的好友请他出来做官,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秘书,汪雨相当即投笔从戎,渴望大干一番。

在军中任职一段时间之后,汪雨相发现军中并不适合自己,他认为自己的长处在教育方面,于是主动请辞继续投身教育事业,以实现自己教育救国的梦想,可惜事与愿违蹉跎多年,汪雨相的教育事业起效甚微。

1926年,汪雨相出任盱眙县教育局的局长,当时盱眙县很穷,汪雨相到任之后注重教育,他为官清廉,在教育方面不愿多收钱,他的行为遭到了县内其他官员的排斥,干了3年他就主动请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四一二”之后汪雨相主动退出了国民党,彻底断绝了与国民党的关系,汪雨相为报国无门时常感到苦闷,直到他通过儿子汪道涵了解到了马列主义,原来他的儿子汪道涵早已入党了。

通过研读马列主义,汪雨相重新看到了希望,1937年,在日寇全面侵华之际,年近六旬的汪雨相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舍弃了家中的房屋和田产,带着家眷和亲友共28人奔赴延安。

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汪雨相一行人终于在1938年到了延安,不久后他的儿子汪道涵前往新四军工作,汪雨相则留在延安工作,他先后担任过边区医院文化教员、边区秘书长等职。

期间汪雨相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入党,他多次提交过入党申请,一直到1948年6月,70岁的汪雨相才如愿以偿被批准入党了。解放后,汪雨相一家迁到北京居住,后因年纪大而退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雨相于1963年2月病逝,享年85岁,走完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值得一说的是,他的儿子汪道涵担任过上海市长、市委书记等职,他的孙子汪致远投身军旅,在2001年被授予中将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