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也是我国第57项世界遗产。除了深厚的茶文化,景迈山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文历史,在当下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近日,“景迈山:速写、深描与想象”在上海思南时区画廊开展。展览呈现了大量影像作品及部分木刻作品,其中既有“深描式”的影像民族志,亦有较为“速写式”的视频短片,记录了祭祀茶神、傣家婚礼、山康节、布朗族达曼传承等生产活动,风俗节庆,为观众展示了更为立体、饱满的景迈山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南普洱的景迈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迈山物语:布朗族山康节》摄制:张海,2021年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自古以出产普洱茶而闻名遐迩。它拥有五片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千百年来,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与汉族世居于此,以茶为生,共同造就了极具特色的古茶林文化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2012年11月,景迈山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作为申遗项目的分支,安徽大学学者左靖受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委托,邀请了包含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人类学和经济学专家、生态保护工作者和茶产业工作者等各行业的几十位专家,自2016年起开启了对景迈山在地文化的考掘和整理,并于2021年在山上完成了四个以“乡土教材”为定位的常设展览。它们以文化梳理为基础,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服务当地为目的,主要以村民为受众,也面向外来游客。

在他们对乡土文化的发掘和展陈工作中,“影像”作为一种打开地方的路径,一种参与地方知识的生产与巩固的手段,功能与作用日益凸显。多维的影像视角和文字记录互为注脚,共同构建着更为立体、饱满的关于景迈山的地方性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靖团队考察成果被集结成书《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巡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景迈山距缅甸不过两小时车程,是中国版图中的“极边之地”。 千百年来,景迈山的先人在原始森林中留下了上万亩的古茶林,古茶树与原始森林混生,拥有独特的兰花香和山野气韵。生活在此的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汉族世代以茶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他们的信仰、建筑、饮食、手艺都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共生共处的智慧,并看似漫不经心地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的影像展示

此次展览联合策展人王彦之向澎湃新闻介绍:“‘文化景观’其实是连接了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大部分,所以除了茶文化之外,我们也把当地人的生产活动,风俗节庆都纳入到展览框架中,观众们可以通过我们这些年记录下的影像了解到祭祀茶神、傣家婚礼、山康节、布朗族达曼传承等当地民俗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迈之七:古茶树林中的玉呢》,摄影:骆丹,201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迈之七:古茶树林中的月洋》,摄影:骆丹,2018年

展览中的一组《景迈》系列摄影作品,摄于景迈山的各个村寨,景迈山人特有的文化和精神世界,在湿版火棉胶摄影术中得以视觉化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迈山上的人们》,刘庆元,木刻,202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迈山上的人们》,刘庆元,木刻,2021年

乡村是木刻天然的发生场域。2021年初,艺术家刘庆元来到景迈山,为共居于此的五个民族——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和汉族人造像。设计与艺术的结合,使这些造像由黑白而被赋予色彩。拼接与重叠,还可使它们由个体而群像,传达出民族团结的意蕴和一股与广袤茶山互相关照的蓬勃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养成了我们》,摄影:李朝晖,2021年

“食物链”是一个生物学专业用语,指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联系。摄影师李朝晖拍摄了景迈山人用于食用的200多个物种的“肖像”,并拍摄了傣族、布朗族、哈尼族和佤族的男、女性各一人的全身站姿肖像。随后,他请被拍摄的每个人分别挑选出他们常吃的和喜欢吃的食物,最后用他们选出的这些食物的“肖像”,加上生物学标签,拼出他们各自的“食物物种图”和人物拼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迈山素描》,摄制:张鑫,2017年

2017年到2021年,左靖监制了三部“素描”影像:《景迈山素描》《糯干素描》《翁基素描》。

地处边陲之境的景迈山不仅呈现出“森林—茶林—村落”的特色景观,而且塑造了“林—茶—人”三位一体的生态关系。茶是寨⺠的日常,也是他们的信仰。他们用欢乐的姿态祭茶神树、摆百家宴,祈求来年安康,⻛调雨顺。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对先祖神灵的虔诚在跳舞中、滴水中、诵经中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迈山素描》,摄制:张鑫,2017年

《景迈山素描》呈现了景迈山宽阔奇美的边陲风光、虔诚温和的宗教信仰、鲜艳欢快的生产生活景象,这些共同构成了人与茶林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糯干素描》,摄制:张鑫,201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糯干素描》,摄制:张鑫,2017年

《糯干素描》则从老人家手持饭钵去往佛寺赕饭,蜡条香点亮古寨第一点光开始,徐徐展开糯干人的一天。男女老少各有其事,各有其乐。生产和生活皆围绕茶,一家赕佛,举寨同忙,歌舞、诵经与祈福。祈福茶叶好生长,日子常吉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翁基素描》,摄制:张鑫,201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翁基素描》,摄制:张鑫,2017年

《翁基素描》再现了布朗族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历史与现状。全片由采茶、制茶、节日与日常四个篇章构成,最后又让镜头回到茶林与茶人身上。这一个轮回,是影片叙事的循环,更是布朗族历史与现状、传统与当下的交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波叶落家歌游古茶园》摄制:张红,2018年

景迈山茶人一直相信自己是茶神的子孙。《波叶落家歌游古茶园》就记录了祭奠茶神的这一民俗。位于景迈大寨南部的大平掌古茶林,面积约200 公顷,是景迈山上唯一一个位于山顶盆地的古茶林。这里有傣族祭祀的茶神树,还有十余棵古老的茱萸树。每棵茱萸树高度均在30米以上,树龄600年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波叶落家歌游古茶园》摄制:张红,2018年

通过宗教仪式选定的小茶神一般是傣族村⺠自家茶园中较为高大年⻓的古茶树。茶神一经选定就永久地固定下来,不可随意改变。《波叶落家歌游古茶园》记录了糯干波叶落家赕佛的第一日,主人携带亲友前往大平掌古茶园,游玩自家茶林,祭茶树、唱山歌、跳刀舞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傣族泼水节:景迈的新年》,摄制:徐菡,2018年

泼水节是傣族最重要的节日(新年),也是布朗族、佤族的共同节日。 它来自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浴佛节(佛诞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 一般持续3至7天。节日期间大家要相互泼水 , 把身上的邪气、晦气洗掉 , 还要到佛寺用茶叶等祭祀已故亲人 , 分享人间的太平和快乐。泼水节的演变和发展,充分展现傣族人民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蕴含着傣族古老的宗教崇拜和祖先崇拜,表达了傣族人民对平安幸福的期望,对家人和朋友的祝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傣族泼水节:景迈的新年》,摄制:徐菡,2018年

《傣族泼水节:景迈的新年》呈现并展示了由南传佛教和民间宗教信仰双重影响下泼水节的多层文化面貌及其丰富内涵。影片拍摄于著名普洱茶茶山景迈山景迈村,是文旅部中国节日影像志项目之一,以现任安章康朗空为线索,呈现傣族新年节的全过程。傣族的泼水节共有三天,第一天叫“送比告”,即“送旧年”,第二天叫“梅脑”,即“空日子”,第三天叫“哈比迈”,即“迎新年”。整个节日由村中寨老有序组织,由安章具体安排。在老波章近四十年的带领下,每年的泼水节均是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重复操作着相同的过程和细节。所以,景迈村傣族的泼水节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傣族傣历新年的传统民族文化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傣家新婚》,摄制:张红,2018年

《傣家新婚》影片记录了在糯干老寨举行的新娘月保和新郎李春德的婚礼。婚礼前夕,亲友守夜,男女分桌而坐,对唱山歌。新婚仪式上则有“新婚祝福”“抛粑粑”“老人分⻝⻝物”“顶鸡肉和糯米饭”“拴白线”“鸡⻣卦”等环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迈山物语:密林祭竜》,摄制:张海,2021年

山康节是布朗族最为盛大的节日,通常在农历的二月二十七到三月初一(公历的4月中旬)举行,为期三天。除了有迎新之意,在山康节期间还有祭祀茶魂、召唤茶魂的独特仪式,它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一样,共同构筑了景迈布朗族的信仰体系。除了群众性的载歌载舞和在寺庙的祈福赕佛外,还有在古茶林里的原始祭祀活动,精彩纷呈。纪录片《景迈山物语:密林祭竜》试图从解读布朗族精神世界里对茶叶、茶魂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茶文化的守护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迈山物语:密林祭竜》,摄制:张海,2021年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申遗成功后,2024年的山康茶祖节更是吸引了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友及游客前来观看、祈福,共同感受这一深厚的民族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摩雅的世界》摄制:翁洼雨林探索,2021年

傣医药作为一门民族医学学科,是傣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收集了上千种草药,积累了丰富的民间药方。傣族称行为高尚的人为“雅”,故称医生为“摩雅(MOY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摩雅的世界》摄制:翁洼雨林探索,2021年

傣族医学拥有长达2500年的悠久历史,被列为“四大民族医药”之一。它是一个以生态群落、自然和信仰为基础的美丽学科。其传统理论认为风、火、水、土是构成自然界物质的四种基本元素,即四塔;而人体生命的构成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摩雅的世界》影片试图探索这一精神疗法及其根本理念:照顾周围,即为照顾自己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的Ka Nan Xian》摄制:翁洼雨林探索,2021年

“达曼”是布朗族的祭司,布朗语音译为Ka Nan Xian。他们学习研究傣文经典,是布朗族较大的宗教活动的组织者。达曼除了为人诵经占卜以外,大部分时间也会用来从事生产劳动。古代达曼负责全寨的土地分配、租借,与外寨交涉、接纳外来户,主持祭祀、婚丧仪式以及节日活动等重大事务。新的达曼通过占卜的形式在村寨中的成年男子中选举产生,无任期年限,其主要职责是通过宗教仪式与万物神灵对话。

《最后的Ka Nan Xian》影像里的达曼作为景迈山地区布朗族最后的一位,在年幼时就进入佛寺学习十余载,经过层层考验与选拔,才正式成为一名达曼。他几乎熟悉布朗族人神对话的所有仪式,通晓布朗医药疗理,颇受布朗族人敬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的Ka Nan Xian》摄制:翁洼雨林探索,2021年

目前景迈山的布朗族达曼相继过世。影片创作团队希望通过影像等媒介感知布朗族人眼中的现实(世俗)领域和神圣领域。人们在现实(世俗)领域中依靠自身力量获取食物、繁衍后代;同时,他们在神圣领域对超自然力量产生祈求,借助这些力量解决生存和繁衍方面碰到的困难。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