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儿童的常见的症状

也是儿童急诊就诊最常见的原因

更是让每一位患儿家属揪心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和大家一起正确认识

儿童发热以及发热的处理方法

正确认识发热

1.什么是发热?

发热:体温升高超过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按照腋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低热 37.3~38.0℃

中度发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0℃以上

2.发热的原因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病因包括:

①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神经系统感染等;

②非感染性疾病:过敏、川崎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等。

3.发热对人体的影响

发热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微生物的防御反应,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增强宿主的抵抗力,增强特异性免疫,对人体的积极意义是肯定的,但发热对人体的负面影响和危害是相当普遍的:

①高热使机体代谢增加,耗氧量加大,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加13%,过多的水分丧失可至脱水、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加重。

②体温升高可增高颅内压,体温每升高1℃,颅内血流量增加8%,致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出现烦躁、头痛或高热惊厥,严重者可出现谵语、昏迷、呕吐和和脑水肿。

③高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蠕动减慢,食欲不振,腹胀、便秘。

④发热时由于代谢增加,原有病原微生物代谢产物和毒素共同作用,还可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横纹肌溶解、肝肾功能损害和凝血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确处理发热

1.物理降温

发热时需要散热,儿童适当减少衣物,小婴儿松解包被。但如果孩子手脚冰冷、畏寒、寒战,这是体温上升的预警,可以适当的保暖。

发热导致机体代谢增加,宜多饮水、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禁食油腻食物。

目前临床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这种方法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打寒战、鸡皮疙瘩、哭闹等),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

2.药物降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①常用的儿童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对于≥2月龄,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每次15 mg/kg,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 h。

≥6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的剂量为10 mg/kg,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6~8 h,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或交替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

②选用剂型及给药途径 

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与疗效密切相关。同一种药物,若剂型不同或给药途径不同,在体内可能产生不同的疗效或不良反应;应综合考虑患儿年龄、疾病的性质和药物特点等选择适宜的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

混悬液、滴剂、片剂(口服给药):口服剂型为儿童退热首选,当患儿昏迷不醒或伴有吞咽困难、呕吐、易激惹等状态时应选择其他适宜剂型。

栓剂(直肠给药):再出现呕吐或其他不能口服给药的情况下,可考虑直肠给药。腹泻患儿不适用。

注射液(静脉给药):患儿无法耐受口服给药或需要快速降温时可选择静脉给药方式。

③避免重复用药

同类药物重复使用可能导致用药剂量超出合理范围,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增大。例如,常见复方感冒药中多含有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与单一成分的解热镇痛药联合使用时,存在药物过量中毒风险,故应避免这两类药物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文献:

[1]刘小会,季兴,胡利华,等.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处方审核建议[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9):653-659.DOI:10.3760/cma.j.cn101070-20220315-00270.

[2]罗双红,舒敏,温杨,等.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11(02):81-96.

来源:西安市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