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品|华博经纬

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地产寒冬,让房企格局大洗牌,民营房企相继进入“至暗时刻”,而头部央国企则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24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百强房企中,央国企占七成,市场份额继续提升。

然而与保利、华润同为央企的华侨城却是不走寻常路。短短3年时间,华侨城从千亿俱乐部滑落至500亿营收规模,投资者们调侃的口径也从“珍惜5块钱的华侨城”,缩水到“珍惜2块钱的华侨城”。6月20日、21日、24日,华侨城A连续三个交易日股价最低下探至2.04元每股,创下上市27年以来新低。有网友甚至在股吧发帖唱空道,“珍惜2块钱的华侨城,因为马上要低至1块了。”

面对这一情况,不仅普通投资者坐不住,就连华侨城母公司也坐不住了。6月23日晚,华侨城A发布公告称华侨城集团计划以自有资金在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不低于1.65 亿元,不超过3.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增持计划并未设定价格区间,华侨城集团将基于对公司股票价值的合理判断,并结合股票价格波动情况及资本市场整体趋势,择机逐步实施增持。

华侨城集团上一次大幅增持华侨城A还是在9年前,即2015年的股灾期间。彼时华侨城A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一路从14块跌到不足7块,母公司当机立断宣布大额增持,才止住跌势,但后续华侨城的股价再也回不到14块高点,而是一路阴跌。

在上周举行的华侨城股东大会上,也出现股东代表现场公开质疑,“华侨城A是社保基金投资时间最长、亏损最多的企业。”

股价崩盘的背后是华侨城千疮百孔的经营现状。2022年亏损109亿元、2023年亏损近65亿元。2024年一季度,华侨城A再度亏损3.52亿元。

巨亏之下,华侨城只能靠卖卖卖度日。2023年12月,华侨城24.3亿卖了上海宝格丽酒店,最近又把开业才半年的深圳前海华侨城艾美酒店摆上货架,出售单价为4.5万元/平房米,采取整栋出售的模式,总价达18亿元。

除了酒店,华侨城还在近一年内挂牌转让多处地标级重点项目,如“西安曲江新区太平坊项目”、“成都安仁古镇项目部分权益”、“南京河西南欢乐滨江综合体A地块”。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文旅项目均于2023年11月份上架,但至今均未找到买家。今年4月,南京住建局曾公开回应华侨城欢乐滨江盘活问题,表示“区政府将其作为重点关注跟进项目,正在督促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筹措资金,抢抓进度。市区有关工作专班牵头研究和推动盘活方案落地。”这也意味着,华侨城还未找到接盘方,需要自己履新开发责任。

事实上,这些“卖子”收入对于华侨城目前的巨额债务而言只是杯水车薪。据克而瑞统计,截至2023年末,华侨城A有息负债总额1334.4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债务246.4亿元。雪上加霜的是,华侨城今年的去化情况也不容乐观。今年1-5月,华侨城A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面积同比减少46%;实现合同销售额同比减少55%。对此,有华侨城高管在股东大会上解释称:“今年市场的走势确实比我们年初的预期弱很多,所以我们的合同销售有了很大的下降。旅游业务和我们预期也有很大差异,今年消费习惯向出国旅游、自然景区改变。今年的经营压力比较巨大。”

经营压力比较巨大的华侨城,即便一股低至2块,也让股民们不敢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