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脉北接阴山和燕山,南抵黄河,西连吕梁山脉,东临华北平原,覆盖山西、河北、河南、北京等地,主要在山西省。太行山脉南北长约700千米,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陆路联系的重要通道,险峻难行。太行山脉整体北部稍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米以上,最高峰为小五台山,海拔约2882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行山脉中有八个自然形成的峡谷,于山口处形成通道,史称“太行八陉”,“陉”即山脉中断的地方。从南往北依次为: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太行八陉中的第七陉,以及雄据其间的紫荆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凌厉越万里,迤逦过千城。荆轲正是经蒲阴陉西去秦都咸阳,上演荆轲刺秦王的惊世之举。

蒲阴陉起于河北易县,从河北平原沿北易水,经紫荆关进入涞源盆地后,和太行八陉中的第六陉飞狐陉共用西半截的两条支线。也就是从涞源盆地向北可进入蔚县盆地,相当于进入大同盆地;向西则可进入灵丘盆地,过平型关后进入忻定盆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秦统一之前,燕赵之间即以南易水为界,分别控制蒲阴陉和飞狐陉的东入口。然而赵国控制着蔚县、灵丘和涞源三处盆地,国力远强于燕。对燕国来说,要防备赵国利用蒲阴陉进攻自己。燕国在北易水的上游修筑关卡,最终演化为了“天下九塞”中的紫荆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区西北45千米的紫荆岭上,东依万仞山,西据犀牛山,拒马河宽阔的河床横列于关城之北。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秦、汉称上谷关,东汉称五阮关,北魏称子庄关,宋、金称金坡关,元朝以后称紫荆关。明朝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万历时期形成较完备的防御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京师西北的长城有内外两条线,以雁门、宁武、偏头为外三关,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其中紫荆、倒马与飞狐内外夹峙,忻、代与雁门为唇齿之势。

内、外长城由北京怀柔分岔,内长城向西南经河北易县、涞源、阜平而入山西,经灵丘、繁峙至偏关,与外长城相接;外长城经河北赤诚、张家口、怀安而入山西,再经天镇、大同至偏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分别是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

紫荆关的关城建在紫荆岭上,拒马河由西向东横列于关城之北,山谷崎岖,易于戍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城用花岗岩,循地势而建,城墙依山起伏,结构复杂,形成四个不规则的城圈,即独一无二的九门九关石头城,面积约3平方千米,城墙长约18160米。四个城圈可独立作战,互为呼应,各自成防御体系。

紫荆关现存南北二门,北城门下临拒马河,依山面水,城门、城墙均以大块料石垒砌。城门门额石匾共两层,上层题“河山带砺”,上款为“万历丁亥夏”,下款为“聊城傅光宅书”;下层题 “紫荆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紫荆关两侧是城墙,长城随山势蜿蜒起伏,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围的长城浮图峪隘口,往北数公里处的乌龙沟长城,气势雄伟,比之八达岭毫不逊色。

紫荆关距北京市区约170千米,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居庸吾之背也,紫荆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简单概括,对于北京而言,居庸关是“背”,紫荆关是“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13年(金卫绍王崇庆二年、蒙古太祖成吉思汗八年),成吉思汗久攻居庸关不破,便亲率主力挥师南下,一举攻克紫荆关,然后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里侧向外,攻克居庸关。破关之后,蒙古兵围攻金中都。成吉思汗遂留精兵屯守城下,而分大军为三道,大掠河北、山西、山东,连破金国九十余郡。三路大军会合后,又自大口进逼中都。金人纳赂请和,蒙古军才出居庸关退走。经此掠扰,金主执意南迁汴梁,开启亡国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449年(明英宗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率十万大军南下,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附近)俘虏明英宗朱祁镇,挟皇帝骗紫荆关守军打开城门,一口气打到北京的西直门、德胜门外,险些灭亡明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549年(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率十万铁骑攻破紫荆关、黄草梁后,在北京城外一路烧杀抢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44年(明思宗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李自成攻居庸关不克,改入紫荆关,进占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缢死于煤山(景山)东麓一株老槐树上。

文:姜狼,著《五代十国风云录》《三国原来是这样》《血溅江东》《五朝宰相》《逐鹿天下》《柴荣是个好皇帝》等二十余部历史书籍,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