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北京通州北运河观看龙舟大赛;在河北雄安感受安新高跷、隆尧招子鼓等传统艺术;在天津博物馆亲手制作艾草门挂……前不久,京津冀地区纷纷推出龙舟邀请赛、汉服游园会、非遗文创市集、民俗文化展演等沉浸式体验活动,“新中式”旅游成为不少游客的“心头好”。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十周年。十年来,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携手谋划,形成了“协同管理、优势互补、形象共树、客源共享”的良好格局。在日前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六城市(区)政协合作机制第五次会议上,与会人员聚焦以文旅协同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推出精品旅游线路

北京市海淀区是北京古都文化的代表区域,拥有“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群,有数量众多的全国著名高等院校,有香山革命纪念地等重要红色文化地标,各类文物古迹262处,各类图书馆博物馆300多个,形成了以奇山秀水、皇家园林、红色文化等为代表的文旅资源体系。

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刘勇介绍,每逢“黄金周”“小长假”,区内60家星级饭店、600家住宿酒店超负荷接待。去年,海淀区旅游接待超8000万人次,排名北京市第一,其中很大一部分游客来自津冀地区,旅游综合收入突破千亿元,位居全市前列。

通州区有2200多年建制史,同时还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首都的东大门,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直以来,通州非常重视文旅发展,特别是副中心建设以来,文化旅游被确定为副中心的三大主导功能之一。”北京市通州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德启介绍,“在京杭大运河源头,我们打造了涵盖人文景观、自然生态等内容的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并于今年2月成功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新建的‘三大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沧州大运河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重阳表示,2022年9月,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旅游通航,再现“一船明月过沧州”盛景。2023年全年接待市民游客约350万人次。2024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吸引约91.66万人次游客参观游玩,其中沧州本地游客占比约77%,北京、天津、石家庄、廊坊、保定等京津冀旅客占比约23%。

“抖音发布的《2024年春节消费数据报告》显示,唐山南湖新春灯会入选十大热门新春灯会庙会并位居首位。”唐山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苏铁成说道。“五一”假期,文旅市场热度持续高涨,河北位列省域深度游客量第2位,北京、天津、保定分别位列国内跨市深度游客量第2位、第11位和第14位,唐山南湖—开滦旅游景区位列全国339家5A级景区深度游客量排名第40位,唐山热度涨幅居全国第7。

依托海洋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工业游、航母游

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韩远达看来,滨海新区枕河濒海,渔盐文化与海洋文化独特丰富,文旅资源比较优势明显。一是海洋景区特色突出。拥有“海上故宫”美誉的国家海洋博物馆,全国唯一以航空母舰为载体的军事主题公园,华北唯一的极地海洋世界等景区。二是工业旅游蓬勃发展。滨海新区现有空客320总装线、海鸥手表博物馆、天津纺织博物馆等近40个工业游研学点位。三是红色基因赓续传承。有大沽口炮台遗址、北塘炮台遗址、海河防潮闸等革命文物,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四是邮轮旅游方兴未艾。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是中国北方第一个邮轮母港,已累计接待出入境邮轮旅客426.3万人次。2023年邮轮业务量位居全国第一位。五是向海乐活深入人心。去年,以“滨城向海乐活节”为平台,推出系列活动300多项,“日出东疆”火爆出圈,全年接待游客超2600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泰达航母主题公园是以‘基辅号’航空母舰为载体,集航母编队观光、军事文化展示、影视拍摄等于一体的大型军事主题公园。”天津滨海泰达航母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超表示,自成立以来,景区年客流量达150万人次,“到天津、看航母”已成为天津市文旅一张金色名片。

融合IP创意与高新科技,构建文旅新地标

北京市通州区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度假区有限公司政府事务副总裁许利平表示,北京环球度假区融合IP创意与高新科技的景区景点、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与季节性活动、不断创新的衍生商品等,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沉浸体验,在全国景区热度榜单中长期名列前茅。

张德启介绍,“环球主题公园(一期)已于2021年开业,去年以来,日均接待游客2.5万人次,今年春节等部分节假日,日高峰客流超5万人次,成了北京现代文旅产业的一张新名片。”

“从客源结构来看,游客以国内为主,其中来自京津冀地区的游客占比42%、国内其他地区占56%、国际游客占2%。”许利平说。

京津冀地区山同脉、水同源,人相亲、地相连。河北燕赵大地的悠久历史、天津海洋文化的底蕴风情、北京古都文化的独特韵味,积淀了丰厚的资源禀赋,在文旅协同发展中有巨大潜力。“越走越近”“越走越亲”的京津冀和合共生、合作共赢,必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 者:廖昕朔

记者:满达呼 赖仁杰 解艳华

文字编辑:张佳琪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