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纯以军事来看,楚汉相争中项羽仍然持续占上风。看那几年的事件,我们会再三看到在战场上项羽取胜,这也就意味着刘邦打了败仗,不断地把自己的军队与势力用各种方式调整。可是,这也是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司马迁给予的一个提醒。如果从现实的眼光来看,甚至在楚汉相争的描述中,我们都容易误以为项羽更强,因为现实上的对阵都是项羽占上风。

然而,历史更广大的眼光要我们意识到,既然项羽一而再再而三打胜仗,那为什么刘邦没有被打垮呢?刘邦能够不断卷土重来,正是他与周围集团一路建立的基础在发挥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影视形象

《项羽本纪》刻意描述了一个场景,显示刘邦在军事上狼狈到什么程度,即彭城之战。刘邦聚集了大部队与项羽决战,但是项羽带着军队一来,汉军便快速瓦解。楚军在彭城先“杀汉卒十余万人”,追到睢水边又“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汉军还不只是损伤兵卒二十余万,更惨的是刘邦的遭遇。楚军密密麻麻“围汉王三匝”,刘邦已经没有机会脱身,这时候——

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这个时候起了大风,大白天让楚军睁不开眼睛。依靠这一偶然因素,刘邦才保住了性命,与楚继续争斗。这一段又是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这种情况完全是项羽、刘邦控制不了的。在《项羽本纪》里,司马迁借由下面两个故事,象征性地解释了为什么刘邦经过这样深刻的挫折,还能够回来。

首先,刘邦身边的人有办法,有头脑,并不是在战场拼输赢。双方相争到一定程度,刘邦的压力非常大,希望能够同项羽讲和,双方划定一个界限,东边属于你,西边属于我,暂时停战。项羽几乎要答应了,但亚父范增不答应。范增此时已经被封为历阳侯,他告诉项羽,这个时候如果再放过刘邦,将来刘邦永远都会是心腹大患。

刘邦困扰得不得了,这时候陈平出了一个计谋。陈平用此计让项羽怀疑范增与刘邦偷偷摸摸地来往,而刘邦阵营如此礼遇范增派去的人,就表示他们一定是勾结要背叛项羽。于是,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知道此事之后,范增大怒,和项羽说:“天下已经基本平定了,请让我回家吧。”项羽自然就高高兴兴地答应了。于是,在无形当中,项羽身边的资源就被刘邦阵营给废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影视形象

那么,刘邦自己的资源又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事情可以展示这一点。

项羽围攻刘邦,形势非常紧急。刘邦完全没办法,所以先用计把范增除掉,但是仍脱不了身。于是汉将纪信建议说:“事情太紧急了,我们不能再用光明正大的方式来对待楚了,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偷偷出去。”于是,过了一段时间,荥阳城里突然传出讯息,城里没有东西吃了,汉王刘邦决定投降。项羽的军队也打累了,听到这个讯息当然就信以为真,“皆呼万岁”,高兴得不得了。于是,汉王坐着车子,摆出投降的阵势从东门出来,来人并非刘邦,而是纪信。项羽问纪信刘邦在哪里,纪信也坦然告诉他刘邦已经走了。他们从东门出来投降,就是为了不让楚军注意西门,刘邦好借此机会偷偷逃走。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项羽的反应是短短四个字:“烧杀纪信。”这也意味着,从一开始,纪信的整个计谋就是牺牲自己而救刘邦。

在项羽的阵营里面,跟着他这么多年,被重用也蒙受很多挫折的范增都不愿意继续留下,而刘邦在“不得脱”的糟糕情况下,身边还有纪信这样的人愿意为他献出生命。

其次,刘邦有一次兵败,逃出来之后就去吕后弟弟的军营,收了他的军队。另外,他有能人萧何,持续帮他动员关中的势力出关协助。项羽认为已经把他的势力全部瓦解了,但没想到很短时间之内,汉王又起来了,又有一支新的军队。被打败后,他直接逃到韩信的军营里,夺过韩信的军令与印玺,带韩信的军队再重新来过。这个基本模式从来没有变过。项羽在哪里,他所有的势力就在哪里,楚是个单一中心的势力。但是汉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集团,是一个多中心的势力。刘邦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敢于信任人,愿意拉拢人,并和别人分享权力。因此,不同的地方有部将带领不一样的军队。把刘邦所在的中心打垮了,汉王的势力不会因此垮掉,它分布得非常广泛。因此,只要刘邦没有被杀掉,他的势力就不可能彻底被瓦解。

所以,从大的局势上来说,项羽在这里打了胜仗,在那里打了胜仗,但是相应的是疲于奔命。他一下子在这里,一下子在那里,并没有因为哪场战役真正让局势对刘邦不利。楚汉相争以这种方式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当前局势下究竟要争夺什么,刘邦在意识与价值判断上,明显比项羽清楚太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羽影视形象

楚汉借着天然的地理条件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项羽又有一个想法。他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这么多年两人打来打去,就是为了决定谁拥有天下,为什么要劳烦这么多人无法安居乐业呢?索性单挑,一对一把这个事情解决吧。这又是项羽在这个位置上很幼稚天真的想法。

刘邦听到他的话就笑了:“吾宁斗智,不能斗力。”一对一我当然会输你,可是争天下是这样斗力吗?你到底知不知道我们两个人究竟在争什么啊?

接下来有一段时间,项羽试图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向刘邦的风格转变。外黄被围攻几天后投降,项羽非常生气。然而这时他碰到了另一个致命问题,即必须打出一条路,让后勤补给进来。他必须自己带兵去打,于是就告诉守军守着成皋,汉军来挑战也不要出兵。当项羽带着军队离开之后,汉军就开始频频挑衅。大司马曹咎实在按捺不住,把军队带出来,到河对岸去与汉军打仗。如果是项羽,就不见得会犯这样的错误。汉军不可能放过这样的错误,趁楚军大部分军队还在渡河时,大破楚军,瓦解了楚军好不容易在成皋建立的基地,让项羽失去了自己拥有的最大优势。他的军队基本是一支攻击式的军队,他自己带领时可以得胜,然而他毕竟只有一个人,当自己不在时就守不住了。

于是,双方的相持线实际上又往东方移了。汉军也进军到了有把握维持的最大区域,两方各有弱点,又开始进行停战的协约。

停战之后,汉军应该是从鸿沟这条线往西撤回休息了,可是张良和陈平的看法不一样,二人联名告诉刘邦:“你看一下地图,现在我们拥有的土地已经超过一半了。你再看一下,除了楚汉以外,其他稍微有势力的诸侯是站在哪一边呢?他们绝大部分都在我们这一边。这个时候为什么要签订这个停战协约呢?项羽的军队已经打不下去了。”

张良、陈平联手劝诫,刘邦没有道理不听。接下来,“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单纯从上下文就可以清楚知道,司马迁刻意省略了一句,即这个时候是刘邦明确地背约了。双方刚刚签订好停战协定,各自回去,但是当项羽把军队掉转头之后,刘邦立刻又动员军队从后面追了过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书写上有特殊意义,刘邦再三指责项羽不守承诺,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样就将其变成自己的道德约束。

在刘邦心中,包括刘邦周围的这些人,他们最大的长处或者最可怕的地方是他们的目标意识。他们太清楚自己要什么了。在争天下、压过项羽这件事情上,他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当需要时,他们可以去指责项羽不守信用,可是当有机会一鼓作气击灭项羽时,汉军也可以不守约定。但是这个话不能明白讲,因为这样就是告诉所有人,汉代兴起的关键是因为背约,所以,司马迁只是说“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

借由这次背约,项羽来不及准备,真正进入了溃散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