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人用陶罐储水。

本报特约记者 宇 同
盛夏来临,不少地方温度飙升,突破历史纪录。在以酷热著称的印度,新德里等地的气温前阵子更是罕见地超过50摄氏度。印度不少农村地区缺水少电,本就紧俏的水源被高温加热,让酷暑更加难熬。办法总比困难多,印度人聪明地选用传统陶罐“晾水”,借陶壁“呼吸”冷却水温。这种储水方式既环保又健康,如今还在大城市引发怀旧风潮。
罐内凉水解渴消暑
用陶罐“晾水”多见于印度农村。《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曾经数次在夏天到访拉贾斯坦邦沙漠地区的村子。这些村庄没有自来水供应,村民吃水均需到村外水井打水。打水一般是家中女性的工作,从水井通往附近村庄的路上,打水的女子络绎不绝。但她们既不是用手提,也不是用肩挑,而是头顶水罐打水。熟能生巧,村妇们头顶水罐时不用手扶也能如常走路,头顶多个水罐的时候才需要用一只手扶着走。身着各色纱丽、头顶水罐的女子成为荒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地人打水多用结实轻便的铝制水罐,但储水一般选用陶罐。特别是饮用水,多是烧开后放在陶罐中晾凉。陶罐被置于屋中阴凉处,从炎热室外回来的人,一般都会先奔向陶罐来几杯凉水解渴消暑。
陶罐的“晾水”功能与其结构和材质有关。在结构方面,陶罐是窄口、细颈、大肚子,盖上盖子后有较好的密封性。在材质方面,印度陶罐用河泥和红土两种材料混合制成,由工匠用传统方式手工制造,这种陶罐天然具有无数极细微的孔隙,装水后,这些孔隙就被水分子填满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带走部分热量,罐内的水温就会降低。在这个过程中,陶罐里的水会略微损失,为减缓水的损耗,有的人家还会用湿布覆盖陶罐表面。
陶罐的使用也越来越现代化,过去喝水的时候人们需要打开罐子顶部的盖子,往外倒水,如今不少农村人家用上了带水龙头的罐子。这种新型陶罐在水罐底部侧面加装了一个水龙头,看上去就像常见的那种喝扎啤的酒桶。
一次性陶杯“尘归尘、土归土”
听印度朋友介绍,陶罐过去被印度家庭广泛使用。曾几何时,随着城市现代化,很多城市家庭的陶罐被冰箱取代,陶罐中的凉白开也变成了冰箱中的冷饮。近年,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保的追求,陶罐逐渐在大城市又有了市场。印度一位关注度较高的美食博主就发文称,自己和孩子喝了冰箱里的冰镇饮料总是闹肚子,自从家里用上陶罐,家人夏天喝凉白开后,就没有了之前的烦恼。
当地人介绍说,传统陶罐冷却的凉白开,除了不伤胃肠,还对健康有些额外好处。比如,因制陶罐的黏土是碱性的,陶罐储存的水也会呈弱碱性,且在储存晾凉的过程中,水会从陶罐吸收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从而起到助消化、平衡体内酸碱度等功效。
此外,在传统陶罐天然的红色罐壁上,能工巧匠们还喜欢绘制各种彩色图案,让美丽的罐子变成家里的装饰品。
其实在印度,这种陶罐及类似陶制品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小一些的陶制品如茶杯和酸奶杯,印度人常用它们喝奶茶和酸奶。这些能一手掌握的小杯子都是一次性的——用完就丢,丢掉后“尘归尘、土归土”,有效减少塑料杯的使用。大一些的陶罐被制成广口式样,可以当锅用。
用这种陶罐烹饪食物在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大陶罐在炖肉煮饭时有利于保留汤汁,让食物更酥烂入味。用陶罐制作的博尔亚妮(一种将肉、菜与米饭混合起来的食物)还是印度一些地方的特色美食。
“聚宝盆”蕴含美好期望
在印度历史上,传统陶罐除了储水做饭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陶罐在印度争取独立期间是抵制英国货、提倡本土产品的“急先锋”。陶罐与“圣雄甘地”提倡的纺车和土布一样,都是印度土产的代表,当初甘地及其追随者号召印度人民坚持用陶罐,不用英国的工业容器制品。可以说,陶罐也曾为印度争取独立做出贡献,是印度人独立自主精神的象征。
有意思的是,在印度,陶罐还有“聚宝盆”的意思。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大神克利希那曾送给般度族女子德鲁帕蒂一只神奇的陶罐,罐子里面的食物永远吃不完。这只陶罐被称为“阿克莎亚·帕特拉”,这大概是印度人最希望得到的罐子了。如今,印度一个为学校学生提供免费营养午餐的非政府组织就叫“阿克莎亚·帕特拉”,名字中蕴含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