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爸爸为逗两个月大的女儿开心,不断将她抛起来,不料一时失手没接住,女儿没了,父亲被判过失致人死亡罪。这是发生在浙江宁波的一例乐极生悲的事故。在悯其不幸的同时,更值得家长注意的是:2岁以下婴儿不应抛玩或大力摇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善意的虐待?

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网站上有一则简报,提示一种无法立即识别,但后果可能十分严重的虐待儿童形式。

简报例举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名患有癫痫、呕吐、烦躁和嗜睡症状的婴儿被送往儿童医院,婴儿没有明显的外伤,负责检查的医生首先怀疑是某种病毒感染。然而在进一步的检查中,他发现一些细微的线索,如青肿、视网膜出血等,这并非病毒感染引起,医生判断该婴儿患有摇晃婴儿症候群,即因被猛烈摇晃而出现损伤表现。

摇晃婴儿症候群的说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该病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有13%~30%的患儿因此而死亡,剩下的幸存者中多数也留下了不同程度的长期损害,包括学习和行为障碍、失明、癫痫、瘫痪等。

该病多因新手父母,特别是粗线条的新爸爸,出于逗乐孩子而无意中引发。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进行的研究表明,虐待性头部损伤病例中大约45%由生父造成,25%由母亲的男友造成,15%由母亲造成,15%由孩子的看护者造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脆弱的大脑

如果你吃过豆腐脑,就能体会它有多么娇嫩,稍微大幅度的晃动便可能将其搅破。初生宝宝的大脑也是如此,区别在于,豆腐脑搅匀了好吃,而大脑受到震荡则可能造成损坏。

婴儿脑部水分含量较高,比成人的脑部柔软、脆弱,尤其是新生儿的大脑中存在粘稠的未凝胶状物质,在猛烈摇晃时,冲击力对脑组织和血管带来的损害,比突然跌落直接撞击头部还要厉害得多,可以出现血管撕裂,脑神经纤维受损等不适,表现为头痛、头晕、失忆及影响智力,严重者因脑部大量微细血管爆裂,引致脑部出血,可导致瘫痪甚至死亡。

另外,婴幼儿的大脑袋重量占全身体重的25%左右,而成年人只有10%。与此并不对称的是,婴幼儿的颈部肌肉发育尚不完全,柔弱无力,甚至连独立抬头都困难。故而在抱6个月以内的婴儿时,医生通常会强调横抱,并注意托颈。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当婴幼儿被摇晃时,小小的脖子承受着怎样的冲击力。在家长不经意的举动之下,宝宝脑部很容易被扭曲、压迫,造成硬脑膜下血肿或蜘蛛膜下出血等严重的伤害。

由于摇晃的程度和时间长短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症状轻重表现亦有不同。主要症状大致是:嗜睡、不安、流涎、呕吐、四肢无力、抽搐痉挛,以及呼吸加快、体温下降和心跳过慢,甚至出现昏迷、心跳停止、瞳孔放大及至死亡,也可以有视网膜出血,颅骨、肋骨骨折,以及头、脸或身体皮肤瘀血等。常见的后遗症包括:学习障碍、动作发育迟滞、肢体偏瘫、视力受损、语言障碍、癫痫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抚宝宝有讲究

摇晃婴儿症候群被定义为一种儿童虐待,而这恰恰最常发生于家长安抚,或者逗弄宝宝之时。在一个论坛亲子版聊起浙江宁波的事故时,不少人愕然,说:“孩子小的时候,我经常这样做”或“其实很多家长都喜欢这样做啊。”

当宝宝哭闹或睡眠不安时,一些爸妈会把宝宝抱在怀中或放入摇篮里摇晃,宝宝哭得越凶,摇晃得也就越猛烈,直到宝宝入睡为止。再或者与宝宝玩耍,反复将宝宝抛向空中、抱着旋转、架在肩膀或背上摇动。这些不经意的小动作,都可能会对宝宝造成难以承受的伤害。

对于孩子的哭闹,父母别奉行摇摇乐的万能方法,应当首先寻找原因。婴儿无法言语,哭是其表达身体不舒服、不满的唯一途径,其中包含的信息有多种可能,比如肚子饿了,尿布湿了,包裹得不舒服,以及患发烧、肠绞痛等。如果宝宝不停哭闹又找不到原因,可以请教有经验的照顾者,或者咨询儿科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岁以下的婴幼儿很娇弱,照顾他们跟培育幼苗一样,需小心呵护。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绝不能猛烈摇晃。在抱小孩,或者与小孩玩耍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他的头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