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洞见ciyu

不在别人的脾气中消耗自己,工作就会顺心起来。

哲学家萨特,写过一个名为《禁闭》的故事。

三个被囚禁起来的人,等着下地狱。

等待过程中,他们一边发着牢骚,一边互相指责诋毁。

渐渐地,三人都因别人的埋怨和评价痛苦不堪。

他们忽然意识到:不用下地狱了,自己已经身在地狱。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同事整天在你耳旁唉声叹气,你也跟着郁郁寡欢。

领导把你批评得一无是处,你陷入严重的内耗中。

这也是为什么萨特会说,他人即地狱。

许多人抱怨上班苦、打工累,往往不是因为工作本身,而是在与人相处中吸收了别人的太多负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洛杉矶大学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提出过一个“情绪污染”的概念。

一个心情愉悦的人,同一个愁眉苦脸的人相处久了,他的情绪也会变得沮丧起来。

这些喜欢抱怨的人,就像情绪黑洞一样,偷偷地吸食着你的能量。

博主@王晓莉在出版社工作,主要负责策划选题、稿件审阅、协调出版流程。

她旁边坐着一位很喜欢抱怨的同事。

因为疫情的影响,再加上电子书的冲击,出版社这几年很难熬。

这位同事就很消极,整天忧心忡忡自己的未来。

再加上她是校对编辑,要核查文字、标点符号,工作细琐且枯燥,有纰漏就会挨领导的骂,她时不时地抱怨工作有多折磨人,领导有多刻薄。

因为工位相邻,王晓莉会应和几句,听她诉苦。

听久了,王晓莉也变得消极起来,像个祥林嫂一样跟着大吐苦水,宣泄各种不满。

其实呢,她之前是很喜欢出版社工作的,上班时干劲十足,从不发牢骚。

后来有一次,部门的主任找她谈话,问她最近的状态为什么如此消极。

这时,她才意识到不对劲,就马上疏远了同事,只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

能量,是宝贵的资源。

一个人若试图回应别人的抱怨,自己也会心生怨气、变得颓废。

而且因为把精力放在吐槽老板奇葩、同事不好相处、行业前景太差等各种问题上,能力就难以有长进。

法兰克福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人与人的能量会相互影响和转化,而负能量的转化效率往往更好。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一旦你靠近负能量,会不知不觉被拉扯、被牵引,快速地往下坠落。

修炼好屏蔽力,不为别人的情绪负责,是对自己最大的成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德鲁·福斯特是哈佛400多年来,唯一一位女校长。

她在开学典礼中告诫学生:人生的一大挑战,就在于屏蔽外界的胡说八道。

福斯特当上哈佛校长时,引来潮水般的恶意诽谤。

当时,足足有上千篇抨击福斯特的文字,说女性校长“不入流”“能力不行”。

福斯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不是哈佛女校长,而是哈佛校长。

她不为外界的责难而动摇,全心全意主持学校的业务。

福斯特卸任时,校董委员会评价她是哈佛最伟大的校长之一。

在工作中,无论你身在什么职位,拿多少薪资,都会有人挑你的刺,给你打差评。

如果你怼狠话,呛恶语,往往无法消气,反而会让自己疲于招架。

真正厉害的人,不在言语上争输赢,只在手下见真章。

作家李娟曾在乌鲁木齐的一家作坊打工。

她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但因为出活慢,很不受老板娘待见。

所以,老板娘时常会当众羞辱李娟。

李娟却从不争辩,她一边卖力干活,一边琢磨着如何提高干活效率,最后竟然成了员工里的“劳模”。

这下子,老板娘喜笑颜开,对她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

不要回应别人的恶意,是一种格局,更是一种智慧。

就像导演樊小纯讲的:你认真做好一件事,会解释所有事。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不在别人的嘴里。

职场很复杂,各种弯弯绕绕让人劳心伤神。

但职场也很简单,只要你把活干漂亮了,恶意就会消弭,掌声就会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畅销书《工作的喜与悲》的作者张琉珍,分享过她的亲身经历。

她曾在开会时,就项目节点问题和采购经理发生激烈争吵,两人大发脾气。

几天后,她要处理一份供应商的评定资料。

同事们建议她去咨询采购部门的陈老师,因为他对整套评定流程都很熟悉。

然而得知陈老师就是那天和自己吵架的采购经理后,张琉珍宁还是心怀怒气,选择了独自处理从未接触过的资料。

结果呢,本来两小时就能搞定的资料,但她因为不熟悉业务,愣是忙了半个礼拜。

好不容易做完材料,结果不是缺了签字,就是格式错了,最后还被领导点名批评。

她才意识到,让情绪泛滥,不但会影响到人,还会影响到事。

工作中,性格不同,立场不同,与人打交道时,总有一些磕磕碰碰。

老板对你发脾气,同事跟你闹情绪,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与别人的愤怒对抗,最终惩罚的是自己,我们不如学会人事分离,专注于工作。

吴晓波的投资合伙人崔璀讲过一件事。

在前公司的时候,她所在的团队曾招进来两个履历差不多的实习生。

有一次,崔璀的团队业绩垫底,老板把所有人都拉进会议室批评了一顿。

事后,实习生A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小喽啰,这次挨批完全就是白白受气。

她越想心情越差,那一整天就像一个被点燃的炮仗,跟谁说话都带着火气。

实习生B则不同。

她不在意受了什么委屈,而是努力复盘这次失败的经历,逐渐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做事流程。

在下个月的业绩指标中,为崔璀出了不少力。

三年后,A还是办公室的一颗螺丝钉,B却已然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小领导。

后来崔璀离职打算自己创业,就邀请B当自己的合伙人,成立了自己的品牌。

不回应别人的脾气,不是服软,是对自己的负责。

我很赞同这样一段话:领导骂了你一句,你记了两天,他就骂了你两天;你若记了一年,他就骂了你一年;你若是到死都记得,那这个人就骂了你一辈子。

我们打工是来赚钱攒经验的,任何人都没资格让我们愤愤不平。

当你学会不在别人的脾气中消耗自己,工作就会顺心起来。

埃米·卡迪在TED演讲时说,只有把“高能量姿势”的职场人,才能赢到最后。

怎么才能保持高能量姿势呢?

说白了,那就是不允许任何人的负能量干扰我们的磁场。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