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6月24日消息(记者林馥榆)当前,面对电影市场档期扎堆、内容供给不足等现象,如何实现多元化优质影片的常态化供给,满足观众多样化的娱乐需求和审美需求?如何科学合理排布档期,为不同类型影片争取到影院的支持,有效提升整体票房表现?这些都是电影行业共同关注和尝试回答的问题。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多位电影人通过对国内外发行现状和趋势的分析,“分线、分众、分区”等差异化发行机制的特点和优势,共同展望精细化、多元化、市场化的电影发行新生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坛现场(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营业性影院1.4万家,银幕数超8.6万块。2023年全国拍摄了900多部影片,如果这900多部影片全部进入市场,仍然不及去年日本1230多部的放映影片量。同时,影院的闲置率比较高,特别是多厅的影院处于不饱和状态。导演贾樟柯认为,银幕就是电影人的“耕地”,需要好好保护,加大产出,才能激发影院潜力,为中国电影产业赋能。

“谈发行,我觉得亟需我们三方面的调整:一方面是电影创作者如何能够提供创作更多、更好、更适应市场的作品。第二方面是发行方跟影院端,如何能够更大的激发自己影院的效能,然后容纳更多的影片,产出更多的产值,以让我们这样一个电影大国能够注入更多的发展活力。第三方面,在管理的政策方向上也应该有所调整,配合这些市场的需要。”贾樟柯说。

中国电影市场传统档期扎堆,平日门可罗雀,还被“浪费”的影院空间,也让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支菲娜思考哪些因素将是电影发行市场未来的出路。“从影片的上映部数来讲有一定的回调,有一些影片慢慢回到周末档、回到日常,这有助于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去年,电影行业都付出了不少努力,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当然,档期集中堆高的情况并没有改观,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经营压力很大。还有机会吗?我想还有挺多机会的。大规模集中消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将要迎来一个精细化、个性化的消费时代。”

要缓解片方觉得推出的“片子没人看”,而观众觉得“到了影院没啥好看”之间的矛盾,建立差异化的电影发行格局势在必行。而差异化的电影发行格局需要电影产业各个环节的市场主体积极配合。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广州青宫电影城策划总监祁海是华南地区的资深发行人士。近年来,他在青宫电影城创建了“国产小片高产出试验田”,支持了许多中小冷门影片的发行。他认为,电影找观众不需要漫天撒网,只需要瞄准一个固定市场就够了。

“区域发行就是利用地利优势的一种分众发行。有一些低成本的小片,如果以某些省市作为重点精耕细作,可以以一当十。2018年上映的第一部讲广东潮汕方言的电影《爸,我一定行的》,全国票房4700万,其中4000万来自潮汕人比较多的六个城市。很多低成本的影片在全国全线推出,表面看来销售面很广,实际上票房只有几万块,如果选择重点区域发行,情况可能会有改观。”祁海说。

影响观众走进影院看电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近年来短视频的崛起把线下观影时间的“抢”走了。支菲娜说:“通过对于大家闲暇时间的比较,会发现电影的闲暇竞争力是严重不足的。有数据显示,每天,人们在短视频上停留的时间是151分钟,长视频停留是113分钟,我们观影人次是12.99亿人次。如果按一部影片2个小时计算,每人每天进影院的时间不到0.3分钟。而我们用户的规模也是不能够和网络视频用户相比,他们是用户数,我们是观影人次,可以是有重复观影的,也就是二刷、三刷高频观众的产生,还有很多低频,甚至一次电影院都没有进的观众存在。”

大象点映创始人吴飞跃对此“补了一刀”。他表示,现在可能连“掼蛋”都在参与这场对人们闲暇时间的“争夺战”。“过去我们常常说整个产业链制、宣、发、放,它是4×100米接力的一个传递。在一侧,我们在跟观众拔。短视频、长视频、微剧,大家共同的目标是要把他拔过来。如果今天是商业大片,我们对面拔的是千军万马,我们尽量把他都拔过来。有时候它是一部纪录片、一部艺术片,可能对面是几千个人、几十万个人。今天咱们共同面对的局面是,要争取每一个观众。”

短视频和电影两者是否不能兼容,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却认为两种类型产品是可以互补的。一方面,短平快的制作收入能反哺制作周期、收益周期漫长的电影创作。另一方面,在他最近上映的《再会长江》,也撷取了不少片段放在视频号上进行传播。“《再会长江》也是这么做的,先把短视频做出来播放,电影里面百分之六七十的内容都放过,就算在短视频上看过我的片子,但是还是会有人看的,虽然看过,但是还是想去影院看。”

面对观众的分流、互联网的冲击、档期扎堆和同质化经营等问题,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部经理周勇表示,打破目前全院线单一发行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通过分线,让更多元化的节目能触达各圈层观众,让观众重新走回影院,形成一个有活力的市场,百花齐放,市场繁荣,达到这么一个目的。我们强调,希望各方,上中小游统一一个见解,不要盲目追求大档期和多拍片,一些中小成本的影片通过精准化的营销方式来提高上座的情况,来达到票房的最大化。”

对此,导演竹内亮深有感触。带着《再会长江》做日本路演时,他就发现日本不少电影院都有自己的特点,反映的内容也有特定风格,不少观众出于信任电影院的选片品味而“闭眼”买票。“我去日本路演,发现每一家影院都不一样,装修风格、上映的电影都不一样。他们有专门放纪录片电影的影院,或者专门放亚洲相关影片的影院。影院是有粉丝的,不需要我们太多的宣传。好多观众来看的时候不知道《再会长江》是什么片子,只是因为喜欢这个电影院。我觉得中国以后影院需要自己的粉丝,不是这个影片的粉丝。”

除了对影片“破圈”发行,让影院更“了解”观众,导演贾樟柯认为,“影展影片”也应该进行进一步的资源整合。“电影节期间,一部影片放映一般就是三四场,是有点资源浪费。我们辛辛苦苦办这么多影展,结果没几部影片能进来,而且我们有很好的人才储备、公司储备、影展窗口式服务等,怎么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补充中国电影市场,我们在未来在电影发行上应该努力的方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