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6月24日消息(记者林馥榆 总台记者杨静)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视界》报道,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于1993年创办中国首个竞赛型非专门类国际电影节。

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6月23落下帷幕。

经过三十多年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影为媒,再一次向全球展现和传播上海的魅力与活力。

今天,让我们来和总台记者聊一聊,听听她眼中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什么样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电影又为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影城(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以下为总台记者讲述:

多年来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报道最大的感受是越来越开放、多元,它和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国际化大都市更加交融在一起。这不仅是每年一度中外电影人的盛会,也是影迷们的节日。

在五月中旬,上海国际电影节发布金爵奖评委会名单和主海报之后,“过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与上海市民文化节、美琪大戏院等联合举办系列讲座,为市民提供更多了解电影历史,拓展电影知识的机会。

搭起世界各地文明互鉴的桥梁

电影是世界各地文明互鉴的一个最好的桥梁。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的电影节征集到了来自涵盖五大洲105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参赛、参展作品超3700部。经过遴选,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50部参赛作品进入金爵奖五大单元的评选,其中世界首映38部,国际首映6部,亚洲首映6部,首映率再创新高。 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位海内外嘉宾齐聚本届电影节,他们在电影节的不同主题的论坛上,在电影市场交易会现场进行广泛交流,来推动整个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现场(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创办“一带一路”电影周。截至目前,联盟从首批29个国家的31家电影机构,发展为48个国家55家机构。六年来,电影周共展映115部由“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员推荐的沿线国家影片。今年的电影周展映收到报名影片100多部,其中18部影片将在电影节进行65场展映。18部展映片中,来自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智利的4部影片,以各自独特的电影美学和叙事风格,将属于拉美土地上的故事带到中国观众眼前。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本届电影节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国际影视节共同策划的“法国电影周”也在“中国影视之夜”上启动。有38部最新法国电影和30余部法国经典电影或法国参与合拍的电影,在各展映单元里与中国影迷集中见面,包括了15部刚从戛纳电影节新鲜出炉的影片,让影迷们“零时差”观看到其他国际电影节展映的影片。

一直以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多元性不仅体现在展映的影片不仅来自多个国家,也覆盖了不同类型的影片。提到影片类型,我想重点说说今年的开幕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是一部舞剧电影。我们都知道,《永不消逝的电波》是1958年由孙道临主演的同名电影,也是影响了几代人。它传达的是一种精神和正能量,是我们对革命先烈的致敬和缅怀。2018年,上海歌舞团创排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突破性的编导创意和优秀的表现力,演出至今依然受到观众的追捧。如今,又采用了部分电影叙事手法将其变成了舞剧电影,让我们看到了电影创新发展的可能性,也是IP开发非常成功的范例之一。

IP意识强化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的电影节,不少业内人士都提到了强化IP的作用,《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红色文化IP的突破。IP具有跨界、整合和合作的能力,可以破除电影产业,或者整个文创产业的壁垒。现在观众的选择很多,影片内容也很丰富,同时,创作者一代接一代,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在这样一个形势下面,对IP系统性的开发,从理念到操作、到价值评估,逐步完善一套好的规划,才能引领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动画电影《小妖怪的夏天:从前有座浪浪山》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去年初,动画短片《中国奇谭》成为现象级爆款。在今年电影节开幕前,“奇谭宇宙”首部动画电影《小妖怪的夏天:从前有座浪浪山》正式官宣,将在2025年暑期登陆大银幕。影片自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宣布启动以来备受瞩目。另一部讨论度很高的就是《三体》电影了。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的长篇小说《三体》三部曲,以恢弘的笔触描绘了地球文明以外的“三体文明”,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近年来,《三体》三部曲多语种版本在全球出版发行。

《三体》小说本身就拥有数量庞大的书迷,再加上周边产品的开发也受到热捧。目前,《三体》正在打磨剧本,将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筛选导演和编剧之外的其他主创。影视作品IP的传播效果放大器先行后,为商业衍生开发打开了广阔的潜在市场。在市场高度关注下,IP全球化开发不仅成为文化产业的一种新趋势,也是无限创造力和商业潜力的源泉。

拥抱新质生产力 洞见行业未来

今年电影节被提到最多的关键词是AI。今年年初,文生视频工具Sora震撼登场,有电影制作人用Sora制作了不同主题短片,其品质令人惊叹,电影行业再次被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潜力所震撼。如今,“AI动画”“AI短剧”已经亮相市场,有望在解放影视行业生产力的同时,也给创作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创意种子。

在今年的科幻电影周金爵论坛上,多位电影人围绕“AI+电影:科幻新视野与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展开了精彩纷呈的讨论。导演黄建新认为电影可能是最早受益于AI技术的领域之一。电影人要以拥抱和开放的态度,去迎接人类的未来、去迎接电影行业的未来。

也有不少专家觉得,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重塑电影行业,尤其是为电影方面提供新的创作角度。

现在,“5分钟生成AI动画电影”“AI制作动画一学就会”等教程在网上随处可见。对此,金爵奖动画片单元评委会主席、法国动画导演本杰明·雷内认为应该把AI当作工具,而不能由机器人完全取代人类的工作。而他也并不想看到一部完全由AI制作而成的电影,因为他觉得里面没有灵魂,没有真实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电影节期间启动的“未来影院”引入了26部来自国内外的沉浸式体验佳作,包括5部全球首映、5部亚洲首映、6部中国首映。这些影片利用AR、VR、XR技术拍摄的影像佳作。与传统的观影体验不同,影片将借助赛车模拟器、VR眼镜、AR眼镜等前沿设备,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电影市场的“晴雨表”“风向标”

多年来,上海连续领跑全国城市电影票房,去年以27.97亿元再次登顶。票房保持高位,也给足了电影产业发展的底气,电影市场的交易就是表现形式之一。

每年电影节的电影市场板块覆盖影视产业全链条,除了带来前沿的影视作品和技术交流,同期还开展一系列视角丰富、内核专业、观点前沿的市场活动,多家国内外知名影视出品、制作公司、影视拍摄基地,还有影视类专业院校、技术、后期公司、IP公司,甚至还有投融资机构在这里汇集,为行业打通“全链路”赋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迷观看排片表(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每年的暑期档是电影市场的黄金档期,各大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都会在这一时期推出众多重量级影片,以吸引广大观众的目光。2023年我国暑期档总票房超过206亿,总观影人次超过5亿,创下中国影史新纪录,也极大振奋了行业信心。

今年电影节期间举行的特别活动“暑期档院线影片交易会”就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制片人、发行商、院线代表、导演、编剧以及媒体代表,提供了一个高端、专业的交流平台。通过推介最新的暑期档影片,展示电影产业的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助力全球电影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电影之城 魅力无限

数据显示,在本届电影节的观众中,约七成是上海本地影迷,近三成的影迷来自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等地。我觉得,吸引他们来到上海,除了对电影的挚爱,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也是其中之一。

上海是不少影视作品的拍摄地。不久之前在戛纳电影节首映的电影《酱园弄》今年初在上海开拍。电影开拍前,“酱园弄”连带周边的胜利电影院成了上海的热门文旅打卡地。不少市民在这里沉浸式地享受电影文化空间,还有住在附近的老居民自豪地和路人讲起虹口“电影金三角”的历史。

除了有影视特色的文旅打卡地,从特色影院集中排片,到配套服务完善细节,再到影片导赏和电影主题城市漫步推介,也让影迷们直呼过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迷打卡盖章(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今年的电影节的影片在上海的47家影院以及长三角地区5个城市的6家影院进行展映,展映影院全部换上了新字幕机。为方便对某个主题或某位大师情有独钟的影迷“安营扎寨”,今年电影节首次在部分影院完整放映一个单元。被影迷亲昵地称为“观影宝典”的市民观影手册重新回归,在47家影院与影迷见面。

观影之余,场次之间的间歇如何打发,转场时午餐、晚餐如何解决,行李如何存放……往年,总有自制的影迷版上海影院攻略在社交媒体流传。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推出“官方攻略”。互联网平台的加入,让上海国际电影节有了N种“打开方式”。“携影同行”城市漫步路线、“电影院跑图”,还有各种社交平台的打卡活动。

为方便五湖四海的“拉杆箱影迷”,也就是携带行李短期到访电影节的观众,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大光明、美琪等30多家展映影院首次推出行李寄存服务。为了方便“骨灰级”影迷赶场,部分影院还首次推出电影节快餐。进一步解决影迷的新需求。

还有,今年电影节的一大亮点是首次推出的“电影节专线”,该专线为公交车赋予了全新面貌和路线,巧妙串联起上海影城、国泰影院、衡山电影院、大光明影院、兰心大戏院、美琪大剧院等多家知名影院,为影迷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