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涵香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插图来源 | Kim Hye Rim

当值编辑 | 玄鹤

陪伴郁友康复,一直是郁金香的心愿。郁金香陪伴者自2020年七夕节上线以来,备受郁友好评。100余名郁金香陪伴者,用他们满满的爱意和专业知识,陪伴数千名郁友走过了春夏秋冬。

现开设郁金香陪伴者专栏,郁金香的陪伴者们,将用文字书写他们的陪伴故事,有温情、有感动、有哲思,让我们在这里,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遇....

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求助到我的时候,是因为自己有焦虑的现象,曾经吃过药。

她告诉我,自己在另外一个平台学习心理咨询师的课程,所以,不是一个心理学小白,懂得了很多理论和技巧,可是,状态却总是反反复复:好一阵子,坏一阵子。

她的模式是:上完课,我就好了,可是,过一段时间,又掉进去了,如此反复多次。

我用小物件帮她做了一下探索,发现原来真相是——她离不开自己的症状!

原来,她这样的状态是有好处的,而且,好处还很多,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症状获益”。

状态反反复复?原来是症状获益

“症状获益”是咨询心理学的一种说法。意思是指一个人,通过表现出某种症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身心上的好处。也就是说一个人潜意识里,希冀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的关注,以非正常的形式表现出来。

“症状获益”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比如:孩子婴儿期的哭闹,宝宝一哭,大人就去抱;久而久之,宝宝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以哭闹换来自己十个月的熟悉环境——母体。所以,婴儿的哭闹,不一定是饿了,疾病等,而是获得母亲温暖的怀抱。

看看,再小的孩子也懂得“计谋”。趋利避害和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都是潜意识的自动保护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个妈妈症状获益的好处有哪些呢?

第一,我睡不着,心情不好,就可以让爸爸妈妈来陪我;

第二:我状态不好,就有理由让婆婆帮我带孩子;

第三:我生病了,可以让老公重视我;

第四:我心情不好,爸爸妈妈就不会天天在我面前哭诉自己有多苦有多难,让我压力好大;

第五:我可以做我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要来控制我;

第六:单位上,我状态不好,同事们就会迁让我;

第七:生活中,所有事情都可以我说了算,我想怎样就怎样。

难怪,一个焦虑的症状,就可以让自己有这么多的好处,她怎么可能彻底好起来?

从她的症状获益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妈妈?一个可怜的孩子在求爱、求关注,甚至还有些叛逆。

然而,她已经36岁了啊!

我曾经说过:所谓的抑郁、焦虑,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叛逆?以前,我没能有机会做自己,又不能伤害爸爸妈妈,如今,我便只能用躺平、症状的方式达到“我说了算”的目的。

这不是叛逆,是什么?这更是一种软控制,软刀子。

从她的身上,我也看到了当下很多抑郁孩子的影子。

我病了,爸爸妈妈就能更爱我、关注我;我病了,我就可以不去学校,不用学习;我病了,爸爸妈妈就不吵架,不闹离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拯救妈妈,她牺牲了自己

看到她的真实情况后,我引导她:“你在维持一个小孩子的形象来拿到这些好处,让自己一直长不大,让自己处于一个弱者的位置,这是你想要的吗?”

头脑层面,她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在潜意识层面,她却一直无意识地在重复自己这样的行为,究其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一份童年未完成的“叛逆”的表达,更是因一份创伤存在导致的阻塞。

没想到,第二次辅导她的时候,她又告诉我一个新发现:“我最大的症状获益,是在拯救我妈妈。”

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她为什么会这么说?

原来,在原生家庭里,她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她的妈妈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女人,从小到大,每一件事情似乎都是她精心安排的。她就像一个赶毛驴拉车的人,在孩子们的身后,不断地挥舞着鞭子,抽打着孩子们,一直在催促,一直在抱怨。

“读小学,读高中,考大学,读本科,研究生,结婚生孩子,生完大孩子,还要生小孩子…………催完了我,催弟弟,催妹妹:看看你姐姐,研究生毕业,一线城市上班?”

“我的压力好大啊!我把自己搞丢了!我不知道自己喜欢啥?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每做一件事情,我就会想到我这么做,妈妈会不会喜欢?”

“我不想让我妈妈开心!我背负了妈妈的生命状态,我不敢开心幸福,我更不想让我妈催我的弟弟妹妹。”

“我想让我的弟弟妹妹看见,我这样的人生是不幸福的。我不想让他们重蹈我的覆辙。”

“我用这样的方式告诉我妈:你把我整成这样,你是错误的,这不是真正的成功!”

她歇斯底里地哭着,喊着,发泄着自己压抑了好久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的创伤,阻隔了这对母女

在疗愈的过程中,她又想起了一个更大的创伤事件。

她说,从那件事情以后,她心里的小火苗就不见了,她感觉到人生没有奔头了,从那以后,她逐渐活成了一个机器人,她的人生只是机械地完成做为一个人应该做的那些事情。

这件事情发生在她高考复读那一年,二次高考的前一天。

本来,她骑着自行车要去考场了,妈妈突然从姥姥家回来了,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在发脾气。

“我心疼她,就随便问了一句:妈妈,你怎么了?怎么这么大的脾气?”

“谁知道,妈妈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没死呢!你高兴,是吗?”

“瞬间,我懵了!感觉天都塌下来了!”

“那次考试,我全程是哭着考完的,我很委屈,我心想:我马上就进考场了,你能不能装一装?”

“从那时起,我就看不起她,我觉得都是她毁了我,都是她耽误了我。”

“从那时起,我们之间就有了隔阂。我开始屏蔽她,屏蔽她对我的好,再也看不见她的好。”

我引导她去释放自己的情绪,释放对妈妈的怨和恨:

“妈妈,你怎么说得出口?我只是想安慰一下你,不想你不高兴,你怎么能这样说?妈妈,你知道我有多爱你吗?我做什么事情都害怕你不高兴。很多家长都是在保护孩子的情绪,为什么到了我这里,却是我在保护妈妈的情绪?”

“高考对我有多重要?你知道吗?那是高考啊!你知道我在考场哭得有多难受吗?我再也爬不起来了,我的心气从此没了!”

高考,不仅仅是考上大学,对于她来说,更是一种逃离:逃离家庭、逃离妈妈、逃离妈妈的控制。

小时候,妈妈几乎每天都会骂她,她就像一只受惊的小猫咪,只有在妈妈睡觉的时候,她才会感到平静、自在。

她曾经求助过姑姑们劝一下妈妈,不要这样对她,可是,没有用,她心灰意冷:“身边哪个菩萨可以拯救我?我怎么还长不大?谁能帮我?”

谁也帮不了她。上学后,她意识到,想离开妈妈,唯有高考这条路。

而高考时发生的这件事情,让她彻底崩塌了,让她感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没了!

经过引导,她慢慢平静下来,接受跟妈妈和解,去连接到妈妈给自己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疗愈创伤,爱才能畅通无阻

这就是创伤事件、创伤体验,当一个孩子对爸爸妈妈失望的时候,就可能有两个结果:要么沉默,要么爆发。

沉默的结果,最大的可能就是抑郁。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或者父母感受不到孩子的爱,都是被这些大大小小的创伤给挡住了。

父母有父母的创伤,有父母的不容易;孩子有孩子的创伤,有自己的不容易。

疗愈自己,就是搬掉挡在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障碍,拔掉一直长在我们心里的那根刺,让爱畅通无阻!

第二天,我收到了这个妈妈的反馈:“涵香老师,昨天这个个案做完后,我感觉自己内心有力量了。”

爱流动了,一切都被治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