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反坦克防御成为空降陆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空降部队如何抵御敌方装甲部队的反攻成了重要课题,战后美国陆军向其三个空降师发放了少量T8-90毫米反坦克炮,这些反坦克炮不仅很难装载到现有的C-82运输机中,也很难用降落伞将其降至地面,空降部队现在需要可空投的反坦克车辆,为步兵带来轻型、机动的反坦克火力,在1948年末由陆军野战部队主办的反坦克防御会议上,空降部队代表确定了一种轻型76毫米反坦克炮和一种轻型90毫米自行推进火炮的新要求,设计将符合重型突击滑翔机和C-82飞机的重量限制,能够在空降师的第一阶段突击中进行降落伞投放。于是美国装甲车中最小的M50和M56就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个项目在陆军采购系统中获得了1B级的优先级,仅次于陆军正在开发的用于原子炮,卡迪拉克公司先设计了一辆全重必须严格控制在6吨以内的全新轻型装甲车底盘,选用比钢轻6%的滚轧双硬度铝合金焊接结构,车首装甲可防12.7mm机枪弹,车体侧后装甲则可防7.62mm机枪弹和破片,底盘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装上一台大陆公司的AO1-403—54冲程直列6缸水冷非增压200马力汽油发动机,后半部分是战斗舱,车长4米,车宽2,57米,车高2米,行动部分是4个采用扭杆悬挂的大直径挂胶铝合金负重轮,全部安装有射击时锁定悬挂的液压杠杆式减振器,履带是重量较轻的猛钢,能够以每小时15英里的速度平稳行驶15英里。这些车辆通过了陆军野战部队的测试后,就要解决火炮的问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坦克炮最大的价值显然在于那门炮——这既是其存在的理由,也是保命的本钱。当时能一炮毙命只有M26“潘兴”坦克上的那门威力强大的M3系列90mm坦克炮,但M26坦克重达41.9吨,把它非常重的坦克炮装在一辆上可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卡迪拉克公司的工程师们先去掉了M3坦克炮的一切冗余部件,只保留了炮管以及基本炮架组件,左减右减后比M3坦克炮轻了一吨,但依然可以发射M3坦克炮的大部分弹药。但还有巨大的后座力没有解,要降低火炮的后坐力,只能采用反后座装置和炮口制退器,将火炮的后座行程由原先的385毫米加大到850毫米,再加上液压反后座装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炮口制退器不好选择,炮口制退器效率越高,炮口冲击波就越大,噪音就越大,对人员和仪器设备危害就越大,炮口上加了这么个大铁家伙还影响射击精度,最后设计了拥有一个1.3位径的小型膛室及分散的圆形和长条形的侧孔的制退器,成功的将制退效率控制在65%,保证坦克炮能够用于4吨底盘上。

但此种炮口制退器侧后方冲击波噪音达⒛0分贝,炮手听力受不了,还会损伤人的肺,不得已将火炮身管截短到50.4倍,还安装了一块钢板防盾,卡迪拉克的设计虽然非常简陋,但还是实现了区区4,41吨的装甲车拥有主战坦克的火力的小车架大炮目标,尽管敞开式的设计使得乘员全部裸露在外,战斗条件极为恶劣,但能够为故孤军奋战的伞兵们提供支撑战斗的信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首辆样车试验完毕,马上命名为M56,M56的绰号“蝎子”被提议给军械局局长,不久就得到了官方的批准。到1958年共生产160辆车辆,配发第11空降师、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降师各一个营,每个营53辆车,伞兵们总算拥有了一件高效能反坦克武器。距离“迫切”需求已经过去了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M56发展的同时,陆军也对这个全新轻型装甲车底盘相当有兴趣,但M56的开放式战斗室不满意,毕竟在那个开始强调核武器的年代,敞开式设计本身有过时,陆军对此要求很简单把战斗室封闭,不要求空投,能空运就行,这意味着M56那门大炮无法用了,但一样要求可以对抗最重的坦克,设计师看上了50年代初开发的M27-105毫米无后座力炮,为了防止弹药供应混乱,M27-105毫米无后座力炮被扩大口径为M40 106mm无后座力炮,但这辆小车战斗室封闭后存在怎么重新装填火炮的技术问题,项目的工作人员向军械司令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正在研究的课题的问题。一位科学家提到“听说有人在一辆装甲车上安装了几支无后座力炮”,这个建议被采纳了,轻型装甲车底盘被装上6门M40 106mm无后座力炮,用.50口径步枪的帮助瞄准,成对发射,其中两支可以在三脚架上拆卸下来供地面部队使用,可以穿透任何已知的坦克装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辆“坦克杀手”还没下线,陆军军械部门就种武器内部弹药不足、舱室狭小、能力也有限,抵挡钢甲洪流不太可行,因此美国陆军放弃了量产装备。但海军陆战队的领导层认为,直升机的性能和数量都不足以实现全直升机的“垂直攻击”,水面登陆艇和陆地车辆是机动的主要手段,登陆时中型坦克机动性有限,这辆小装甲车的装甲可以对付小武器和近距离命中的炮弹碎片,在对拥有坦克的敌人的进攻中,友军的坦克将作为后备,而反坦克部队则在掩体和伏击阵地打击敌人,基于这种设想,海军陆战队师买下了所有 106mm无后座力炮,的装轻型装甲车,命名为M50,1957年12月20日以后,海军陆战队就有了3个有15辆M50战车的反坦克连,这3个反坦克连组建成师级反坦克营,1958年海军陆战队就有了三个现役反坦克营在各步兵团为一线连队提供直接支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5年3月8日第9海军陆战队远征旅在岘港登陆,反坦克营也在1967年夏天去了越南,由于没有敌人的装甲车可打,M50临时扮演了步兵战斗车或突击步枪的角色,十分适应潮湿泥泞的亚热带丛林道路状况,与步兵一起穿越稻田的能力为它赢得了一些赞誉,但M50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固定的阵地上作战。有时还能取得惊人的成果。M581型炮弹包含9600枚子弹,这样的子弹可以扫射一小片战场上的生命,标准反坦克弹药也可以摧毁敌人的地堡和其他野战防御工事。给陷入困境的步兵提供了关键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对M50的批评也在增加,这种轻型装甲车辆的最大缺陷在于乘员无法得到很好的防护,在地雷的威胁面前不堪一击,所以在越南战场上被认为作战价值有限,只能执行辅助任务,另外,106毫米无后座力炮作为坦克杀手的效能与当时进入服役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相比显得逊色。1975年海军陆战队已经为步兵订购了新一代反坦克导弹,M50已经过时,被扔进了仓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M56也随着第173空降旅来到弹雨纷飞的热带雨林最初该部在越南的任务,仅仅是保卫岘港附近的机场和港口安全,驱逐和清剿日趋活跃的南越游击队,根本没有机会去实现一门反坦克炮的基本价值,而只是在不断的小规模低烈度清剿任务中,发射榴弹执行火力支援任务,实际上是一门小型自行火炮,M56被认为过于脆弱不适合执行高强度地面作战,所以重要性进一步下降了,只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辅助性装备存在着,参加的大部分战斗仍然是驱逐机场周边丛林中的南越游击队袭扰。作战经历实在是乏善可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唯一次出彩的行动是卡松空降战役美军空投了三辆M56,有两辆可用,守军机动火力支援都来自这两辆简陋寒酸的自行反坦克炮,并多次及时阻止了敌军突破防线的企图。作为战场上唯一的机动装甲部队对173旅空降兵们心理上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不过再也没有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空降战车被使用过。这种独特的装备被拆分后分配到连一级,或被用作进攻重炮,或被用作掩体,当浑身上下全部由大量高科技部件堆砌而成,甚至能发射炮射导弹的M551“谢里登”空降坦克出现于越南战场时,M56彻底沦为了过时货色,随即退出现役,和M50一样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被遗忘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