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3011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南方医科大学教师因救人迟到,竟被处分停诊

02、优先选择临床一线,还是完成教学任务?

03、医生要具备跨学科意识,才能提高临床价值

01、南方医科大学教师因救人迟到,竟被处分停诊

最近,大量网友为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教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儿科门诊主治医师俞莉打抱不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件的起因是在5月10日上午,按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教学计划,俞莉要对2019临床医学班级讲授“儿科学”课程。有媒体报道,这是一个留学生项目班。

但是,她在医院发现其科室的患儿病情危重,疑似脑出血,死亡风险高,决定留下来紧急处理。最后导致她未能及时赶到教室,上课迟到了29分钟。她赶到教室后,做好了后续课程教学安排,完成了授课任务。

6月份,南方医科大学发布了一份通报,说老师上课迟到了15~30分钟的话,本应认定为严重教学事故的。但考虑到俞莉当时是因为抢救患者,所以从轻处理,认定此事件为“教学差错”,扣发俞莉奖金2000元,全院通报批评,取消俞莉本年度考评评优评先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方医科大学的领导们万万没想到,这份通报惹怒了网友,掀起了巨大的舆论风波。

绝大部分网友认为,南方医科大学的处理方式实在不近人情,甚至可以说是违反了医德规范:

人命关天,落下的课程可以补回来,但人死了不能复生!在患者生死攸关之时,俞医生选择了救人,彰显出生命至上的医德品质,怎么还要接受处罚?

网上也有极小一部分声音支持南方医科大学的做法。比如“同济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余医生”说,他认为这就是教学事故,医院里有强大的临床治疗团队,就算患者病情危急,也可以让其他人抢救,“不需她参与”,“临床工作围绕组长展开,不以主治为核心”。

不过,对于这种说法,也有专业人士表示反对。比如网上的医学大v“烧伤超人阿宝”,他是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

阿宝说,根据他的临床一线经验,三甲医院儿科的医生人手非常紧缺,事发时又是早上7点,科室还没到交班时间。很有可能,在俞医生发现患儿病情危急时,只有她和年轻的值班医师在场,那她不下场救人,还能有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外面吵翻天了,舆情汹涌,可事件的中心却显得很“平静”。

南方医科大学被网友逼得不得不再次发布声明,称学校正向相关单位了解核实情况,后续将跟进处理。但这个通报已经过去近10天了,学校还是一声不吭,甚至南方医科大学的宣传人员一直躲着媒体记者,拒绝接受采访。

不过,有网传消息说南方医科大学的校长与全网叫板,坚定地说“教学质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底线,绝不容许任何因素撼动”。不过这个消息未经证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当事人俞莉医生,目前已被停诊,无论是南方医科大学还是其附属医院,还是俞医生本人,目前都没有说明任何原因。

02、优先选择临床一线,还是完成教学任务?

这个风波其实折射了一个问题:

如果一名大夫既是临床医生,又是医学院里的老师,当出现二者只能选一个的情况时,ta应该选择以临床一线,还是选择完成教学任务?

很明显,绝大部分网友认为要选临床一线,医者首先要救死扶伤,然后才是传授医学知识,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这也是身体力行地向学生展示什么是医德。

但在这件事里面,南方医科大学给人的感觉是,校方更看重老师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某些特殊学生的教学任务。

据报道,涉事班级是一个留学生班级。通常来说,高校本来就很重视留学生的评价和意见,有的学校甚至有“讨好”留学生的心理。因为这背后涉及到学校的影响力、国际排名和科研经费等实际利益。

据网上信息,俞莉老师迟到后,这个留学生班级的一名学生非常不满,举报了她。学校高度重视,最后就整出了这么一个处理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网友们有网友们的立场,高校也有高校的难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那俞莉医生她本人是怎么看,对于临床大夫和高校老师这两个角色,她心里怎么衡量?

从俞莉医生当时的实际行动来看,她选择了前者。当然,她当时很可能没有想到后面会被学校处罚。但也有可能,即使她料想到会被学校批评、扣奖金,她仍会选择一心一意抢救患儿,真正诠释了到底什么是生命至上。

只不过,不是每个大夫都会这么选。

我也在体制内当过大夫,而且还当过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我曾担任武警广东总医院心理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我非常清楚地知道,如果体制内的大夫想晋升、评职称、提高收入,现有机制决定了大夫不能只埋头钻研临床和治病救人,做课题、发论文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后者对升职加薪更重要。

如果一个医生还同时是高校的老师,那高校也会有一套考核制度,备课、上课、监考等等,如果出了差错就面临罚款、处分。

如果一个大夫更在意的是晋升、评职称、待遇,希望脱离充当“基本劳动力”的岗位,那ta可能就会更看重完成教学或评级上的任务。

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医疗系统或者高校制度中,每个大夫心中都会有所取舍,也要作出取舍。

03、医生要具备跨学科意识,才能提高临床价值

从事件发生以来,俞莉医生从未公开接受采访,也未发声,现在还被停诊了。

我们作为吃瓜群众,不知道更多内情,但从现有的信息来看,俞莉医生无论是面对南方医科大学,还是其附属医院,她都是弱势的一方——说被罚就被罚,说被停诊就被停诊。

其实,从更深一层来看,俞莉医生虽然学历很高,但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临床医生,她的可替代性都太强了。面对这样的事件,她的话语权非常弱,甚至有可能都不如一个留学生。

类似的事情其实在很多大夫身上都发生过,大夫每天超负荷工作,在临床上劳心劳力,但如果发生了医患纠纷,很多医院有可能为了息事宁人而处罚大夫,让大夫“背锅”。

如果大夫想改变这个现状的话,我们没法以一己之力改变医院的规章制度或者制度中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打开思路,成为一名多学科诊疗(MDT)大夫,增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比如俞莉医生,她是一名儿科医生,但可以考虑跨学科钻研一些与儿科有关联的、病患家庭需求迫切的临床难题。

比如精神医学中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俗称的“多动症”。现在越来越多学龄儿童被诊断为多动症,但临床中缺乏高效的治疗手段,很多家长非常焦虑。如果俞莉医生从儿科学切入,跨学科学习,会有非常独特的优势。

就像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国内自闭症权威专家邹小兵教授,他本来也是一位儿科医生,但他后来跨到本来属于精神心理的自闭症领域,并发挥了儿科学的经验和特长,建立了“发育行为儿科学”,带领团队令更多自闭症患儿更早被发现。

而且,大部分多动症患儿都有显著的学习障碍,这也是患者家长们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俞莉医生不但跨界到多动症领域,还能掌握学习障碍、高效学习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让多动症的患儿不但走向康复,还爱上学习,那她所能实现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都会比现在更大更多。只需5年到10年时间,她就能成为一名国内外顶级的多学科诊疗(MDT)大夫。

那时候,她可以选择继续留在体制内,但向她抛出橄榄枝的医院肯定更多了,很多医院迫切需要这样的人才。

如果她想当传授知识的老师,也会有不少高校、医院邀请她去开设讲座,讲述跨学科的高效知识和经历,甚至开创一门新学科。她可以主动选择接不接受邀请,具体讲什么,而不是被动式地接受教学任务。

这样的大夫是一个跨学科的开拓者,不但有巨大的临床价值、社会价值,还能带动更多医生、医学生有意识地走上跨学科道路,成为能更高效解决问题的医疗人才,而不是医疗系统中的“流水线工人”。

俞莉医生甚至可以打造个人IP,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增大影响力,甚至多点执业,让更多认可她的人能够获得她的诊治,对更多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然,我以上的想法只是抛砖引玉。对于一名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跨学科的道路和可能性有很多种。而且,如果选择了跨学科道路,肯定也会面临一些困难,需要个人勇敢地面对!需要家人的支持!

希望有更多的临床医生能够打开思路,抓紧机遇,勇敢地走出一条跨学科的、开拓式的道路,这是AI时代的大势所趋,也是患者家属们的迫切所需,医生个人也能获得更大的尊严、更多的尊重,实现更大的个人成就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