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德州市作为山东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被赋予京津冀产业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劳动力输送基地以及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一区四基地”的功能定位。6月24日,在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启动仪式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德州把深度服务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一次历史性机遇,借势借力谋发展、协同协作抓落实,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打开了工业立市向先进制造业强市跃升的新通道。坚持高位对接、高层推动,聚力对接引进央企强企,累计承接京津冀投资项目831个,到位资金846亿元,中国建材、中国有研等央企强企相继落户德州,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在我市设立的中机寰宇(山东)车辆认证检测机构,是全省唯一专业开展新能源车辆检验检测业务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这一系列项目的落地,有力推动了德州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产业集聚度、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加强科技合作,打开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向国家创新型城市跃升的新通道。德州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借力京津高端科创、智力资源,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近三年,全市240家企业与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京津高校院所共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66个。布局建设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16家,备案省中试示范基地1家。2022年以来,全市累计引进转化京津冀科技成果98项。在北京市海淀区设立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吸引清华、北大、中科院等37个科创人才项目签约入驻,集聚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200余人,19个项目在德州转化落地。

加快市场融入,打开了农业大市向食品名市跃升的新通道。德州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在全国率先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常年粮食产量占全国1%、全省1/6,每年向京津冀供应蔬菜占到全市产量的1/4。以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作为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的重要平台,同福、航天食品等一批知名农业龙头企业入驻,投资2亿元的德州数字农谷项目建成投用,打造中国北方“食谷”和全国知名预制菜产业基地。“德州味”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德州味”授权企业达到103家,涉及产品200余种。

发展职业教育,打开了劳动力输送基地向区域性人才中心跃升的新通道。德州立足产教融合,全力打造职业教育集聚区,打响“大德工匠”品牌,建设面向京津冀的职业教育高地。在全省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实训中心60余处,在全省首创设立6个公共基础课学科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与德州高级师范学校实现合作办学。与京津冀职业技能发展联盟等25家公司共建实训基地、与18家公司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目前,全市47所职业院校每年可培养技能型人才近5万人。通过“输”“引”并重,柔性引进一批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全力打造区域性人才中心。

打赢“三大攻坚战”,打开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通道。德州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2023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82,较2020年改善8.7%;优良天数比例60.8 %,较2020年提升1.5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2020年减少10天。6个主要河流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由25%提升至66.7%;2023年水环境质量5.28,较2020年改善23.81%。将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作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力纽带,积极实施黄河、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牵手工程,构建“一廊六片”运河文化景观带,打造“两大国家文化公园”集中展示地,推进建设京津冀鲁重要旅游目的地。

来源: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