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的天可汗,李渊在登基之初振臂一呼,挥师北征,扫平了隋朝残余势力,一统中原。他气吞山河,开疆拓土,为唐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谁又能想到,在那场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之变"之后,昔日英武神勇的李渊,竟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呢?在那个寂寞的深宫里,他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李世民软禁,日渐颓废。原本锦衣玉食的他,如今连一张像样的椅子都没有,只能坐在地上。李世民不仅剥夺了他的权力,更抢走了他的尊严。面对儿子的背叛和亲信的见风使舵,李渊该有多痛心呢?难道他注定要在这种悲惨的环境中,渐渐消磨生命的最后时光吗?当年,李世民究竟是以怎样的理由,对待自己的父亲如此残忍?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惊天内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太宗的权力之路:无情无绝

李世民从小就生于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他从小就跟随父亲李渊征战沙场,体会到了权力争夺的残酷。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只有真正强大的实力和野心,才能在这场征服和杀戮的狂欢中存活下来。因此,李世民从小就凶悍好斗,立下过许多赫赫战功。他勇猛善战,处事果断狠辣,深得士兵拥戴。

每当李渊遇到挺进维艰,难啃的硬骨头时,都会派李世民领兵前去破釜沉舟,扫荡残余。李世民屡建奇功,几乎所向披靡,因此渐渐在军中积累了巨大的威望和人脉。李渊虽是其生身父亲,但对于太子之位的继承人选,一度犹疑不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世民深知,自己虽然是李渊的次子,但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理应当上太子继承大统。然而,按照传统,李渊应该册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如此一来,李世民就注定要屈居人下,被那个懦弱书生压一头。这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李世民决计不能坐视这种事情发生。

于是,李世民开始暗中拉拢人心,布局谋权。他大开收买之门,大量任用天下英豪,成百上千的有为之士都投奔帐下。其军中声势日渐壮大,不啻成为一支独立王国的军队了。这引起了李建成的忌惮,两兄弟明争暗斗,朝堂上和和气气,朝堂下暗流涌动。

就在这时,杨文干的叛乱爆发,给了李世民一个施展抱负的绝佳时机。他立下军功,最终迫使李渊暂时黜免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可谁料,李建成并未就此罢休,四处散布谣言,还派人暗中勾结军队将领,意图除掉李世民。

看到儿子们如此反目,李渊暗暗焦虑。在朝野上下的劝说下,他又将太子之位复归李建成。这无疑是对李世民的重大打击,他彻底看清父亲的虚伪嘴脸,决心不再留手。于是,在权力争夺的道路上,李世民走得越来越远,最终走上了那条疯狂而黑暗的不归路。

二、李渊的暮年颓废:穷困潦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皇权被夺,地位一落千丈。李世民将他软禁在太极宫中,剥夺了他参与朝政的权力。对于曾经一手缔造大唐基业的李渊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屈辱。

从锦衣玉食的帝王宫阙,李渊转眼间被迫居住在简陋不堪的太极宫中。这里环境狭窄,殿宇陈旧,李渊连一张像样的椅子都没有,只能坐在地上。他曾拥有过统御天下的权力和荣耀,如今却只剩下这般寒酸。

太极宫的宫人佣役见李世民已成为新的掌权者,纷纷投靠新主,对李渊爱答不理。李渊从帐下最忠心的心腹,转眼也变成了无人理睬的可怜虫。他那不可一世的威风,在玄武门那一夜全都化为乌有。

独自在太极宫里,李渊日渐颓废沉沦。他精神恍惚,魂不附体,整日游神郁郁寡欢。曾几何时,他凭着雄赳赳气昂昂的智勇,打下了一片疆土;而眼下,他连儿子的怜悯都得不到,只能饱受羞辱和孤独的折磨。

有一段时间,李渊试图斗争,不肯向李世民低头。他四处散布李世民造反的谣言,暗搓搓地想挽回自己的权力。然而到头来,他的这点小动作不啻蚍蜉撼树,根本无力撼动李世民的江山。反倒是激怒了李世民,加重了他的囚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在无计可施的绝境下,李渊开始放任自暴自弃。他整日无所事事,只是对着太极宫中的一池秋水发呆。有时还会对着池塘自言自语,似乎在向曾经的自己倾诉着什么。

李渊的一切花费,都得由李世民支付。为了讨好新主,宫人们对李渊唯命是从,予取予求。渐渐地,李渊褪去了昔日的武力凛然,变得越来越溺爱声色娱乐。他将那些嫔妃美女视为填补心理空虚的消遣品,整日与她们纵酒高歌,荒淫无度。

当年,李渊立下赫赫战功时,可从来没有如此放肆过。但如今的他已经失去了所有权力,也就再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他将后宫之乐当成是最后的寄托,每天沉醉在那些绮丽的梦幻之中,逃避着残酷的现实。

三、两人因缘际会:宫女之争

在太极宫被软禁多年后,李渊渐渐老去,对声色娱乐日益痴迷。随着年岁渐长,他对那些宫女嫔妃的垂青越发难以自拔。终于有一天,李渊彻底放纵自我,在后宫中留下了大量姬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世民获知这一情况后大为恼火。他认为父亲留太多宫女,阴气太重,这会给国家带来不祥。作为当朝明主,他觉得非常有必要为李渊"祛祛旄"。

于是,李世民亲自到太极宫视察,一见杂沓不堪的模样,更是勃然大怒。李渊那里简直就是声色犬马的温床,到处都是美女佳人的身影徜徉。李世民责备李渊淫佚放荡,连根基都守不住,怎能主宰大局?

李渊对儿子的斥责浑然不在意,反而大加理直气壮。他认为自己作为前朝退位皇帝,享用这点后宫也是理所应当。况且他现在已经身无所系,这点小小的私欲又能伤及什么?

双方战火一触即发,最后李世民胁迫李渊将那些宫女全部遣散,不许叫他们在宫中徘徊。李渊看到自己的宠爱被强行驱逐,几近怒发狂,恨不得亲自回天无力收拾这个不孝子。

这场宫女风波,实则是父子两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前虽然矛盾已积累很久,但都还能勉强维持表面上的和睦。而宫女之争彻底将两人的关系撕破了最后的伪装,公开决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后不久,李渊便遣人暗访李世民的阴私,意图寻找其反面材料将其绳之于法。而李世民也加紧了对父亲的控制,生怕他图谋何事。这种相互猜忌愈演愈烈,最终彻底引燃了玄武门政变的导火线。

政变一开始,李世民大兵压境,直扑宫门。李渊得知后大骇,深知这回是自己翻不了身了。他只得逃进御书阁躲避,可终究还是被拿捕下狱。

在狱中,李渊问及造反的理由,李世民斩钉截铁地说这是为了"御驾亲征",镇压他颠覆朝纲的阴谋。尽管如此,李渊还是被当作政治犯羁押了10余年,遭受了相当严厉的审讯和惩罚。对他来说,这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屈辱。

一切从宫女之争开始,导致父子两人彻底反目,最后酿成家族权力的大更迭。李世民不惜出手铲除异己,夺取了统治大权,而李渊则万分狼狈,不得不认栽。这无疑是一段极其戏剧化的父子惨案。

四、世子权倾朝野:囚父于狭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彻底夺取了朝政大权,将李渊囚禁于宫中一间狭小的牢房。这个囚室仅有几丈见方,黑暗潮湿,连一扇窗户都没有。李渊的一切生活起居,全都要受到严密的看守和审查。

李世民对待李渊如此严厉,是深恐他日后卷土重来,重新夺权图谋复辟。因此,他特地挑选了忠心耿耿的侍卫亲自看管,连李渊的一举一动都被盯防得如临大敌。

囚室内禁止摆放任何利器,以防李渊自残自戕。每日的饮食也是寡淡的馍馍黑水,连酒菜都很少沾。偌大的唐王朝开国之主,竟然如此卑微潦倒,实在是前所未有的屈辱。

在最初的几年里,李渊一直梗着脖子不肯服软。李世民就是这样明目张胆地囚禁他,剥夺他的所有权力,他岂能乖乖就范?有时他还会故意顶撞,大声咆哮,企图借此引起动乱。

然而,每当他造反的时候,狱卒们便会不分青红皂白地痛下殴打,将他捆绑成一团再扔入囚室,惨不忍睹。有一次,打击得太过狠厉,甚至令李渊数月不能行走,只能瘫痪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父亲步步堕落的模样,李世民虽然有几分愧疚,但为了巩固新朝统治,他别无他法,只得苛刻咄咄逼人。就这样,囚室之内,父子两人相看两相厌,你来我往,斗智斗勇。

渐渐地,李渊体无完肤,遍体鳞伤,彻底意识到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于是他的态度开始软化,不再公然顶撞,试图以温顺的模样博取李世民的同情。

这一计终究还是得逞了。在关押多年后,李世民看到父亲已经完全没有威胁,才将他从牢狱中释放,但仍然被软禁在宫中。不过,这已经比囚室强太多了,至少李渊重新获得了一些自由活动的空间。

从此,他再也没有造反的举动,反而开始好吃好喝,尽情纵欲享受。对李世民的统治,他也不再横加非难,但也绝不表现出哪怕一丝认同。后来,李渊就是在这种暮气沉沉的环境中,度过了余生的最后几年。

五、黯然凋零:最后的颓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被囚禁多年,经历玄武门政变的打击后,李渊的心智和身体都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他那昔日的英武雄姿,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具行将就木的残躯。

此时的李渊,面色枯黄,形容枯槁。他的两鬓斑白,头发凌乱,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子病怏怏的气息。他曾经高大挺拔的身姿,如今也佝偻着腰身,行走都得靠拐杖的辅助。

每天,李渊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太极宫中独自发呆。他对外界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兴趣,整日无所事事,闭目沉思。有时会独自对着池塘自言自语,仿佛在回忆从前的辉煌。

偶尔,宫人们也会听到他在自语中提及儿子李世民的名字。不过那声音听起来总是带着一股子怨气和哀戚。毕竟两人经历了如此惨烈的家庭纷争和权力之争,李渊对儿子肯定是怀着无限的怨恨和不平之心的。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李渊的身体每况愈下,病痛缠身。医生诊断他得了严重的肠疾和水肿,几乎是了无生趣。但是李世民对此并未给予太多照拂,仅仅派遣了一些粗疏的宫人为他护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最后,李渊的生活环境都极为简陋。虽然比从前的牢狱要好上一些,但仍然远远比不上他曾经身为一代帝王时的尊荣。他居住在一座破旧的宫苑,家什简陋,穷困潦倒。

临终之前,李渊也没有得到李世民哪怕一丝的怜悯和亲近。两人的矛盾和隔阂终究没能弥合,李渊就这样在孤独中黯然凋零,结束了自己的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扫平残唐,一手开创大唐基业的天可汗,最终居然沦落到如此境地,真可谓是人生无常,一朝权势到头来也不过如此。李渊的悲惨遭遇,不能不令人扼腕长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