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率军攻打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战争持续了几个月,王世充不敌李世民,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并向河北的窦建德求救,窦建德率领大军南下救援王世充,与唐军在虎牢关一战,窦建德大败,被唐军俘虏。

窦建德一败,身在洛阳的王世充再也无法抵御唐军,于是向李世民投降,经此一战,盘踞在洛阳与河北的两大割据势力被李世民一次性解决,窦建德与王世充都被唐军俘虏到长安,窦建德在长安闹市中被斩首,王世充则被唐高祖李渊赦免,并流放蜀地。

王世充在被关押的时候,唐朝定州刺史独孤修德称得到李渊的命令要王世充接旨,一见到王世充,独孤修德就以为父亲报仇的原因杀死王世充,只因为王世充生前杀死了其父独孤机,这里有一个问题,王世充被杀到底是李渊的命令还是独孤修德的自作主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窦建德

个人倾向是独孤修德的自作主张,李渊作为一国之君,既然同意了流放王世充不杀他,没有必要弄这么一出,作为政治人物,想要杀死王世充有很多办法,就算直接杀死王世充也正常,王世充其人本来就不得人心,生前树敌太多,又是胡人,虽然李世民答应了保王世充不死,但决定生杀大权的是李渊,李渊为人恩怨分明,不是喜欢耍手段的人。

在中国古代,杀父之仇是不共戴天的,是天底下最大的仇恨,独孤修德杀王世充报仇是可以理解的,事后李渊只是免了独孤修德的官职,并未追究其责任,事后还是启用了独孤修德,其实李渊并不关心王世充是死是活,他已经被打败了,身后的势力已经烟消云散,对李唐已经没有威胁了,杀不杀都不影响大局。

《旧唐书 列传 卷四》:世充篡逆,建德愎谏,二凶即诛,中原弭乱。

史书对于王世充的评价是为人残暴,他本是隋将,在乱世之中逐渐掌握了洛阳隋朝廷的兵权,之后废除隋帝自立,所以说王世充篡夺叛逆,王世充杀死了皇泰主杨侗,杀死了所有反对他的隋朝将领,灭其三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世充

窦建德是山东武城人,出身普通农民之家,因为隋末的苛政无法生活,率部起义,与另一农民起义首领高士达合兵,窦建德在河北地区击败当地隋军,建立了夏政权,与王世充不同的是,窦建德以农民起义起家,而且为人仁义,对待河北百姓很好,河北大名县有“窦王庙”,百姓一直祭奠窦建德,到了唐朝末年,窦建德的事迹仍然在河北流传。

那么问题来了,李渊为什么杀窦建德,却放了王世充?

一、王世充的势力已经被消灭,而窦建德势力仍然存在。

李渊是李唐皇帝,标准的政治人物,考虑问题首先从政治上考虑,李世民在洛阳之战中已经重创王世充,在几个月的战争中,王世充的军队要么战败被杀,要么投靠唐朝,仍然在洛阳城坚守的为数不多,在窦建德被俘虏后,王世充及手下全部投降。

王世充投降了,只有他一人被赦免,其部将单雄信、段达、杨汪、郭士衡、郭什柱、董浚、朱粲等人全部被斩首示众,他的亲信势力已经被连根除掉,李唐已经消灭了王世充在洛阳的根基,就算王世充活着也闹腾不起来,况且王世充是被流放到蜀地的,基本上没有了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世充部将尽数被杀

但是窦建德不同,他是从河北率军南下的,河北在当时是整个天下的的富庶之地和人口集中之地,窦建德只率领了部分军队南下支持王世充,他在河北的势力并没有受到攻击,基本盘仍然还在,他的部将绝大多数都活着。

虽然在窦建德被俘虏之后,他在河北的政权也跟着投降了,但是窦建德的势力成建制地保留了下来,李世民在洛阳俘虏了窦建德的士兵,事后也全部释放了,此举是为了向天下作榜样,以促成河北的投降,但并不能瓦解窦建德的势力。

唐朝在杀窦建德后,征召其旧将范愿、董康买、曹湛、高雅贤、王小胡等人到长安,就是想一举瓦解窦建德的势力,但是这些将领看到窦建德被杀,王世充投降了,部将也被杀,因此不敢前往长安,于是打着窦建德的旗号拥立刘黑闼举兵反唐,河北州县立即响应,这就是窦建德被杀的主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窦建德的号召力相当强

二、人心所向及号召力。

王世充在洛阳自立为帝后,很不得人心,他用强迫的方式逼迫皇泰主让位于他,并用严酷的刑罚对待臣民,为了阻止治下的臣民逃走,王世充规定只要家里有一个人逃走,全家老少都要被诛杀,就连四周的邻居都要被处死,这就是连坐,弄得人人自危。

程咬金、秦叔宝、罗士信等人都看不惯王世充的为人,选择逃离王世充,投靠唐朝,王世充的部将礼部尚书裴仁基父子反对他,事情泄露,所有参与者全部被王世充族灭,就连皇泰主杨侗也被王世充派人毒死,王世充就是这样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