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外网

今年2月,位于非洲中南部的赞比亚因干旱进入灾难紧急状态,这对该国农业、水资源等造成严重影响。此时,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以西20公里的中赞友谊农场里,数千亩大豆正处于结荚鼓粒的关键期,极度需水。

“干旱情况下主要依靠地下水灌溉,我们迅速新钻了6口深水井,配备8台圆形自走式喷灌设备,及时给大豆输上了‘救命水’。”中赞友谊农场负责人洪大松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采访时说,灌溉设备之外,农场还有先进的播种设备、拖拉机、收割机等,助推当地农业提质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赞友谊农场负责人洪大松(中)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当地员工如何查看小麦蚜虫情况以及精准调查亩穗数。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供图

除了先进农机设备,农业现代化的另一个标志是农民农技水平的提高。赞比亚的皮特在中赞友谊农场工作多年,得益于中方“授之以渔”的培养,已经从原来的农机“门外汉”修炼成“行家”,带出了一大批业务骨干。“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农场会给予各种奖励。我曾被农场推荐到中国参加农业技术培训,那段经历让我获益匪浅。”中赞友谊农场农机主管卡卡说。

人民日报海外网了解到,中赞友谊农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场员工米林莫说,和几年前相比,他的收入已经翻番,“在农场工作还有免费的住房和水电供应,一家人生活有保障,孩子读书学习的费用也不用担心了。”农场司机秋玛坦言:“中赞友谊农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家里条件更好了。我们有什么困难,农场总是会帮忙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企助力下,当地员工的家庭生活有了更好保障。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供图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非洲国家减少贫困、提高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中非在农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非洲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非洲政策研究所的专家约翰·姆布鲁·穆内内(John Mburu Munene)在文章《中国创新助推非洲发展》(《Chinese innovation driving Africa's growth》)中指出,对赞比亚来说,解决粮食安全和减少饥饿及失业问题至关重要,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等中企促进了赞比亚经济的发展。

欧洲头条网报道称,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为赞比亚农民带来了先进农业技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比如,中赞友谊农场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拥有本地临工300多名的现代化农场,被赞比亚农业部列入“现代农业样板参观单位”,中方被誉为“教人们更好种植粮食的中国神农”。

中赞友谊农场只是中企“出海”惠及多方的一个缩影。“这台专门收割油菜籽的中国机器令人惊叹!”在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珀格尔地区的一处农田,看到从中国引进的油菜籽收割机在快速运行,农民穆罕默德·马苏德说,“过去我们依赖单一功能的收割机,采收油菜籽、小麦等作物时损失率非常高,中国的油菜籽收割机很高效。”

人民日报海外网获悉,武汉庆发禾盛农业公司与巴基斯坦企业埃维奥尔(EVYOL)集团展开合作,致力于提高当地油菜籽产量。“从优质甘蓝型油菜种子的推广种植,到采收技术的转让,巴中农企携手,推动巴基斯坦农业朝智能高效的方向迈进。”埃维奥尔集团销售经理加赞法尔·阿里说,“通过技术推广和引进,使农民减少种植成本,增加收入,过上更富裕的生活,这是造福巴基斯坦全社会的好事。”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赢得了当地居民的尊敬和欢迎。“原来很多人都种地或者到很远的地方去打工,温饱没保障,现在能就近工作,减少了贫困。”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鲁代瓦乡的詹姆斯·卡兹说:“中非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坦桑尼亚公司在乡里创建了中国剑麻农场,贡献巨大,使当地几千人受益。中国农场也促进了妇女的就业,助推男女平等,现在妇女可以跟男士挣一样的工资。农场还帮助乡里建学校、卫生所、自来水等,给予各种物资上的帮助。”

彭博社关注到,作为中国现代农业领军企业,中国农业发展集团能提供种植业、渔业、畜牧业等农业相关产业链的综合服务,致力于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企业可以继续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媒,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积极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现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海外网 李雪钦)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