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6年,我军一司令遭狙击身亡,粟裕立马下令:

务必保密。

随后这一消息被严密封锁,司令的遗体被草草掩埋,谁都不知道他已经牺牲,都以为他负伤在后方养病,直到13年后,死讯才对外公开。

此人就是谢祥军,他是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祥军到底是怎样遇害的?粟裕又为何封锁他的死讯?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谢祥军牺牲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严格保密

1946年10月,解放战争刚打响不久,战况相当紧急,苏中、淮南地区相继失守,华野指挥部陷入焦急中。

在这慌乱之中,一封密信被送进了指挥部,信件由粟裕和陈毅元帅亲自查看,粟裕本以为是敌情汇报,他火速打开信封,等到看清里面的内容后,粟裕的脸色突然沉了下来。

信件里记录的无疑是一大噩耗,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谢祥军牺牲,他在战场上不幸中弹,子弹直接穿过了谢祥军的腹部,他当场身亡,牺牲的时候只有3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得知后心情十分沉重,他将情况交由陈毅商量,两人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谢祥军的牺牲事关重大,必须立刻保密,最好是就地下葬,不要开追悼会,也不要引起别人注意。

命令一下,许多人都感到疑惑。

按照谢祥军的身份,他可以说是解放战争中牺牲级别最高的将领,司令级别的人牺牲,肯定会开追悼会,就算不开,也不至于就地埋葬这么简单。

就拿谢祥军身边的政委来说,在建国后政委被授衔中将,谢祥军最低也是个少将,很大可能也是个中将。

一位中将阵亡,为什么不开追悼会,还要严格保密呢?

更奇怪的是,这一保密,直接就保密了13年之久,直到1959年,谢祥军的死讯才对外公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恐怕和谢祥军的身份脱不开干系。

谢祥军出生在1913年,家里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在那个封建黑暗的年代,农民是没有出路的。

1929年,谢祥军意外地在乱世中找到了希望,他参加革命,又在1930年加入红军部队,自此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谢祥军参加过反围剿和长征,期间表现突出,一路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战士做到了师长之位。

抗战期间,谢祥军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深造,在恶补理论知识的同时,谢祥军在战场上也同样勇猛。

奔走战场时,谢祥军腿部中弹,当时后勤部没有消毒药品,加上送医时间不及时,等医生到达时,谢祥军的腿已经开始溃烂发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生遗憾地告诉谢祥军,要想活命就必须锯掉双腿,这是保住谢祥军性命的唯一办法,但这也意味着谢祥军以后只能待在后方,不能再上战场冲锋。

谢祥军一听,不上战场那还有什么意义,他果断拒绝了医生的请求,就算是双腿溃烂感染,他也要在战场上尽最后一分力。

奇迹的是,谢祥军身体素质好,在服用药物后,感染被遏制住,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谢祥军身体恢复如初,他没有耽搁任何一分钟时间,立马投身战场。

好不容易熬到抗战胜利,谢祥军终于有了一口喘息机会,但偏偏在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谢祥军再次被调往前线,这一次他不再是新兵,而是成了华中野战军10纵队的司令员。

这一年,谢祥军才32岁,正是大展拳脚的年纪,许多战友都在等着他立下大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谢祥军却被狙击手一颗子弹夺走了生命,谢祥军作战经验丰富,为何会在战场上毫无防备的中弹?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谢祥军到底是怎样牺牲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战场中弹

1946年3月,谢祥军还在华中第五军分区担任司令员,他突然接到调令,前往华中野战军10纵队担任司令。

谢祥军刚一上任,便被紧急派往战场,赶到江苏地区后,谢祥军这才发现,自己有一场硬仗要打,也正是在这场硬仗中,32岁的谢祥军当场牺牲。

开战前,谢祥军面对的局势已然十分劣势,苏中、淮南已经失守,剩下的就是涟水地区,涟水地区往后,就是我国山东解放区所在地。

一旦涟水失守,这将意味着山东将和华中地区失联,情况相当危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祥军的任务就是守住涟水地区,这一地区面积不大,位置却十分重要,因此,涟水地区也是敌军攻克的重中之重。

蒋介石派出了引以为傲的74师,这是一支怎样的部队呢?

74师原身是王耀武的74军,纵观老蒋旗下部队,74军可以算得上是5大主力军之首。

这支部队装备精良,几乎全是美式机械化装备,嫡系出身,加上装备先进,74师的实力已然十分强悍。

这还没完,带领74师的师长更是老蒋的得力干将——张灵甫。

张灵甫34岁担任团长,37岁担任师长,他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知名战役。

在各大战役中,几乎都能看到张灵甫的影子,此人有勇有谋,实力不可小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是知名战将,一个是主力之师,张灵甫率领74师直奔涟水地区而来。

坐守涟水地区的,正是谢祥军和10纵队的官兵。

当时我军装备普遍比较落后,不管是装备还是人数上,10纵队都不占优势,在劣势之下,谢祥军又必须取胜。

一时间,谢祥军肩上的压力十分沉重。

面对种种困难,他没有畏惧,而是积极部署战略位置,他获胜的唯一法宝,就是根据地理位置来布置兵力,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的结局。

1946年10月19日,涟水保卫战正式打响,张灵甫率部气势汹汹涌来,战争一直持续了14天之久。

打到10月25日,战况已经相当惨烈,10纵队的团政委亲自出马,他扛枪上了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粮草所剩不多,胜败就在一瞬间,谢祥军来不及思考,他必须查看敌情,做出最快的判断。

事态紧急,谢祥军拿着望远镜便冲到了阵地上,在防御工事内,还看不太清楚敌军的情况,谢祥军往工事外一站,望远镜刚一架上,一颗子弹便突然飞驰而来。

随着“嘭”的一声,子弹直接打中了谢祥军的腹部。

谢祥军应声倒地,中弹后10纵队反应迅速,立即让人将谢祥军送往医院救治,后续指挥则由政治部主任接替。

涟水地区危急万分,这里没有太多战地医院,最近的医院在20多公里外,等到谢祥军被送到医院时,他已经失去了最佳抢救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谢祥军因抢救无效而去世,由于谢祥军身体特殊,在军中任职比较高,战士们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处理,只好写了一封密信告知华野指挥部。

送信途中,关于谢祥军中弹真相也在调查中。

原来在我军防御工事外围,张灵甫早就布置了狙击手,这本来对我军并没有威胁,可当时的战况实在是太焦灼了,谢祥军顾不得危险,冲出了工事查看状况,刚冲出工事,便进入了狙击手的射击范围。

谢祥军就这样倒在了敌军的枪下,他的阵亡,是对10纵队的英勇牺牲。

像他这样的司令,本该被风光大葬,然而华野指挥部收到消息后,却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命令:

就地埋葬,死讯保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命令是粟裕和陈毅共同商议后下达的,战士们只好照做,他们临时买来一口棺材,给谢祥军换了衣服后便草草掩埋。

埋葬地点就是板湖集姓孙祭祖家祠的后方,这里埋葬的都是当地的一些村干部,谢祥军的司令身份和他们格格不入。

当时谁都没有将谢祥军的死讯泄露出去,就连谢祥军的战友也不知道他已经牺牲,等到13年后,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粟裕为何要封锁谢祥军的死讯?谢祥军阵亡后,涟水保卫战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真相大白

谢祥军牺牲时,是华野10纵队的司令员,在此之前,还没有他这一级别的将领牺牲,他本该被体面下葬,但最后却简单被埋葬在当地。

战士们不知道他已经牺牲,敌方首长张灵甫也毫不知情,就连谢祥军最亲密的战友也不清楚,他们还以为谢祥军负伤到后方休息,建国后四处打听,都找不到任何关于谢祥军的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究其原因,就是粟裕下达的那个奇怪的命令,他要求所有电台禁止发布谢祥军的死讯,不仅对地方保密,还要对自己人保密。

粟裕之所以这样做,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谢祥军职位太高,涟水保卫战处于关键时期,如果被战士们得知司令员牺牲,这势必会影响士气,从而导致涟水保卫战失利。

另一方面,老蒋的74师不是吃素的,他们除了在装备上占据先锋外,在制造舆论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如果谢祥军牺牲的消息被他们知晓,张灵甫一定会利用这一漏洞大肆宣传,在舆论主导下,不止是对10纵队不利,甚至可能会动摇整个分区的军心。

考虑到种种原因,粟裕只能选择保密谢祥军的死讯。

草草埋葬谢祥军,不举行追悼会,这并不意味着谢祥军做了无谓的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涟水保卫战打到最后,张灵甫所在的74师依旧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74师被俘战士曾表示:

经过涟水一战,74师损失惨重,士气受损,失去了太多精锐将士,可以说74师从涟水战役之后就一蹶不振。

涟水保卫战是解放战争前期的关键一战,这一战我军失去了谢祥军这样的优秀将领,与此同时,敌军也遭到了重创。

尤其是张灵甫,经此一役,他的威风再也不像从前,到了1947年,已然有了败兵之师的迹象。

1947年5月,张灵甫退守孟良崮,和涟水保卫战同样的,张灵甫依旧指挥着74师,蒋介石下达的指令是,在孟良崮附近包围我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蒋不知道,华东野战军士气正盛,74师却溃不成军,不管张灵甫如何挣扎,最终的结局都只能是失败。

5月16日,孟良崮战役接近尾声,国军曾经的主力部队74师被全歼,张灵甫被当场击毙。

有人说张灵甫是在节节败退中举枪自尽,也有人说张灵甫是被身边警卫枪杀,但后来有战士承认,在我军冲进山头时,张灵甫被我军战士一击毙命。

不管张灵甫是怎样去世的,这都改变不了我军势如破竹这一事实。

随着解放战争胜利,谢祥军的遗体本该被迁出来重新安葬,但当时又因为建国一事耽搁,等到1959年,盐阜区重修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谢祥军的遗体才被迁移出来。

随后,谢祥军被安葬进了纪念塔,与此同时,关于他的死讯这才对外公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隔13年,英雄已然逝去,再次得知这一噩耗时,谢祥军的战友们纷纷落泪。

当时谢祥军担任10纵队的司令,政委则是刘培善,刘培善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这就表示,如果谢祥军没有牺牲,他最低也会被授予少将军衔,很大概率就是中将之一。

只可惜,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倒在了黎明之前,他看不到新中国胜利的荣光,但他却用有限的32年,尽可能地为新中国的创建开辟了一条胜利大道,此情此景,值得我们永远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