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为「温度纪」原创内容

刷短视频时,我无意中发现一个满身黄金的杯子,叫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的专用饮酒器,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但是,它不是真品,而是仿制品。

谁在制造仿制品呢?

我查询才知道,有人专门在制作类似的仿制品。由此,专门有一项非遗技艺叫做錾刻。它是手艺人利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属性,用工具一点一点刻出图样的一项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有三千多年的传承。

古时候,由于材质稀缺,錾刻出来的工艺品大多是王公贵族才能使用,平民老百姓无福享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互联网降低信息壁垒,百姓也有机会使用錾刻艺术品了。

我关注的点并非完全是錾刻技艺,还有技艺背后的人。我联系到一位叫杨锐的老师傅请教錾刻艺术,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大师”,从业已经有54年,一辈子都倾尽心血在錾刻艺术上。

当互联网浪潮推到他面前时,他相当欣喜,“通过网络看到各种元素,我们的作品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这为他带来了更广泛的名声和学生,在他的工作室里,我看到了传统非遗技艺生机勃勃的另一面。

欢迎点击视频观看、转发杨锐的 故事。

01

会客

6月7日,北京通州的工作室内,学员们都埋着头,用工具一锤一锤地敲击着铜板,练习錾刻技法。学员们的学习进度不同,有的刚起步,正练习基础的直线、曲线、錾圆;有的已能錾刻出简单的花草图案。

我第一次见到杨锐时,他正站在一名学员身旁指导。他说,做东西首先要自己琢磨,然后再与师傅交流,看看自己的想法和传统方式有什么区别。“所以,你学东西要能举一反三,必须大胆想,大胆问。”他讲得专注,学员也听得认真。

尽管工作室内不时响起“当、当、当”的敲打声,也无法掩盖他洪亮而有力的声音。看到他如此精神矍铄的状态,任谁也不会相信他已经70岁了。

杨锐是一位金工錾刻技法传承人,曾制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极站“长城站”站标,参与复制了“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和十三陵地宫出土文物“翼善金冠”,并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首席技术顾问。

杨锐虽早已到了退休年纪,但他对退休生活有着不同看法。他说:“我并无其他嗜好,若选择退休,那无异于虚度光阴。”几十年来,他保持着规律的作息,每天晚上十一点睡觉,凌晨四点半起床,中午再休息一小时。他认为唯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近年来,他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渴望将毕生所学传授给更多人。所以,在两年前他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锐錾堂”。与此同时,他还通过网络直播分享经验,传授工艺技法。如今,他的日程被安排得十分紧凑,却也乐在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练习錾刻基础的学员们 温度纪拍摄

6月14日,我再次踏入“锐錾堂”的大门。时隔一周,这儿汇聚了不少新面孔,工作室内座无虚席。然而,我环顾四周,却未能寻得杨锐的身影。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杨锐正在办公室里会客。据了解,这些客人有意投身贵金行业,却苦于投路无门,因此不远千里前来向杨锐求教。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创立品牌、做自己的产品。”其中一位客人坦言,一开始他们对传统花丝镶嵌工艺一无所知,只知道一些渠道可以提供制作快且工费低廉的产品。在追求效率的当下,他们很容易被这种表象所误导。但随着行业发展,他们意识到消费者将更偏爱个性化的产品。此次来访,一是想听听杨锐的意见,二是希望寻求一个合作的机会。

实际上,时常有企业慕名前来拜访杨锐,与他深入交流行业信息。对于行业内的种种疑惑,杨锐总能给出富有建设性的见解。他也时常收到现场授课的邀请,对此,他总是积极地给出回应。

然而,也有企业提出特殊的合作要求。比如,曾有公司提出为杨锐的作品免费拍照,并制成全息效果图,但希望买断这些照片的使用权。面对这样的提议,杨锐坚定地拒绝了。

他认为,这样的合作束缚了自己的创作自由。“我一直坚守着将所有作品向公众展示的原则,若被买断,就完全违背了我创作的初衷。”

02

“我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喝茶”

杨锐与錾刻技术的缘分,要从童年的兴趣说起。

小时候,杨锐的玩具几乎都是他自己手工制作的,使用的工具是一把小刀。他告诉我:“我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做手工,二年级就参与做飞机、建筑模型,后来还做过小手枪模型。只要是我喜欢的,自己基本都能做出来。”

由于父母喜欢绘画,杨锐受到父母的影响很深。“他们在单位画过板报,还负责过舞台设计。我小时候就经常跟在他们身边,拿着他们画小样照着练习,久而久之自己就喜欢上绘画。”他回忆说。

可以说,他的兴趣爱好与后来的工作,形成了一个巧妙的对接。

1970年,16岁的杨锐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花丝镶嵌厂,主攻金属錾刻技艺,从此,他与“燕京八绝”之一的细金工艺结下不解之缘。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上的职业越来越多样化,人们选择的出路也多了。所以,行业里许多人开始转行,做起了买卖,而杨锐却未有分毫动摇。当年,与他同批入厂的十几人中,除他之外,仅一人还在这行继续坚守。

从艺至今,杨锐曾先后师从吴振英、宗立华等22位业内名师,汲取各家所长,精进自身技艺。然而,他不仅仅局限于继承传统技艺,还勇于创新。

他在继承中国传统金属錾技法基础上,将诸多文化元素融会贯通,创新性地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杨氏錾刻”特色。他独立设计研发的《图形金属錾刻工具》(锦底錾刻工具)荣获了两项国家级发明专利,被《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典》收录。他是金属錾刻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利证书复印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了解到他的职业生涯后,我仍然对一个问题充满好奇:他坚持至今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从业至今,我最大的收获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产品系列。在教学时,这些作品无论是作为现场示范还是课件图片,都极具说服力。它们不仅代表了我的技艺水平,更是我持续学习和进步的见证。”他说,任何行业要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都需要不断吸收新知识。因此,他的产品在设计理念、技法与绘画上,都融入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然而,谈及产品的累积,资金问题自然不可忽视。

“我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喝茶。”杨锐说,除了正常的生活开支,早期自己大部分收入都用于购买贵金属原料。正是这样的坚持,让他在数十年间累积了大量的作品,而每一件都蕴含着独特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对于“成功的作品”的定义,杨锐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能够得到大众喜爱的作品,便是成功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手工艺若仅依靠单一技术和旧理念,很难在现代社会传承下去。他认为,金工錾刻工艺也需要不断融合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法,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杨锐特别提到年轻一代,认为他们身上也有许多值得学习与借鉴的东西。因为,他们充满活力和创新思维,也更愿意接受新颖的事物。所以,他作品不仅能够展现传统工艺之精妙,还能融合时代流行元素。

当然,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也会遇到困难与挑战。有时,一部作品的诞生要历经长达三年的打磨,期间不乏构思的瓶颈与创作的停滞。当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不得不暂时放下工作,去寻求新的灵感和突破。

“比如,我们做葫芦、花瓶等传统工艺品时,时常遵循着传统的方式,但完成后往往发现作品缺乏新意。继续沿着旧有的道路前进,似乎已失去其意义。”

正当他遇到瓶颈时,一次偶然的机遇,他去参观了波斯艺术展,受展出的艺术品启发,开始思考如何将外来文化精髓与中国传统艺术相融合,创作出全新的作品。

03

慕名而来的学员们

錾刻时,工匠使用的工具至关重要。在“杨家班”,每个学员的工作台前,都摆放着各种造型的錾子。

“过去的学徒都必须自己开錾子,所谓7分工具3分手艺。”杨锐说,“我们的学员也都是自己开錾,他们将錾子打磨成形状、大小、宽窄不一的造型。而初学者一般都会用到五种基础錾子——杀錾、直口錾、弯钩錾、戗錾、套珠錾。”

我打算到机房一探究竟,可到门口,就感觉一股热气扑面而来。里面的学员正用砂轮机打磨錾子,在机器与钢条碰撞的瞬间,火星四溅,“嗞嗞嗞”声作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员使用的錾子 温度纪拍摄

“我们会根据錾口形状、刃口大小和长度选择合适的钢材,将其烧红,锻打成型。然后退火、开刃、打磨、淬火......”另一名学员给我讲解了开錾的流程。然后,他拿着一个刚打磨好的錾子给我看,并告诉我,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会拿着放大镜一遍遍地检查。这錾子是否合格,都藏在这些细节里。

工匠若要熟练掌握一门技艺,需要不断地练习、反复实践。在“杨家班”,学员们每天都要练习15公分的直线,15公分的曲线以及錾圆,这是必修课。只有把这三种技术学过关了,才能进一步学习勾图案、丝錾以及更难的技艺。

作为一个手艺人,除了拥有炉火纯青的技艺,绘画能力同样不可或缺。毕竟,在设计、工具和技法三大主题中,图案的设计与绘画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若是这两方面有所欠缺,那么,最终的成品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来“杨家班”学习的学员中,有的自己家里开店,有的是工厂派来学习技术的工人。

我四处参观时,发现一个背着双肩包人站在工作室大门外。原来,她是从外地专程来学习手艺的准学员。经了解得知,她是做银壶生意的,并在行业内已取得不俗的成就。

我很好奇她为何会来这里?

“现在行业内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如果你没有新产品,很难在这个行业有长远的发展。”她告诉我,“杨老师在我们圈子里很有名,要学东西当然要找手艺好的老师。所以,我想来这里学点新技术。”

在这里,另一位学员与她有着相似的经历。这位学员在北京从事珠宝行业,“我的一些朋友和同行,现在都在学这些。如果我不学,只会越来越落后。”在他看来,这是行业内卷,卷得他不得不去学。

最初,他跟着一位沿海地区的老师学习,可结果却未能达到他的预期。“我的老师之前有报过‘杨家班’的网课,也是通过他,我才知道‘杨家班’在北京有线下教学。”所以现在他来到了这里。

现在,他在这里已学了20多天了。基本功早已过关,现在已开始学做对称,錾动物。

在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中,他们深刻认识到,仅凭单一的产品与现有的技术难以在行业立足。他们必须不断地去学习新知识,制作新产品,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04

互联网为非遗文化注入动力

不难发现,杨锐对于技艺的传承之道展现出了非凡的开放性和前瞻性。

他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线下教学模式,更是勇于踏入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他将自己的艺术智慧与技艺精髓巧妙地融入到了互联网中。

在抖音、小红书、B站等平台,我们能看到许多杨锐的教学视频。他的视频主要通过账号“杨家班工艺传承基地”分享到各平台,内容主要包括錾刻技法、设计精华以及工具制作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抖音、小红书首页截图

我发现,在一些视频中,有不少行业人士前来留言交流问题,也有初学者将学习情况发来咨询。对于这些留言,杨锐都会一一解答。而针对一些典型的问题,他还会单独制作答疑视频分享到各平台。

不仅如此,他还在抖音平台上开设了直播教学。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无疑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让无数的网友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大师级的艺术技巧。在直播中,他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独特见解的同时,还不忘为粉丝们答疑解惑。

在杨锐看来,互联网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世界各地的作品与图案,从这些‘大海’里寻找各种元素。当然,我们的作品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来到“杨家班”求学的学员,正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首次接触到细金錾刻这门传统艺术。他们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与“杨家班”取得联系,来到线下工作室,深入体验传统錾刻文化的精髓。

此外,互联网对于非遗产品商业价值的提升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数据显示,在小红书,2023年产生了15万篇非遗手工分享笔记,曝光量高达17亿。2024年春节期间,小红书“非遗上新”公益扶持计划正式启动。数据显示,已超过52万人发布非遗相关笔记,非遗话题浏览量达12亿次。

而抖音电商发布的《2024年抖音电商非遗发展数据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非遗传承人在抖音电商平台的带货成交额实现了142%的同比增长,带货销量更是激增了249%。同时,非遗传承人的电商直播时长累计超过10万小时,直播带货销量也同比增长了193%。

据《2024快手非遗生态报告》显示,2023年快手非遗创作者人均总收入同比增长55%,最高全年收入超过800万,最高全年涨粉125.7万;2023年非遗相关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40%,超过1100万非遗创作者在快手传承非遗文化。

这些数据无疑为非遗文化的商业化和传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05

尾声

錾刻工艺拥有着三千多年的辉煌历史,但随着社会的变革,许多事物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杨锐说:“金属錾刻技艺尤为特殊,它源于宫廷造办处,能传承到今天非常不容易,这门技艺一定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丢掉。”他的话语充满了对行业的热爱和感慨。

他们这一代人,不仅要扛起行业的重任,还要将技术传承给下一代。可是,传统的方式多以“口传心授”形式进行,缺乏系统的文字记录和书籍传承。

杨锐感叹,“虽然过去的工匠们技术精湛,但表达能力有限,很难将技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导致许多珍贵的技艺和经验失传。”他也意识到,要真正传承和发扬这门技艺,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于是,他打算编写一本关于錾刻技法的工具书,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

然而,编写书籍的过程并不顺利。比如,在记录时,既要准确表达技术细节、又要易于理解。更让他头疼的是,这本书不仅要让中国人看懂,还要让外国人能够理解。因此,他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确保书籍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工錾刻技法》实体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金工錾刻技法》的初稿。可是,当他将书稿交给出版社时,却被告知还需要进行大量的修改和调整。这让他感到有些无奈,但也只能按照出版社的要求进行修改。

经过多次修改和调整,这本书于2022年成功出版。虽然过程艰辛,但他却感到无比欣慰。因为他知道,这本书不仅是他个人技艺的结晶,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其实,还有不少像杨锐这样的传承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坚守。也是一代又一代的匠人,倾注了毕生精力,让这些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撰写 I 吴依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版权归「温度纪」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