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一线绽芳华 石板田里她们致富有“稻”

褚丽娟:“农村孩子走出去不容易,你回乡种米,等于放弃了之前的一切。”

陈雨佳:“人的一生面临很多选择,当老师是一种选择,回乡种米也是一种选择。妈妈,我想和您一起试试。”

就这样,从“苗草不分”的返乡创业者,到肩扛重任、心怀乡邻的合作社销售经理,陈雨佳与母亲褚丽娟成为黄金搭档,带领上官地村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新业态,寻找振兴家乡新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褚丽娟(左)和陈雨佳母女用石板米种下黑土情缘

乡愁为动力,返乡创业让石板大米在互联网上走俏

陈雨佳是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可是每到丰收时节,她脑海中总是浮现起家乡那香糯、油亮的石板大米,以及母亲褚丽娟为了大米销路而四处奔波的身影。

“我母亲是上官地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宁安市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的创建者。村里的有机大米种得好、吃着香,但就是卖不上好价。”

时代的号角需要年轻人来吹响。陈雨佳暗下决心,一定要将家乡的石板大米卖出好价。

创业的路是艰辛的。褚丽娟回忆说:“2016年至2017年,正是互联网电商平台兴起的时候,但是我和乡亲们都不了解这个新事物,也很难相信雨佳这个不懂农业种植的新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家人合影

陈雨佳各处走访调研,哪里有好大米,哪里有好的销售渠道,她第一时间赶去学习,并逐渐摸清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始在线上宣传村里的石板大米。

在直播间里,陈雨佳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渤海镇和上官地村石板大米的由来和特点。

“雨佳的讲述很生动,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但是很多农业问题她不了解,就得我来讲述。我和女儿一起坚守在直播间,人数从几个到几十,再到上百,订单也逐渐增加。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褚丽娟感慨地说。

陈雨佳和褚丽娟的坚持,带动了村里一大批年轻人。他们不断探索,将水稻育秧、田间管理和秋收的各个环节都通过直播镜头展现给消费者,让更多人了解什么是有机稻米,什么是稻田鸭和稻田小龙虾。

渤海镇石板大米、上官地村“守护人”褚丽娟以及“种米姑娘”陈雨佳的名字,在互联网逐渐打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雨佳及新一代农人为上官地村带来新的希望

住在田间地头,从“生瓜蛋子”成长为“土里的一颗种子”

褚丽娟、陈雨佳母女搭档在网上为石板大米开拓出了“一亩三分地”。

“石板大米获得关注后,我就想着在全村收购大米,在互联网卖。”陈雨佳说。然而,作为一个不懂农业、没有实操经验的“生瓜蛋子”,陈雨佳无法平衡温度、湿度、虫子、杂草之间的关系,更无法获得村民的认可和信任。

于是,2018年至2019年,陈雨佳跟着母亲褚丽娟一起住在了田间地头。

陈雨佳主动联系渤海水稻协会和宁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从大棚管理、育苗到防病虫害、插秧、收割,像海绵一样竭尽全力地吸收着农业知识。白天她在大棚育苗培苗,母亲褚丽娟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将一粒粒种子放到她的手中,她再按照步骤进行晒种、浸种和消毒。晚上,她回到直播间,将理论知识讲述给观众,是温习知识,也是宣传石板大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褚丽娟(右)和陈雨佳研究石板大米种植技术

陈雨佳从最基本的走步学起。“那次央视的插秧节,我是主持人,从开幕式到下田插秧,全程走在田埂上。”陈雨佳回忆说。“田埂很窄也很滑,雨佳凭着体力好大步流星地走,结果在一个交叉口摔了个结实,浑身沾满了泥。”回想起那一幕,母女两哈哈大笑。

村民们都开玩笑说:“雨佳这回真是种到地里了。”

获得村民们的认可后,2020年,陈雨佳在上官地村组织成立了“网络包销社”,大量收购村民自家的大米,再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一时间,石板大米俘获了众多互联网买家的芳心。那一年,上官地村2000亩大米全部实现了“网络销售自由”。

陈雨佳不断在互联网开发新客户,签约网络订购销售的农户,也从几十人发展到上百人,从几百亩扩展到上千亩。“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我的心里越来越舒坦。”陈雨佳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带领乡亲致富的褚丽娟干劲十足,是女儿陈雨佳的榜样

打造产业链,绿色赋能乡村致富路越走越宽

“只有产业多元发展,才能真正拓宽村民们的增收渠道。”褚丽娟说。

在石板大米的种植方面,褚丽娟始终坚持人工插秧、人工除草、人工收割等传统种植模式,并积极引入“喷洒益生菌营养液、杀虫灯和诱捕器灭虫、稻鸭共养”等科学种植方法。

母亲褚丽娟“种植绿色有机米,守护中华大粮仓”的行为,为陈雨佳提供了新想法和契机,她决定在绿色有机种植的基础上,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我们不仅要将大米卖出去,还要将游客们请进来,真正实现绿色新龙江的理想愿景,让绿色振兴农村的道路越走越宽。”

陈雨佳将水稻从春种到秋收的各个环节展现给消费者,并设立了“挑选农田、确认支付、专享管家、农事体验、云上监管、恒温锁鲜、预约加工、精米现磨、快递到家、分销得利”的认养流程,在探索订单式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培养了一大批黏性极高的用户。“我们现在是未插秧就卖米,大家干劲十足,水稻根本不愁卖。”她说。在保证农业“绿、美、鲜、特”的同时,真正打通了从“生态农场”到“家庭餐桌”的直通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获稻田小龙虾

上官地村这个“小家”也逐渐旧貌换新颜。褚丽娟告诉记者:“我们修建了环湖景观栈道,在稻田上开起了小火车,办起了民宿,游客们不仅可以野炊露营、沙滩晒浴,到了饭点还可以到小菜园打卡采摘,品尝石板大米、农家菜,体验田园之美。”

褚丽娟和陈雨佳母女将村庄变景区,让田园成景点,不仅实现了田间体验游、历史文化游、研学基地游的深度融合,更将绿色种植、乡村旅游、经营民宿打造成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链,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振兴画卷正在上官地村缓缓展开。

2023年,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达3.5万元,比2016年翻了好几番。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加入合作社,给上官地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

郑名村 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