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30日,学生在双选会现场求职。当日,“职引未来——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天津师范大学专场双选会”举行,约百家用人单位来到天津师范大学招聘。据了解,天津师范大学为促进2024届毕业生充分就业,本学期以来每两周就会举办一场招聘活动。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一年来,各地高校把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常熟理工学院及时优化调整专业设置、破解结构性矛盾,依托产业学院畅通高质量的就业通道,构建起“全链条促就业工作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不断强化就业引导,丰富基层就业引导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到重点领域、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近日,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体育馆二楼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经学校、各学院前期筛选,当天,共有97家优质企业携1461个优质岗位进校选聘实习生,吸引了2000余名学生持简历而来,不少同学现场便与企业达成初步实习意向。

“学校组织的这次实习双选会虽然招聘的是实习生,但我们要求参加招聘的企业所提供的实习岗位能同时对应就业岗位,这样在实习结束后,通过双选,有意愿的学生就可以留在实习单位直接就业。”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钱丹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一年来,各地高校把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统筹部署、协同联动和高校责任,大力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创新完善就业监测与评价反馈机制,以全员促就业工作合力不断畅通就业新渠道、打开就业新空间。

梳理大宗咨询个案分析特点、聚焦难点

“我到底应该继续全力考研还是先抓住机会就业呢?”

“我很渴望就业,但投出去的简历总是没有回音,是我的求职方向不对还是简历撰写得不好呢?”

在不少高校看来,找准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着力点,首先要明晰应届毕业生求职特点痛点。为此,各地高校纷纷在构建就业育人工作机制中强化咨询,了解学生的关注与困惑,从而在学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中实现精准服务。

钱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已有4年,今年她明显感到,学生整体就业积极性明显高于往年。“就业压力影响下,学生求职行动得更早了,简历也投得更多了。”

“我校今年就业情况与往年相似,就业进展上还略有提升,但确实能感觉到学生的焦虑、困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敏也注意到,本学期职业咨询预约量相较以往有所增多。

通过咨询摸底,钱丹发现了不少新特点。

虽然学生对就业薪酬的关注度依然很高,但在求职过程中,学生普遍对薪酬期望值有所下降,“我认为这届毕业生更加务实,不再对薪酬好高骛远,择业过程中也更体现出职业兴趣与个人生活的平衡。”钱丹说。

钱丹还欣慰地看到,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清醒。“近年来,新产业新业态催生出不少新职业,这些新职业对我们学生的吸引力也很大,不少学生愿意到新业态从业的现象也比较明显。”

采访中,不少学校表示,学生就业的求稳心态仍在持续升高,但学生就业去向选择更为多元。“过去,北航毕业生的留京率一直较高,但分析这届毕业生就业特点可以看到,学生们出京就业的意愿逐渐走高、趋势较为明显。”赵敏说。

尽管大部分学生早已迈上求职路,但仍有部分学生慢就业、晚就业。“有的迷茫、缺乏自信,有的家庭经济负担轻、不急着就业,还有的认准了考公考编、全力‘二战’。”钱丹告诉记者,针对这些就业工作难点,学校主要从学生的规划观和思想观方面突破,从低年级开始便通过生涯教育引导学生。

此外,“像我们双非高校的学生,依然会受到一些企业的就业歧视。”钱丹借机呼吁,“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弱,非常渴望有一个更加开放公平的就业环境,让他们能施展才能、实现价值。”

将“就业直通车”开在产业链上

早在今年3月,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24届毕业生陈晨便与学校、江苏特创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三方协议,只等拿到毕业证便能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一名测试应用助理工程师。

“能快速实现‘就好业’,主要是通过学院集结多家优质企业所召开的实习双选会。”陈晨告诉记者,“实习双选会早于秋招、又专业对口,当时我投了7、8家企业,很快便收到多个录取通知,于去年8月进入心仪岗位实习。”如今,她已成为企业的重点培养对象。

据钱丹介绍,今年常熟理工学院毕业生近5100人,目前六成以上学生落实了就业去向。为助推毕业生实现应就业尽就业,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推进就业工作,先后组织开展15场中大型线下招聘会,全校就业工作氛围非常浓厚。

针对企业招聘需求收紧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影响,常熟理工学院及时优化调整专业设置、破解结构性矛盾,依托产业学院畅通高质量的就业通道,构建起“全链条促就业工作体系”。

“虽然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行业较为匹配,但仍有一些专业存在结构性矛盾。”钱丹告诉记者,为更好匹配当地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去年学校专门出台《常熟理工学院本科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方案》,对就业落实率、适配性低等专业给予红黄牌预警。

就业是红黄牌警告的指标点之一,要求专业设置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围绕就业的充分性和适配性进行优化。“去年,学校对10个专业进行预警。今年,学校又根据专业预警情况及社会需求情况对专业均进行了减招、扩招等动态调整。”钱丹说。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走出了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径。基于此,学校立足地方、依托产教融合不断深化就业育人。

“在持续的探索中我们发现,产教融合对就业的促进是很明显的。”钱丹介绍,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一方面,学生综合就业能力得到增强,职业规划更加清晰。另一方面,通过创新产教融合,如打造“教学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三位一体的实习就业工作模式,实现了培养和就业无缝对接,从而让本校学生优先获得就业机会。“近年来,部分专业学生留在实习单位就业的比例达到了80%。”

除了依托实习促就业,学校还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促就业。据钱丹介绍,常熟理工学院共有10个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我们把产业学院和就业充分联动、深入挖掘就业资源,如纺织服装产业学院的专场招聘会由学院和联盟企业共同组织,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学院和联盟企业共建育人基地,利用联盟企业资源实现一对一人才精准对接。”

数字之间见实效。“去年,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有90%的毕业生直接进入联盟企业就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有40名毕业生进入联盟里的头部企业就业。今年,智能电梯产业学院70%的毕业生在春招前就与合作企业确定了就业意向。”钱丹由衷地说道,“自从学校将‘就业直通车’开到了产业链上,学生整体就业质量实现了明显提升。”

引导学生到重点领域、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前不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4届行政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任书瑶成功考取吉林省定向选调生,实现了回到家乡贡献青春的愿望。“我在北航读完本科和研究生,还有3年辅导员经历。此前,不少亲朋好友都认为我应该留在北京。”她告诉记者,去年,她经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推荐,进入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实习,正是这段实习经历让她对回到家乡工作有了更明晰的了解,“我从此坚定了报考家乡选调生的决心,希望能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航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偏好研发类工作,更倾向到各类科研院所就业。

“北航的人才培养特色,是以培养服务国家需求和引领时代发展的未来领军领导人才为目标。学校的就业布局应根据学院学科特色、专业特长,引领毕业生投身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特别是在‘卡脖子’的重大战略、重要领域中,都应该有我们的毕业生。”赵敏告诉记者,对此,学校就业工作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不断强化就业引导,丰富基层就业引导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到重点领域、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学校常态化开展校院两级‘重点企业行’‘地域行’等社会实践活动,持续开展重点企业宣传的‘春风行动’,邀请重点企业人力专家开展行业咨询,邀请重点企业人力专家、优秀校友走进学校展开交流,帮助学生及时掌握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发展情况,了解基层就业的职业发展机会。在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学校引导的共同作用下,2024届北航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意愿度得到提升。”赵敏说。

为不断提升就业服务的精准性、质效性,近年来,北航还通过持续探索数智赋能就业服务,开发智慧就业服务体系,以新技术应用回应学生个性化就业需求。据赵敏介绍,在就业指导方面,学校整合了多种就业工具包满足个性化指导需求,如开发就业地图,通过可视化方式将就业数据、就业资源整合在地图上,点击地图的某个地域,就能一键获取该地域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就业创业政策、学校重点就业企业等情况。

“就业是人生大事,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提前了解、提前接触,了解地域发展和企业发展机会,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做出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选择。”赵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