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我身边有过一件事。有个家长比较极端,对于教育的理念比较偏执,他觉得学习心理学,按照理论的方式去带孩子就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出来。

比如延迟满足,发展心理学上说让孩子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他就主动在生活中让孩子这么做,模仿实验的那种方式去给孩子进行培养。

还有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关于记忆力如何培养,他就让孩子按照教科书上的要求去做,强制要求孩子背唐诗还有英语单词。

试图希望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培养出良好的人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事与愿违,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产生厌学情绪,情况愈加严重;到了初中以后就更是不想读书了,成天就是玩手机和电脑游戏,对于学习很不上心。

请家教补课,还有名师教导,也没有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

听完这段故事,我是倍感唏嘘,也为这些人自我学习的状态感到担忧。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方法就错了,对事情的认识有着非黑即白地看法。

要么过于极端地相信理论,认为书上的内容就是一切,完全按照科学的方式去教孩子就能成长;要么就是完全否定,不相信科学,依旧贯彻“打是疼骂是爱”这样违背教育理念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这两种方法,都是错误的。不仅教育不出孩子,反而还会让孩子的问题变得严重。

这里主要是什么问题呢?是在于个体差异。每名孩子的性格、气质还有成长的环境不同,它是没有模板去套的。孩子如何成长,怎么教育,只能因材施教,家长通过观察以后,采取有针对性地策略去进行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例如家长在带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很沉迷文学,每天会看大量的侦探小说,对于文学作品很感兴趣;

此时家长该怎么做比较合适呢?此时最好的就是陪孩子去书店,去逛,然后给孩子去买他喜欢的书籍。买的同时,也顺便给孩子介绍这些书的特点,里面到底是讲了什么故事,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这样就能够培养孩子独立学习和认识事物的过程。

还有就是兴趣爱好的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很喜欢沉迷玩游戏,对于《王者荣耀》等游戏非常痴迷。

此时家长要去教育孩子,就可以跟他讲一讲王者荣耀里面英雄的故事了。

比如赵云、孙尚香、小乔等,是三国时期的人物,给他们讲讲这段历史的背景,并且引导其去读一下三国演义这部名著。

对游戏感兴趣,然后再启发他去了解历史,去熟悉人物的背景,这能激发人学习新事物的能力。

像这些方式,才是好的教育理念,如何让孩子更好成长和自我学习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的本质,它不是模仿,也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开展的活动,教育其实是一种“生活理念”,它并非条条框框的东西,给人说教或者建议,你按我的做,做好了就会有好成绩。

这不是教育,而是灌鸭子。

好的教育是引导,支持还有鼓励,让一个人能够充分了解其兴趣在哪里,然后坚持不懈地对某项领域抱有好奇心,在所在擅长的方面进行培养。

孩子感兴趣的,多鼓励他继续深造;不感兴趣的,也要引导他怎么样去面对,以更好的态度和价值观去面对学习。

先育人,后育事,教和育并存,让孩子茁壮成长。

而对家长来讲,也得自我成长。只有自己变好了,孩子才能跟你一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