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是明朝中早期叔侄争夺帝位的一场大战,这场大战整整打了四年之久,愣是把刚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的大明朝给打回了原形。而交战双方,就是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和他的大孙子朱允炆。

大战结果是朱棣赢了,成功篡夺皇位,把自己的亲侄子打得不知去向。然后又以胜利者的身份将其贬得一文不值,还派个太监郑和以出国访问,外带经商的名义四处寻找,找了几十年也没找到朱允炆的下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当我们回顾这场大战时,只要细加推敲就会发现。

虽然朱元璋生前为自己心爱的大孙子朱允炆安排好了一切,可唯独一点他看走了眼,那就是,朱允炆如果做个太平天子或许还能担当得住,可面对战事,他确实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能把一手好牌打个稀烂,就算老头子再怎么安排也没用。

换句话说,就算朱元璋铁了心想让孙子来接班,只要将真正的嫡孙扶上位,而不用菜鸟朱允炆,朱棣照样打死也不敢造反。

那么,朱元璋真正的嫡长孙是谁呢?他就是太子朱标与常氏所生的次子朱允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真正的嫡长孙——朱允熥

可能在很多人印象里,朱允炆才是朱元璋的嫡长孙。其实不然,朱允炆并非朱标的第一个儿子,而且也不是正儿八经的嫡出。

他的母亲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起初只是太子朱标的妾室。在朱标的太子妃常氏病故后才从小老婆位置扶正,坐上了继任的太子妃。

而朱标起初的太子妃常氏,是明初开国大将常遇春的女儿,名将蓝玉的外甥女,稳稳儿的将门虎女,娘家的势力次于贵为皇室的朱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说,无论按照先后次序,还是生母的出身来看,常氏的儿子都应该是稳稳的嫡出,比吕氏所生的朱允炆要尊贵一些。

而常氏一共为朱标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朱雄英,年纪比朱允炆大,本是朱元璋铁打的嫡长孙,可惜8岁时夭折了。

次子朱允熥比朱允炆小一岁,但在常氏活着的时候,他也一直都是朱元璋的嫡孙,只可惜常氏去世后,朱允熥的地位也随之动摇,最后与皇位失之交臂。

那么,为什么说,朱元璋如果选择朱允熥继承皇位就不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役?

而朱元璋又为什么舍弃身份较为尊贵的朱允熥,而选择朱允炆呢?其实,说起来还真不是朱元璋老眼昏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的考虑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皇帝在立储的问题上都会思虑再三。朱元璋能从一个放牛娃愣是杀出片江山,自然不会是糊涂人,在立储大事上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铁定的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本打算让四子朱棣来继承皇位,因为老四朱棣和他最像,文治啥样他不敢保证,但武功还是十分出类拔萃的,甚至比他大哥都强。

可就在朱元璋打算传位给年富力强又久经战阵的朱棣时,一个叫刘三吾的翰林学士向他进言,大意是:您选择朱棣做储君不妥啊,因为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如果朱棣当了储君,二王爷、三王爷能服吗?难道您忘了八王之乱的惨剧吗?

这话算是说到朱元璋的心坎里了,他最怕的并不是外面的强敌,而是家里的内乱。

朱标一死,其他三个儿子都眼冒绿光地盯着这个太子位置呢,传给他们其中哪个人,估计另外两个都会不服,等自己一死,保不齐就得联起手来造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其看到自己儿子手足相残,还不如借着他们大哥朱标的余威,跨过这一层,将皇位直接传给孙子,让这三个当皇叔的互相节制,反而能皇权永固。于是,他便开始在自己的嫡孙中进行观察。

其实,能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嫡孙,无外乎只有朱标与常氏所生的朱允熥和与吕氏所生的朱允炆二人。

其中,朱允熥虽然年纪比朱允炆小一岁,但作为发妻之子,外公家又势力庞大,所以更占据优势。

而且,相比于背后没有什么武将势力的朱允炆,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虽然此时已经去世了,但蓝玉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蓝玉是朱允熥的亲舅公,既是明朝开国元勋,又是大明将领中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年富力强且久经战阵,军中威望已经不下于年迈的徐达。有着他的帮衬,估计明朝大半的武将都会站在朱允熥这边。

所以说,如果朱元璋当时没有选择让朱允炆接班,而将皇太孙的位置定给朱允熥,蓝玉定会拼死捍卫自己的外孙,以他的能力、威望外加朱元璋留下的皇权势力,稳稳的可以碾压朱棣。

可惜,朱元璋却选择了朱允炆,甚至为了替孙子日后掌权扫清障碍,还以一场蓝玉案铲除了蓝玉,连带着将跟随蓝玉的一大帮明军中的青年骨干一并铲除,这使得朱棣再无后顾之忧,堂而皇之的在朱元璋死后第二年就拉起了“清君侧”的大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